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荣东(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黔东南雕花蜜饯的文化自觉
谢荣东
(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黔东南地湖乡少数民族雕花蜜饯相比让人耳熟能详的民族及其文化表征的银饰、服饰、节日风俗而言,是寡为人知的。本文从舌尖上的美味切入,梳理雕花蜜饯的源起及其制作工艺,进而挖掘其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以文化自觉之态建构文化自信。
雕花蜜饯;指尖艺术;文化自觉
DOI:10.15958/j.cnki.gdxbysb.2016.03.019
提及黔东南少数民族,首先能想到的是闪亮耀眼的民族银饰、华丽的民族服饰、浓重的节日文化和传统风俗等等,这些服饰、习俗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黔东南少数民族及其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是外界人士了解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窗口”。然而,雕花蜜饯是黔东南地湖乡地区少数民族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的元素之一,在黔东南地湖乡地区少数民族风俗节庆日,特别是嫁女娶媳妇、寿宴、新建房屋上梁、房屋乔迁等这样的喜庆节日,蜜饯是不可缺少的一道舌尖上的美味。
黔东南少数民族雕花蜜饯主要是集聚于贵州省天柱地湖乡地区,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辖县,该地区以侗、苗族为主,制作雕花蜜饯的工艺已有700余年。贵州省天柱市地湖乡地区至今流传着蜜饯的由来典故,描述的是这一地区的先民多居住在深山老林,最初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为狩猎和防御外犯,男人研制制作小刀箭头,在狩猎的时候使用,或是布置在村口的树林中,以防止外来偷袭者;妇女们在家中就利用男人制作的小刀箭,在采摘的瓜果上雕刻飞禽走兽,在男人出征时吃,冀望男人能保家卫民、战胜一切,这一祈祷“秘密”当地苗侗少数民族称为“密箭”[1]。虽然后世国泰民安,但苗侗少数民族还是一直沿用这种祈祷形式,代代沿袭,并对制作工艺不断改进,每年一代又一代的苗侗少数民族采摘瓜果雕刻蜜饯,每逢节日食用或宾客临门时招待客人,希望吃了雕有飞禽走兽的瓜果,人人平安,天下太平,这样雕花蜜饯就成为苗侗少数民族舌尖上的美食。
在工艺上,据史料记载,雕花蜜饯起源于五代,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2],贵州省天柱市地湖乡地区苗侗少数民族制作雕花蜜饯的工艺已有700余年。贵州省天柱地湖乡地区雕花蜜饯经过苗侗少数民族代代相传,在原材料选择、雕刻工艺、成品加工等方面都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独具的程序,蜜饯主要原材料选择有柚子、南瓜、冬瓜、白糖、明矾等;雕刻的工具是一把精致的小柳叶尖刀;雕刻的手法主要是削、插、挑、镂等;主要制作工艺有采摘果脯、清洗、切片、雕刻、沸煮、浸泡、晾晒等。具体方法是:
第一步采摘,苗人采摘瓜果雕刻蜜饯是要掌握好时令,特别是采摘青柚,青柚不能太熟,又不能太嫩,太嫩就会较涩,太熟会较难嚼,以未成熟壮籽的仔柚为最佳,冬瓜一般是成熟的为最佳。每年七八月份当柚子还是青皮嫩色肉瓤还没有长出的时候,人们就把它摘下来,采摘好的果脯都要切割成片,切成约半公分厚的薄片。第二步雕刻,先把切好的片放在石灰水里稍微浸泡一下,然后直接在型材上运用小柳叶刀随意而行雕刻,不像剪纸或刺绣那般要起草稿构图,一般是在天气较好的晴天,一群苗族女人坐在宽敞的大门前或古树底下,一边聊天或唱歌,一边用小的柳叶刀龙飞凤舞的随意雕刻着果脯;第三步清洗,雕刻好的果脯先用清水清洗干净;第四步就把雕刻好的果脯、明矾还有铜饰制品一起放到锅里沸煮;沸煮出来的蜜饯白洁如霜,晶莹剔透;第五步就是把白糖或蜂蜜和蜜饯用盆浸泡,浸泡一般是糖要全部包裹蜜饯为最佳,并等待那溶化的白糖或蜂蜜被蜜饯完全吸收;第六步就是晾晒,蜜饯浸泡两三天后就连浸泡的盆一起端出放到太阳下进行晾晒,晾晒也是很有讲究的,要不停的翻转,须在太阳下用专用的筷子约每隔一定时间,大概是看到蜜饯朝上的面出现干状,就要一片片地如此重复地翻过来晒,这样才不会因为蜜饯上的糖溶化了而粘在一起,如果蜜饯粘在一起就晒不干,干了后也会瓣不开,就是瓣开也会破坏蜜饯的品相而前功尽弃,待晒到盆里的糖份干了时,再将蜜饯换成有小孔的筛筐晾晒,有小孔的筛筐透气,更容易晾晒蜜饯,等糖全部吸附在蜜饯上了,蜜饯才能做好成为成品。
黔东南地湖乡地区少数民族雕花蜜饯的制作过程都是由女性完成,她们没有受过正规的艺术造型教育,但当她们拿起采摘的果脯和小小的柳叶刀,就能通过削、插、挑、镂等方法,信手拈来就在指尖上雕刻造型美观,线条流畅,工艺精细的雕花蜜饯。雕花蜜饯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图1 龙胜州 摄
图2 谢荣东 摄
图3 谢荣东 摄
