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96例

2016-08-25 09:17任青松
光明中医 2016年14期
关键词:脉管炎闭塞性坏疽

任青松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96例

任青松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196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临床治愈115例(58.67%),显效51例(26.02%),好转10例(5.10%),无效20例(10.21%)。196例总有效率为89.79%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能快速控制病情,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截肢率。

中西医结合;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溃疡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 TAO)是临床常见累及血管的炎症性、阶段性的慢性闭塞性疾病,尤其易发于下肢血管。其病程长,反复发作,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自1999年11月—2014年12月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196例,效果显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的196例患者,均参照1999年10月全国第五届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青岛)讨论修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诊断标准。病历均来自1999年11月—2014年12月在洛阳市第一中医院住院患者,196例住院患者中,男性195例,女性1例,年龄18~47岁,平均(30.56±7.35)岁。病程最长25年,最短2月,平均(4.56±3.65)年。发病部位左下肢56例,右下肢64例,双下肢52例,左上肢6例,右上肢7例,四肢11例。I期32例,II期55例,Ⅲ期一级59例,Ⅲ期二级40例,Ⅲ期三级10例。有吸烟病史者192例,受冻病史者93例,有长期在潮湿环境者26例。

1.2治疗方法

1.2.1健康宣教绝对戒烟限酒,调畅情志,避免患肢受伤。

1.2.2改善血液流变学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点滴,或蕲蛇酶、纤溶酶、东菱克栓酶等降纤药物。

1.2.3扩张血管药物西药如6-542、己酮可可碱、罂粟碱、前列地尔等,中成药如血塞通、疏血通、血栓通、丹参注射液等。

1.2.4抗菌消炎当患足出现溃疡时感染,应根据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运用抗生素。

1.2.5支持疗法病情严重、身体虚弱者,可给予支持营养疗法。

1.2.6手术疗法趾(指)好坏组织分界,循环改善、炎症控制后,可行趾(指)离断缝合术;坏疽严重平面较高者,行截肢术。

1.2.7中医辨证论治阴寒型:治以温经散寒、活血通脉,方选阳和汤或当归四逆汤加减。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活络止痛,方选顾步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湿热下注: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选四妙勇安汤加味。热毒型: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选五味消毒饮加味。

1.2.8中医外治Ⅰ、Ⅱ期患者采用回阳止痛洗药,熏洗患肢,1次/日;Ⅲ期患者,溃疡辨证换药,根据伤口情况,大黄油纱条、生肌玉红膏、化腐清创药交替使用。

1.2.9口服中成药芪蛭固本通脉丸和五虫溶栓通脉丸(洛阳市第一中医院制剂室自制),分别为每次6 g和3 g,每日2次。

1.3疗效标准参照1999年10月全国第五届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青岛)讨论修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诊断标准。

2 结果

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结果

3 讨论

3.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又称(Buerger)伯格氏病,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性、阶段性、周期性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其多发于青壮年男性,本病具有病程长、疗效差、复发率高、疼痛难忍、致残率高等特点,因此有顽症之称。目前本病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确,普遍认为与寒冷受冻、潮湿、长期吸烟、性激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外伤感染、各种毒素、精神因素等有关。近年发病率虽有下降,但病人就诊时大多已到Ⅲ期。Ⅲ期病人中严重缺血者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而对于早期病人疗效显著。本组Ⅰ、Ⅱ期病人87例,临床治愈率及显效率达100%。10例Ⅲ期三级的病人多数为失治、误治,有的已有较长时间的肢体缺血病史,但未引起重视,也未进行系统治疗,以致在原有血管病的基础上,突然合并动脉血栓形成而造成肢体动脉闭塞,出现严重肢体缺血,广泛坏疽,才进行治疗。本组有3例合并动脉血栓形成,肢体急剧缺血,不得不截肢。也有的病人因诊断不明、治疗不当,以致延误治疗时机,发展严重导致截肢。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正确治疗,是提高疗效、保全肢体的关键。要做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仔细询问病史,严格查体。有些患者下肢血管彩超正常,通过Buerger氏试验可早期发现脉管炎;②动态观察。有些病人患肢无明显缺血情况,反复出现游走性静脉炎,结合患者年龄和病史,怀疑脉管炎,应动态观察;③健康宣教。患者早期发现脉管炎,应系统正规治疗,早期七分调理胜于治疗。

3.2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国医大师尚德俊教授根据周围血管病的临床特点,结合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以及西医学病理生理学观点,创建了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辨病辨证论治整体疗法。脉管炎早期的间歇性跛行、小腿酸困疼痛最容易误诊为腰椎病或小腿肌纤维炎;趾端早期溃烂易诊断为甲沟炎;下肢的游走性浅静脉炎、结节易误诊为单纯性静脉炎。因此一定要明确诊断,同时还要辨病和辨证相结合。脉管炎早期多为阴寒型,Ⅱ期多为血瘀型,Ⅲ期早期多为湿热型和热毒壅盛型,Ⅲ期后期多为气血亏虚型。只有掌握了疾病的诊断和发展规律,既明确西医学的诊断,又不忽视中医学的辨证,以病为纲,病证合参,才能相得益彰。

