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叶:“柔韧”的本色写作

2016-08-24 06:48:02李一扬
长江丛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道德化乔叶散文

李一扬



乔叶:“柔韧”的本色写作

李一扬

乔叶,河南修武县人,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河南文坛誉为“中原大地上的紫色牡丹”。乔叶最早以散文名世。1993年,在《中国青年报》副刊上发表散文处女作《别同情我》;1994-1995年,《青年月刊》杂志开辟了“乔叶绿荫下”散文专栏,乔叶因而渐以“青春美文作家”的身份为青年读者熟知。2001年,乔叶开始向小说创作转型。耗时一年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守口如瓶》(后更名为《我是真的热爱你》)甫一发表便占据2003年《中国作家》杂志头条,受到多方关注,表现出其不凡的小说创作眼界与功力。此后,乔叶小说佳作屡出,获得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人民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跻身“70后”小说名家行列。

乔叶与文坛“70后”

作为“70后”作家群体中的一员,乔叶的小说有这一集体共通的特征:一方面,与鲁敏、魏微等相似,乔叶的叙事是安静沉稳、退缩回日常生活的“小”叙事,亦是回归了“头脑指挥身体”的理性叙事。正如付艳霞在评论乔叶创作时提到过的,成长于九十年代文学大环境的乔叶,并没有在小说创作中逸出“个人化写作”与“新写实主义”的轨道,但她却通过对世俗生活的精致观察与微妙体悟,找到了二者的结合点——既遵从了“个人化”写作的私密性而褪去其自我指涉的女性主义色彩,又遵从了“新写实”叙事的细微性而克服其缺少心理支撑的弊病。在她的大部分叙事作品中,人性是克制的、日常的,情节设置亦是节制的,点到为止,呈现出人与生活寻求和解的诗意姿态,如《指甲花开》《像天堂在放小小的焰火》《最慢的是活着》等。另一方面,与不少同辈作家一样,乔叶也拥有八十年代的阅读经验,受到过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以及新时期“现代派”、先锋文学的影响,因此,她的作品中不乏现代主义元素,如《拥抱至死》就是一部极富荒诞色彩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还有《失语症》等作品中疾病意象的设置也都流露出明显的象征色彩。

与其他“70后”小说家相比,乔叶的小说创作有着明显的“跨文体”写作优势,可谓集散文之长,为人所称道。其小说的想象虚构吸收了散文风格的明丽丰饶,情节的建构规划汲取了散文文脉的韵律舒展,叙事语言更因借鉴了达雅兼具的散文语言而大为增色,促成乔叶叙事风格中细腻清新、睿智隽永的一面。

然而,乔叶小说创作中最突出的还是她“柔/韧”的中原女儿本色,表现在她的叙事文本中,则是她对女性生存的人道主义关怀与“去道德化”的叙事立场。

“柔”:乔叶的“女儿国”

乔叶善写女人。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多是自尊、自爱、理性、沉实、善于自我保护的当代城镇受教育女性,即使身处农村者亦有相当的识见。这些女性主人公可以是质朴、清高、缄默的,也可以是世故、圆熟、风流的,总之,她们是正在经历着爱情、婚姻的,她们在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中经历着苦辣酸甜,迫切需要着爱与被爱。

女性天生具有“爱”的能力,这是女性的优势亦是劣势,因为女性会比男性更易卷入以“爱”为名的情感漩涡,“当局者迷”甚或遭受“反噬”。所以,每写起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女子,乔叶总在不经意间将她们置于道德与伦理的困境之中,拷问其“灵与肉”的永恒抉择,并磨砺其心灵。她塑造了多位在精神与欲念的挣扎之中“走钢丝”的女人:她们站在家庭婚姻的“悬崖边上”,预谋着最危险的人际关系“实践”——出轨,或如《失语症》中尤优与初恋男友旧情复燃、做成婚内出轨之实,或如《像天堂在放小小的焰火》中云平与男同事张威因一次“未遂”的“一夜情”而发展至“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暧昧俦侣,甚或如《认罪书》中金金怀着哥哥梁知的骨肉嫁给弟弟梁新,在丈夫与情人之间两面欺瞒、如履薄冰。但是,这些女性虽在婚姻情感中有所摇摆、异动,最终基本上还是坦然回归了或安于原来的生活轨道,继续维系平静的日常生活。——“婚外恋”只是对女性生活的一种“扰动”因子。诚然,“出轨”是对枯燥的婚姻生活的叛逆,甚至有着人性解放的“诱惑”意味,但是,对家庭的责任感、对婚姻义务的承担意识以及混合了本能与世俗禁忌的羞耻心,最终使曾对“墙外”自由世界心向往之的女性,勘破“桃花”之虚妄,拒绝诱惑,熄灭了“越轨”的冲动,走向成熟与担当。乔叶的笔端就是有如此魔力,能为一个通俗的婚变故事赋予更深广的人生况味,勾画圆满。相对而言,乔叶笔下的老年女性则多是活得通透的“明白人”,她们如大地一般智慧沉默而包容悲悯,是矛盾的化解者。