一是题材丰富,寓意吉祥。雕花蜜饯所雕刻的纹样基本上反映了地湖乡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习俗,蜜饯雕刻的纹样题材广泛,纹饰有借鉴传统,也有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物象进行提取像创作,审美理想追求“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3],从“形”与“意”两个方面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和精神内涵。其中出现最多的纹样是鸟类和鱼,因为鸟是地湖乡地区少数民族图腾崇拜的符号,鸟产蛋多和鱼多子,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是生命和繁殖的象征,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本源的载体。[4]雕花蜜饯的纹样还体现了地湖乡地区少数民族姑娘的芳心与对爱情的渴望,“形”于“意”都表达爱意,如鱼戏莲、凤求凰、龙凤呈祥、鸳鸯戏水、喜上眉梢、并蒂莲等,以此来表达内心渴望的爱情,与我国其他地区和其他民族女红艺术有明显的女性特征。
二是造型自由灵活。湖乡地区少数民族雕刻蜜饯没有受过正规的艺术培训,也没有像剪纸、刺绣一样的事先进行造型打底稿与构图,而是能直接熟练的操起柳叶尖刀,在手尖上施展她们工艺、技法才艺,采用切、削、插、挑、镂等手法,以圆雕、浅和深浮雕、镂空雕等的形式出现;圆雕、浮雕主要是在整个柚子雕刻的时候所用到的一种手法,整个柚子是圆状的,然后将圆状体柚子内核部分全部镂空,在整个柚子表面以圆雕、浅浮雕和深浮雕凹刻出所需形状,雕刻出来的蜜饯图样丰富,立体感强可供旋转欣赏;在平面柚片、冬瓜片上一般是用深浮雕或是镂空雕刻将传统的剪影、线描等处理手法结合平雕巧妙结合,将柚片物象之间不表达具体内容的部分镂空,这样可正、背两面都有造型,有内容可供欣赏;在造像上抓住纹样的主要特征进行夸张处理,造型虽显朴拙,但不做作,更显自由灵活。构图多采用传统的适合造型,以共用形、对称形与适合形等方式,构图追求饱满,在突出主要图形的基础上添加其他辅助图形,使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圆满,这与其他传统的女红作品不管是在构图处理上还是艺术造型方面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黔东南地湖乡少数民族雕花蜜饯工艺是黔东南少数民族先民们通过对自然环境的仔细观察、生产劳动的体验和生活的感悟,并理解事物的深层蕴意之后再进一步对对象作抽象概括及符号化的加工与表现,同时将她们主观情感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融入到雕花蜜饯工艺当中,使其互相渗透,形成饱涵具有苗、侗民族深层的“礼仪”、“女性”、“民俗”等文化内涵的艺术结晶。
据地湖乡地区百姓讲述,雕花蜜饯茶在新旧时代基本是家家户户招待客人的茶饮食品,凡有宾客临门,当地人会热情的端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蜜饯茶。并且这种礼数还有个讲究,那就是新的客人来到家里,在招待客人茶杯中放上三片蜜饯;而要是常客那就在杯中放两片蜜饯。即使在现代化、商业化的今天,不管是常客还是新客,不管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都会受到地湖乡地区苗族人民用第一道进门茶——雕花蜜饯茶的热情招待。
雕花蜜饯是集民族文化、饮食文化、女红文化于一体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载体,雕花蜜饯首先是湖乡地区苗族所特有的,其次是湖乡地区接人待客的上肴,再次其制作工艺全都是由女性完成,因此它是传统女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特殊的“女性”文化。
黔东南地湖乡少数民族雕花蜜饯的制作技艺与文化内涵并没有成文记载,能流传至今是年长的女性对年轻的女性通过言传心授,代代相传才得以发展。据了解在旧时,姑娘出嫁前就必须作这项女红,这项雕花蜜饯是旧时衡量当地女性心灵手巧的一个标准,所有的家庭为了让自家的姑娘能凸显心灵手巧、贤惠,母亲、姨娘、姑姑等女性亲戚们亲自来传授待嫁的姑娘做这个雕花蜜饯,母亲就边做女红边教导自家的姑娘技艺,更深层次是在教导姑娘要守妇道、要贤惠,母贤子才孝,要从一而终,婚姻家庭才稳定。因此,雕花蜜饯赋予了“女性”的文化内涵,母亲不仅是授女儿以雕花蜜饯的“鱼”,更是授女儿雕花蜜饯的技艺以及为人处事的“渔”,体现了纯朴的“母道”。
在旧社会时女性多受压制,尤其是落后的生活条件,导致了女性对生命、对生活和理想爱情的追求,因此雕花蜜饯承载了姑娘的芳心与对爱情的渴望,雕花在题材上总是选择能表达爱意的如鱼戏莲、凤求凰、龙凤呈祥、鸳鸯戏水、喜上眉梢、并蒂莲等,以此来表达内心渴望的爱情,当有相中的情郎便亲手用雕刻的蜜饯泡茶来招待,情郎也能从姑娘奉上的雕花蜜饯茶里了解这位姑娘的心思缜密、温柔贤惠,是理想的媳妇人选。因此,雕刻蜜饯成了当地苗侗姑娘必须学会的女工活。
