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飞
【摘要】黎族织锦类舞蹈是黎族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黎族文化、精神的体现。本研究将从黎族织锦动作的元素开发到在实践课堂中进行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黎族织锦 织锦动作 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琼州学院2013年度实践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QYSJ2013-056)。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95-01
黎族织锦是体现黎族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宋朝时,黎族的织锦技术远远胜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使得中原纺织技术大大提升。黎族人民采用木棉花织锦为主,刺绣较少,用天然植物色素作颜料,这就是黎族的织锦。晚晴安徽绩溪进士程秉钊曾赞到“黎锦光辉艳若云”。
一、黎族织锦动作的分类
黎族织锦动作分类是根据海南黎族的传统纺织工艺来划分的。黎族传统纺织工艺纺、染、织、绣这四部分工艺,动作也是从这四个部分当中划分。
(一)纺:在纺线的过程中有摘棉花、脱棉籽、弹棉花、捻线等动作。这些动作都是黎族传统纺织工艺的原生态动作,在整个纺线的过程中每一个工序、步骤都不能少。如:摘棉花,然后是将棉花脱籽,通常是用木质手摇扎花机或者手搓取籽而达到净棉的目的,接着就是用弹花弓弹花,最后一步是将弹好的棉花或木棉花用纺锤丝捻接成一根根线,用手捻纺轮织成纺纱或单锭脚踏纺成纺纱。
(二)染:染色是黎族重要的纺织技艺之一,主要用多种当地野生和培植的植物为染料。黎族织锦的颜色有:蓝、红、黄、黑、棕、绿等。在这个步骤中的动作为采摘染料(挖黄姜、刀削树皮、砍树干),染制过程中的动作(捆扎、清洗、晾晒)等。
(三)织:是整个织锦过程中动作最多的一个部分,织锦时,绑着藤腰带,用双足踩踏织机经线木棍,席地就坐织布。过程是用右手持石纬线木刀,按织物的强力交替程度,用左手投维引线,然后用木刀打紧纬线织锦过程是用有色棉纱在绕线架上整经、或打地桩整经,把经纱安装在织机上,绷紧经平面。工艺流程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在这只说动作。动作包含了缠线、绕线、穿线、压线、抽线等。
(四)绣:织锦品绝大部分是用腰机织造出来的,如龙被、筒裙、头巾等。但也有一些织锦物,其主体部分是织造的,而中间若干局部的花纹图案,则要用刺绣来完成。这部分的动作相对来说较少,主要是以看线、选线、分线、穿针、断线等动作。
二、舞蹈实践教学原则
黎族织锦过程中的动作分为:纺、染、织、绣等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的动作是在织锦劳动过程中,按照黎族织锦制作工艺的先后顺序加以分类的。动作如需运用到舞蹈教学中还需对动作元素进行提炼,使其具有黎族舞蹈风格特点及舞蹈实践课堂实施原则。
(一)黎族舞蹈的基本风格特征。体态特征是身体在动作和静止的过程中保持“三道弯”姿态,黎族的三道弯包括“S”形的旁、侧三道弯体态和“Z”字形的正三道弯体态。黎族三道弯有别于胶州秧歌的三道弯与傣族舞蹈的三道弯相似但又不同,所谓黎族“三道弯”是:一脖子弯、二胯弯、三膝盖弯。
动律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左右动律、前后动律及颤动。所谓左右动律是指体态中段的左右摆动,身体随之左右动之,使其呈现黎族舞蹈的三道弯体态。所谓前后动律是指以体态为中心,身体前后的动作呈现三道弯的体态。所谓颤动是指手、脚、身体刚柔融合的微微颤动。
(二)舞蹈实践课堂实施原则。
1.民族性原则。海南黎族织锦类舞蹈动作元素必须建立在黎族舞蹈的基本风格特点之上来进行,脱了黎族舞蹈风格特点就等于失去了根系的大树,没有办法吸取足够的养分。目前我国许多舞蹈作品,尤其是民族民间舞,风格性不突出,动作动律十分相似,一段同样的动作,换上其他民族的服饰就成了另外一个民族的作品。如此只能说明舞蹈动作的民族性丧失了,人们是通过服饰来辨认民族而不是动作。所以民族性是民族民间舞的根,也是最主要的部分,是民族民间舞蹈实践课堂中最至关重要的核心原则。同时我们立足于弘扬地方文化,紧紧抓住彰显特色为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中民族性原则。