《拆楼记》

乔叶亦善写女人世界的故事。《最慢的是活着》就娓娓讲述了一老一少两代女性的恩怨故事,真切地写出家常、世俗的人生与情感,用饱满的叙述声音诉说了岁月流逝的恒久意味与生命内在的沉重与轻盈,赢得连片喝彩。这些女性故事大多隐现着乔叶个人化的情感与经验,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作者个性因而被分散投射在诸位女性角色身上——值得一提的“典型性格”是好奇与叛逆(而立之年的乔叶曾在散文《青春叛逆史》中追忆了自己中学时代的“叛逆”:如故意把自行车骑到河里,只为感受河泥之柔软;因在历史课上读小说与老师发生冲突,自己被罢免课代表,且被老师取消竞赛资格,于是就以一封发给“北京,党中央收”的信函引起当地教育系统的轰动)。令人莞尔的童年往事与青年生活经历是乔叶与她“女儿国”中众姊妹“共享”的小秘密,时常复现于其叙事文本之中。

在乔叶的叙事王国中,老、中、青三代女性共同演绎着一首关于人性与爱的岁月之歌。这部分创作是乔叶小说中最柔软与最富抒情魅力的所在。

“韧”:“去道德化”的叙事立场

对小城镇(乡村)日常生活与人性的想象构建是乔叶小说叙事的重要美学特征。在这一叙事建构中,乔叶采取了“去道德化”的叙事立场。“去道德化”使她在叙事中得以打开更多“韧性”延展的空间,在遇到“情与理”的“雷区”时轻盈地跨越。

在《拆楼记》后记中,乔叶表明,“作品中的‘我’好像没有什么明确的道德立场”。她“有意克制着自己的道德立场,为此甚至在文本中故意模糊了自己的社会身份”,坦言“怕自己像个很有道德立场的知识分子”“一向从心底里厌恶和拒绝那种冷眼旁观和高高在上”。在这种悬置道德评判的心理导势下,《拆楼记》中难见对人物的单向美化或丑化,而多了“接地气”的人物。对《认罪书》中行为颇不合于世俗道德的金金,乔叶的描写与叙述也是中立的,既无道德批判亦无情感上的厌恶。

乔叶“去道德化”的叙事立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她的小说观念:她奉“小说家只需要遵循小说的道德”(赫尔曼·布洛赫语)为金律,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的本质就是冒犯”,而小说家的社会责任就是把人物以最真诚的理解表现出来。因此,她在创作中尽力“去道德”,并以一颗悲悯心同情、理解人物身上的善甚至是恶,从更开放的层面关照芸芸众生的命运。

中原民间文化的包容力则是乔叶“去道德化”书写的另一重要来源。对于乔叶来说,“生于斯,长于斯”的河南焦作修武杨庄村是她的精神之根与创作“原乡”。这一典型的中原民间话语场具有强大的文化包容力与亲和力,它饱受儒墨佛道等文化的浸染(讲究“礼”“仁义”“廉耻”,亦重“实用”,信仰“轮回”“缘分”,亦对“无为而无不为”的天地智慧心领神会),又从世代耕种的过程中积累大自然的朴素智慧(生活常识),融之一炉,孕育出民间的自由生机与野性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对传统道德教条“天然地”怀有质疑,后者还时常遭到前者的挑衅与颠覆。立足“民间”,汲取具有“去/非道德化”色彩的中原民间智慧,总能给“考据”生活谜题的作家提供新颖而惊喜的解答路径。因此,乔叶才能用宽容与理解的眼光看待两性关系,敢于直书《指甲花开》里那种不容于世俗律法的爱情、婚姻关系,才能在叙事涉及敏感的“官/民”主题时顾及各方,率直地铺陈“盖楼”“拆楼”过程,胜任“非虚构”的创作要求,才能在《认罪书》中构建起“复调式”景观,撕破虚伪与伪善的面具,冷静而狠厉地锲入中国当代史的幽暗处,“不放过一个”地揪出各个人物的罪恶。

“去道德化”的叙事立场为乔叶的写作提供了“文学操练”必备的“韧性”。从文本叙事效果上来说,对刻板化的道德立场的摈弃,使乔叶的叙述能够“轻装上阵”,排除杂音,还原真实,在叙事获得“轻盈”的同时保持生活原生态的“混实”,为文本灌注张力,为情节注入生机。

乔叶是一位认真生活、懂得生活并感恩生活的当代女性。她会在微博中写下“愿:空气平安,食物平安,善良平安,纯真平安,身体平安,道路平安”的新年祈福,也会在散文中自我告白:“作为女人,生儿育女,嫁夫做妇;作为人,挣钱养家,周转人情;作为乔叶,用文字倾泻出生命的波浪和激流,沉淀出生命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生命的低语》),从容言谈间展示出一种勘破人生秘辛的淡泊、安宁、睿智与调达。于其人其文中,我们可窥得一位中原女子对生活的满腔柔情爱意和对韧性生存的执著坚守,可谓“刚柔并济”本色女子。

乔叶曾说:“最慢的是活着,最慢的也是写作,最慢的是在活着时写作,最慢的也应该是在写作中活着”。乔叶的“慢”不仅是一种柔软抒情的生活姿态,更是一种韧性打磨的写作态度。这位“70后”女子在小说创作上还有更为长远的规划与更精致的追求,期待她在不远的将来为我们带来更多叙事的惊喜!

李一扬,武汉大学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河南南阳人。

爱文学、爱电影及一切可以“造梦”的文艺形式。钟爱王小波在《万寿寺》中的一句话: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猜你喜欢
道德化乔叶散文
女木匠
散文两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两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如果当年足够成熟
飞云江的云
作品(2018年12期)2018-09-10 23:48:41
论我国高校教师管理道德的重建
速读·中旬(2018年4期)2018-04-28 01:40:54
对《红楼梦》戏曲改编的覃思
戏剧之家(2017年21期)2017-11-23 18:17:47
品德生活化 生活道德化
赏 析
青年文学(2014年4期)2014-11-14 1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