在黔东南地湖乡少数民族的生活中雕花蜜饯是待客的礼品,也是世代的习俗文化。首先是图腾崇拜,雕花蜜饯多以花鸟类题材为图案,这是因为地湖乡地区少数民族旧时生活在较偏僻的山里,因此有向往“天人合一”的生活理想,鸟类繁殖能力强,对鸟类很崇拜,寓意假定旺盛;据有关传说记载,鸟类常给侗族人民带来福音,特别是把喜鹊鸣叫视为“报吉”来预知未来的喜讯,因此通过在雕花蜜饯上雕刻鸟图腾来体现民俗文化。其次是嫁娶,每家每户娶嫁媳妇,这是一道孝敬长辈的礼节,在新娘家出嫁时新郎新娘同时奉上雕花蜜饯茶敬父母,以表达感谢新娘父母的养育之恩;到了新郎家,新郎新娘一进门就要奉上雕花蜜饯茶敬公婆,以体现新娘为人贤惠孝敬。另外,地湖乡地区少数民族建新房子上梁或是乔迁在举行庆典仪式上,要把父母请到上座,然后晚辈就要奉茶敬长辈,这茶就是雕花蜜饯,体现了尊老敬老的孝道文化。因此,地湖乡地区苗族的雕花蜜饯不仅存在朴素的审美观,还承载了地湖乡地区少数民族朴素的民俗文化、人生观和世界观。
“饮食从来就不仅仅是营养或美味,而是包含了太多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味美的感受、知识的积累、历史的氛围以及文人的想象,附着在具体的食物上,大大扩展了饮食的文化内涵。”[5]黔东南地湖乡少数民族生活中的雕花蜜饯,无论从其历史渊源、制作工艺还是从其艺术特征、文化蕴含来看,都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如果从传统饮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角度看,其在现代化的撞击下,必然陷入商业消费与技术革新的双重陷阱中,如何从中突围而出,更是需要我们认真探索。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方向。[6]文化自觉就要弄明白我们的文化从哪里来,怎样形成的,实质是什么,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进而通过文化自尊的逻辑基点,自觉审视与理性发展,建构文化自信,从而实现文化自新。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笔者行文于此,落脚于文化自觉的意在探寻建构文化自信。至于黔东南雕花蜜饯的文化自新则需要从传承与发展、商业逻辑与消费导向、新技术介入与卫生保障等方面做更多的探讨。
[1] 龙胜洲.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网[EB/L].http://www. gzfwz.com.
[2] 罗明金.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青柚雕花蜜饯手艺初探[J].装饰,2012(10).
[3] 毕圣男.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装饰美[J].艺术研究,2010(02).
[4] 靳之林.中国民间剪纸与民族本原文化[Z].中国美术馆年鉴,2005(03):78-80.
[5] 陈平原.长向文人供炒栗——作为文学、文化及政治的“饮食”[J].学术研究,2008(01).
[6] 杨天瑜.让舌尖流淌文化的味道——从文化自觉看地方台美食类节目的突围[J].青年记者,2014(01).
Cultural Awareness in Carved Preserves in the Southeast Guizhou Province
XIE Rong-dong
(School of Arts,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iyang,Guizhou 550025)
Compared with the familiar national or cultural symbols,like silver jewelry,costumes and customs,the carved preserves of Dihu county in Sotheast Guizhou province are little known.With this tasty delicacy,this paper traces its origin and introduces its processing technology to explore its artistic featur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thus to construct cultural confidence with cultural awareness.
carved preserves;fingertip art;cultural awareness
J522.8
A
1671-444X(2016)03-0121-04
2016-05-10
2015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黔东南少数民族装饰符号与室内设计本土化的研究”(项目编号:2015B186)。
谢荣东(1979—),男,湖南邵阳人,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与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