3.3溃疡和坏疽的处理溃疡和坏疽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后期的主要症状,也是本病的疑点、难点和重点,溃疡和坏疽的处理比较困难,但处理的好坏常常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全国著名周围血管病专家崔公让教授提出“促湿转干,控制感染,改善循环”作为处理溃疡和坏疽的原则,所以一切外用药物的应用,只有在改善血液循环和控制感染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坏疽和溃疡的处理方法得当,往往事半功倍,如趾间感染或坏疽时,应用“隔离法”分离各趾,以防脓性渗液侵蚀邻趾;如仅有坏疽没有感染,可清洁换药,忌用油膏,任其干燥,等待血液循环改善,分界清楚,手术切除;如是湿性坏疽或甲下积脓者,应充分引流,促湿转干,然后再处理。伤口环境的培养至关重要,为保证伤口愈合,尤其对于一些顽固性伤口,加强中医药辨证和全身支持疗法非常重要,包括内服益气活血、养阴通络的中药,必要时输血及静脉内营养,大量维生素和抗生素控制感染,另外在采用蚕食疗法时,肌肉、骨头、表皮的处理要适宜,坏死肌腱应彻底清除,骨头应低于创面0.5~1 cm,尽量保皮。

3.4疼痛的处理疼痛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最大特点,也是治疗本病的难点。脉管炎患者因患肢长期缺血,缺血性神经炎引起的剧痛在大脑皮层形成牢固的条件发射,使疼痛呈持续性,难以缓解。而局部的坏疽、炎症感染、天气冷热变化、空气湿度的改变、外伤异物等刺激、情绪波动等因素,不断加重,使脱疽的疼痛十分剧烈、顽固,非一般止痛药所能缓解。长时间的疼痛使患者彻夜难眠,食不知味,体质下降,免疫力降低,局部炎症难以控制,宿邪难去,恶性循环。疼痛虽不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主要矛盾,却是造成病人肉体痛苦和精度负担的一个突出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治疗、休息和健康,因而疼痛处理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一环。止痛不是治疗疼痛的主要方法,根据疼痛的原因作重点处理才是根本。疼痛的原因有缺血性疼痛、血管痉挛性疼痛、缺血性神经炎疼痛、感染性疼痛、濒死性疼痛和异物刺激性疼痛,只要找准原因,审因论治,往往取得较好效果,当然适当的采取止痛措施也是必要的。

3.5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西医主要是辨病治疗,以解痉、祛聚、降纤等办法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患肢血运;支持疗法以增强抵抗力,抗生素使用以控制感染;手术方法治疗创面或直接改善血供。但由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以四肢中小动脉阶段性、周期性闭塞为主,而侧支循环的建立需要半年以上,单纯西医治疗效果不够理想,截肢率较高。中医药在改善侧枝循环创面愈合方面有很大优势,本组Ⅰ、Ⅱ期病人,通过中药辨证施治,达到了临床治愈。本病的发病过程有急性期和慢性期,在急性期依据实际情况,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有效控制感染,促使侧支循环建立,控制病情发展;缓解期时中医药治疗是防治脉管炎的重要措施。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总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难治的周围血管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只能对症治疗,不同期的脉管炎患者,中西医分别表现不同的治疗优势,因此应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治疗的整体性,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缩短治疗时间,延缓病情发展,降低截肢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侯玉芬,刘明,周黎丽.实用周围血管病学[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195-209.

[2]林毅,蔡炳勤.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5-189.

[3]陈淑长.实用周围血管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9-239.

[4]秦红松,陈柏楠,尚德俊.尚德俊外科心得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8-82.

[5]陈柏楠,侯玉芬,周涛.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55-189.

地龙饮片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性味:咸,寒。

归经:归肝、脾、膀胱经。

功能: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

主治: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水肿尿少。

用法与用量:5~10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

Therapy of Integrated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 for 196 Cases

REN Qingsong

(Peripheral Vascular Department, Luoyang City First Hospital of TCM, Henan, Luoyang 471000, 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herapy of integrated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 Methods196cases of patients with 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 included in the standard were treated with therapy of integrated medicin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was observed. Results115 cases were clinical cured (58.67%), 51 cases were effective (26.02%), 10 cases improved (5.10%), 20 cases were invalid (10.21%)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9.79%. ConclusionTherapy of integrated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 can quickly control the condition, impro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reduce the amputation rate.

Therapy of integrated medicine; 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 Ulcer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医院周围血管二科(洛阳 4710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4.008

1003-8914(2016)-14-2003-03

(本文校对:张博2015-09-08)

猜你喜欢
脉管炎闭塞性坏疽
好发于吸烟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延续性护理在糖尿病足溃疡及坏疽合并感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的护理》理实一体化说课设计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坏疽合并下肢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
乍暖还寒间,
坏疽性脓皮病误诊为带状疱疹1例
大隐静脉原位动脉化修复脉管炎及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研究
CT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分析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颅内动脉狭窄与闭塞性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赵坤教授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