2.创新性原则。更新观念,提高对黎族织锦类舞蹈创作的认识,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提升学生对黎族织锦类舞蹈的进入实践类课堂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更新创作观念,多采风、多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创作中来。
3.专业性原则。在舞蹈实践课堂教学中学生重模仿轻创新,缺少艺术实践,对黎族舞蹈了解较少、学习兴趣不高。这些都是目前我们所遇到和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老师及学校予以充分的重视并采取迅速的、果断的、积极的措施给以解决。建立定时的训练、考核规章制度,如:每周多少课时,完成任务情况,考核的标准及程序等等。只有标准化、规范化才能确保向专业化方向进行。
三、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一)黎族织锦舞蹈动作分析。舞蹈动作元素是舞蹈动作链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的承载,黎族织锦舞蹈表演中的动作、体态不仅仅是展示舞者三道弯的曲线美、动感美,更多的是展示一种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力量。例如在黎族舞蹈《黎寨织声》中,舞蹈动作很好的把握了黎族人民织锦时的画面感和黎族姑娘对黎锦喜爱之情,将黎族舞蹈体态中三道弯的婀娜多姿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使人从舞蹈中能深刻体会到黎族姑娘勤劳、朴实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对生活美好向往的情感。又如,在纺线动作教学中,黎族织锦舞动作用捻线作为动作元素进行发展,用压线动作作为动机,在作品表现了黎族织锦工艺的细腻。脚下动作以垫步加上伸曲动律为重点突出动作的灵动性。而在作品《织韵》中,伸曲则以颤动伸曲为主,伴有一定的节奏停顿,使舞蹈动作看起来短促而有弹性,突出了黎族舞蹈的节奏感。结合黎族织锦舞蹈作品分析舞蹈动作,使学习者更能充分、准确的掌握黎族织锦舞蹈动作的幅度、旋律,使舞蹈学习变的轻松、自然、愉悦。
(二)黎族织锦舞蹈动作的重新提炼。以往黎族织锦舞蹈动作大多是利用道具(纺车、腰机、线)在表演、训练中体现,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降低了舞蹈动作的舞蹈性,同时也使得舞蹈的队形变换及流动带来诸多不便。使得在教学和表演中容易陷入固有的模式,因此根据纺、染、织、绣四个部分重新提炼舞蹈元素显得十分有必要。例如,在黎族织锦舞蹈作品《黎寨织声》中,编导按照黎族织锦的制作工艺先后顺序,提取了动作元素,选定有代表性的动作进行提炼加工,形成能在舞台上跳跃方便变换的动作,再进行作品创作。在课堂的教学中也是如此,如纺线的动作,不同地区所用的道具也不同,有用手捻的,也有用纺锤的。但为了能摆脱道具对舞者的束缚,可进行单一动作的提取,但切记不要脱离民族性。
(三)黎族文化的积累。黎族织锦类舞蹈是黎族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黎族文化、精神的体现,这需要在教学中注重黎族文化的积累,将黎族文化的学习当作舞蹈学习的一部分。例如学习与黎族相关的舞蹈(钱铃舞、双刀舞、叮咚舞、围猎舞、打柴舞),就让学生多了解一些黎族人的生存环境、黎族人的信仰、黎族的风俗人情,通过对黎族文化积累,体会黎族人民内心对自然、对神明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参考文献:
[1]黄东慧.浅谈黎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及教学中的实际应用[J].大观周刊.2012(12)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4.6
[3]邱艳.从民间舞谈舞蹈教学法[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22)
[4]姚丽娟.黎族独特的民间手工艺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