本刊记者/王文化 吕梦琦
一座煤城的绿色突围
近年来,晋煤集团下属的古书院矿进入衰老期,资源即将枯竭,维古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成为这个老矿众多转型方向中的一个
本刊记者/王文化 吕梦琦
晋城,一座躺在煤海上的资源型城市,却并没有像很多煤城一样掉进“黑色陷阱”。44%的森林覆盖率、43.2%的城市绿地率、空气优良天数超过260天……作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晋城市初步走出了一条“高碳城市、低碳发展”之路。
2015年,晋城市原煤产量达到9138万吨,煤炭是当地能源结构中名副其实的“煤老大”。但“煤老大”也是“黑老大”,要保持环境良好发展,就必须擅做燃煤“减法”。
晋城市发改委副主任靳宏伟说,“减法”第一步是削减燃煤量。为此,晋城市近年来大力实施“气化晋城”,市区和各县城区气化率基本上都达到90%以上,近11万户农村家庭、30%工业园区完成煤改气,仅5年时间煤炭在当地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就下降了5.8个百分点。据测算,“气化晋城”项目完成后可以每年减排二氧化碳500万吨。
在晋城市下辇村,60岁的村民李晓梅5年前还为每天清理煤渣犯愁,如今他们村用上了煤层气。“以前一到冬天村里到处冒黑烟,风一刮,煤渣满天飞,脏得不行,还是煤层气又干净又便宜。”
减燃煤量,更要减燃煤排放量。晋城市发改委数字显示,煤炭在晋城能源消费中占到83%,是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源。为了降低排放,晋城市加快推进电力、水泥、钢铁等重点行业达标改造,淘汰70万吨水泥落后产能,并在全市83家重点企业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
经过升级改造,昔日的污染大户变得更加清洁。晋城市阳城电厂每年消耗标煤500多万吨,最高时1年排放氮氧化物5.2万吨、二氧化硫3.6万吨、烟尘8000多吨,超低排放改造后,去年分别下降为8600吨、5500吨和1107.4吨,有的排放指标接近燃气机组水平。
2015年,晋城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63天,PM2.5比2013年下降了36%,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了近20%。晋城市环保局副局长杨金中表示,目前全市形成了一套成型的低碳机制,并受邀在首届中欧低碳城市会议上做了经验交流。
为了推动企业减排,晋城市近年来积极组织企业进行碳认证,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按照国际碳足迹标准,对产品每个环节的碳排放进行盘查,一旦认证为低碳产品,就意味着获得一块“金字招牌”,企业更愿意进行循环利用。
晋城市科裕达铸造有限公司年产20吨生铁、7万吨铸件,这是公认的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但记者走进该公司的厂区,却几乎看不到一点烟尘。
“铸造行业不好干,高排放意味着高成本,必须尽可能吃干榨尽,我们产的窖井盖每功能单位产品碳足迹数值仅为2.53千克,非常有竞争力。”该公司董事长闫军顾说,通过采用短流程工艺,他们每吨铸件可少用100多公斤焦炭,产生的高炉煤气用于发电,一个月能节约电费90多万元,冷却水尽量减少蒸汽,一年也能节约上百万元。
除了碳认证,晋城市还在8个领域实行了低碳示范标准,得到了相关部门肯定;对新建项目实施低碳评价机制,对用能5000吨标煤以上的72家重点单位进行定期碳盘查;并积极开展低碳城市立法工作,《晋城市低碳城市促进条例》即将出台。
此外,晋城市还积极推动排污权交易。仅阳城电厂,就交易1100吨氮氧化物排放指标,每吨1.8万元,收入近2000万元。
山西省晋城市司徒小镇民国照相馆,摄影师在给顾客拍照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晋城市大力实施以煤换绿,“挖万吨煤造百亩林”,不让生态建设“拖后腿”。30多年来,晋城市每年造林20万亩以上,企业每年异地造林3万亩以上,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截至2015年底,晋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6%,城市绿地率达到4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5.5平方米,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晋城市也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环保模范城市”等众多荣誉称号。
漫步在橘红色的路面上,呼吸着新鲜空气,正在徒步健身的市民杨天举说:“我们这里越来越漂亮了,获得感也大大增强。”这条从白马寺山到东四义的“绿色走廊”是晋城市环城生态圈的一部分,全长18公里,开通1年时间就已经成为晋城市民休闲健身的新选择。
为打造国家森林城市,实现“山环水抱、森林围城”的新格局,晋城市从2013年开始建设环城森林生态圈,总规划面积396平方公里,投资120亿元。为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晋城市专门出台优惠政策,目前已有16家企业提出建设申请,拟建面积约4.2万亩。
“绿水青山是最大的财富,只有以煤补绿,不断加强生态建设,才能真正实现绿色发展。”晋城市政府一位负责人表示,绿起来的晋城正释放出生态“红利”,投资吸引力不断增强,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纷纷落地。
Green Breakthrough of a Coal-mining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