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姝
司显柱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译英翻译中的应用
——以郁达夫《故都的秋》的英译为例
陈晓姝
本文根据司显柱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及其运作过程,对郁达夫《故都的秋》及英译本进行语域分析,从语场、语旨和语式的角度进行解读,从译文相对于原文的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偏离得出译文质量的一个总体评价,并丰富该模式的实证研究。
故都的秋 翻译质量 评估
正确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立在对翻译本质的正确理解之上,司显柱对前人提出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特别是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优点和缺点的基础上,结合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的特点,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性质和翻译质量概念的出发,以语篇类型学理论为指导,建构出基于语篇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首先,建立了司显柱翻译质量评估模型基于系统功能理论与文本类型。
然后,司显柱继承和修正了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视角建构了新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改进后的评估模式图解如下:
图1 司显柱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图
以下部分,本文将使用张培基英译的《故都的秋》作为翻译模型,进行翻译质量评估。
(一)对原场景进行语域分析
语域(Register)是语言使用的场合或领域的总称,它的三个社会变量是: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
(1)对《故都的秋》英译本进行语场分析。语场是指语言活动进行的领域,是谈话者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它涉及交际的目的和主题事件。《故都的秋》讲述了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该文。这篇文章的主要功能是人际意义层面的教化功能。通过评价言语、系统操纵语气和情态实现此功能。此外,这类散文中,叙述内心世界、描写和阐述是人际功能体现的建立基础。
(2)对《故都的秋》英译本进行语旨分析。语旨是指交际参与者的社会角色和谈话角色,也就是交际关系。《故都的秋》中的交际关系是作者与北平的秋之间的关系。作者在讲北国之秋前,先回味了江南的秋。之后通过秋院感秋、秋槐缀秋、秋蝉啼秋、秋雨叹秋、秋果盛秋。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从这两个交际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作者眷恋故都的秋。
(3)语式。语言是语言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的作用。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从日常语言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更具感染力。《故都的秋》从头到尾,没有文字雕饰的痕迹,但每个词、句,又好像未经“炉火”而到“纯青”的程度。如对北方秋雨的描写: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在描写秋雨时,郁达夫使用了语气词“哩”,这一个语气词生动的刻画了作者在数落秋景时像孩子打闹般天真。后面讲两个都市闲人的对话,也都是使用的最朴实无华的日常用语。总之,根据原来的场景,语域分析,《故都的秋》在人际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译文意义/功能的偏离
(1)语篇概念意义的偏离。根据司显柱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型,以言语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框架下的形式、功能和语境,并以反映情景语境的语域组成为基础的翻译质量评估,本文共发生了3处在概念意义上的偏差。举例如下:
原文: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译文:While muddling along all by myself among the urban dwellers of Suzhou, Shanghai, Xiamen, Hong Kong or Guangzhou, I feel nothing but a little chill in the air, without ever relishing to my heart’s content the flavor,color, mood and style of the season.
原文中的“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张培基仅用“without ever relishing to my heart ”描绘“赏玩不足”,而原文生动十足的“饱”和“透”并未译出。译文中其余两处概念意义偏离分别为“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寂寞”,“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的有味,下得更像样”。
(2)人际意义的偏离。人际意义的偏离,主要体现在讲话人所使用的语气和情感态度上。对此系统进行分析发现,此译文中共出现了两处人际意义的偏离。
①原文: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译文:As for autumn rains in the North, they also seem to differ from those in the South, being more appealing,more temperate. 译文未将表现作者当时精神状态的“哩”这个语气词表达出来,在语气上弱于原文,影响了情感的表达。作者在悉数北方秋的景色时,故意用了这么一个语气词来增加文章的场景性。
②原文:“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译 文:“Oh, real nice and cool—” “Sure! Getting cooler with each autumn shower!”把疑问语气翻译成了感叹语气,这种表达显得有些太过直白无力,减少了原文疑问语气的画面感。
(3)评析译文总体质量。评估张培基翻译的《故都的秋》,选用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进行步骤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偏离的概念意义与人际意义,排除并未损坏译文翻译质量的偏离,则需结合译语文化、审美需要、翻译动机等因素进行。通过对译文的分析,文中分别出现三处和两处概念意义偏离和人际意义的偏离。《故都的秋》是一篇以人际意义为主导的文本,所以,其译文整体上来看,也受到了人际意义/功能偏离的影响,并且比概念意义/功能偏离的影响更大。人际意义与概念意义的数量偏离,在译文中体现的相差不多,个案数目较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文章简短的影响。但整体而言,除去译文在概念意义传递上的部分不足,张培基先生的译文整体而言质量颇高。
完整性、操作性强是司显柱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特点,将其用于评价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的英译本,笔者较为科学、客观地评价了译文质量。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并非可以全部套用,如,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的偏离并不存在绝对的分界。虽然主观因素在翻译评估中的确存在,但在客观性方面,相比以往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已有很大进步。
[1]刘晓峰,司显柱.翻译质量聘雇研究评述[J].语言与翻译,2015(3).
[2]司显柱.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兼评《孔乙己》英译本的翻译质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报,2005(7):61~65.
[3]司显柱论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04(7):45~49.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陈晓姝(1991-),女,汉族,山东曲阜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