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
【摘要】全球性的气候变化,臭氧层耗竭与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温室效应日趋严重,物种灭绝,水源短缺,生态灾难……生态环境的恶化值得我们去深思,而身为初中地理教师要做到的就是努力将生态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联系乡土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关键词】生态教育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62-01
20 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造成了从局部到整体、从区域到全球的生态危机,这是大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历史的产物,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性开发和利用产生的人类与身外自然关系恶化的结果。生态教育的行动主体包括政府、企事业、学校、家庭、宣传出版部门、群众团体等。通过生态教育使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一、加强生态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生态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它以生态哲学为基础,旨在培养人的生态自觉和生态能力,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生态整体观与和谐观。这是人类的觉醒,也是人类自身的希望所在。
《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展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影响甚至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将威胁到国家的环境安全生态教育可以为解决当代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资源。在课堂中加强生态教育至关重要。
二、深入教材内容,渗透于教材之中
初中地理教材主要在于地球与人类环境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各个联系,在地理课堂上应该讲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厉害关系讲解清楚,根据教学原理和已经掌握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环境保护的问题。
比如:在课本中有讲到两极地区时,可以结合极地地区冰川融化,臭氧空洞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全球环境,提高生态文明的意识。在讲到南美洲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区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学习热带雨林是“地球之肺”,巴西大面积热带雨林的破坏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生物种类多样性的锐减、臭氧层耗损等现象,让学生了解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产生一种“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牢固想法。
三、结合乡土地理,渗透于实际之中
地理教育要培养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知识要服务于生活,地理教学中要结合家乡环境的实例来分析,事实上,学生其实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到生态教育的重点含义,也不能真正的理解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程度,无法达到心灵的震撼。如果老师能引用贴近我们身边的实例,教育效果影响深远。
教师应该列举出身边的实际案例,可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大容量的信息素材,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进行展示。针对生活中所常见的耳闻目睹的案例,环境破坏现象以及后果,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来分析案例,可以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例如:在河西走廊我们的家乡张掖地区,前几年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于植被破坏比较严重,所以导致的后果就是近几年的沙尘暴现象较为严重,而在政府大力整治以及人民的配合下,通过年年植树、绿化环境、保护湿地等措施下,近两年张掖沙尘暴现象有了明显的好转。
四、结合实际问题,渗透于实践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习亦是如此。只有通过真正的实践,学生才能直观的感受、接触到生态环境,才能真正的将课本中的理论有机会转换成实践,让学生切身体融入到环境之中。
大家知道“地区之肾”——湿地对于环境的作用很显著,可以调节气候、净化水源、增加生物多样性、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地沙漠化等作用。而湿地遭到破坏会使得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改善环境污染能力下降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河西走廊中的张掖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城市,但是由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使得张掖地区灌溉水源大部分为地下水灌溉,而在张掖不注重湿地保护的那几年,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寒冷干燥,注重湿地保护后,相继建立湿地保护区,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从多个途径多管齐下,张掖地区环境有了明显的好转,气候较之前更为温和。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拥有更加直接的认识,贴近生活走进自然,有效的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来一场“爱我湿地,爱我自然”的湿地穿越活动,活动前做好具体安排,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自然,活动中学习知识,活动中体会大自然的奥秘。这样既可以加入乡土知识丰富地理教学活动,又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感悟生态文明对家乡经济建设的长远认识。
五、直观突出环境问题,加强学生生态概念
地理学科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还是比较抽象难懂的,一些学生的思维空间能力还不是很好,对读图和想象方面也不是能运用的得心应手,因而教师不能讲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方面的问题完美的运用到教学上面来。这时候还是应该更为直观的想学生突出重点,使得相关问题直接展现出来。
比如:在学习《中国水资源》一节时,认识到水资源以冰川的形式储存着地球上72%的淡水资源,但是由于近年来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得两极地区冰川融化。如果单纯的给学生讲解到两极地区冰川融化,会让有些学生产生到水资源变多的错觉,这是教师应该以动图或者视频解说等直接向学生展示出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上浮冰增加的危害。让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到我国水资源不容乐观的现状。
直观展示出环境问题,可以让学生直接体会到生态环境对于地球和人类的重要性。可以借此告诫学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可以从每个人的身边做起,每人做一点小事,例如不乱扔垃圾、保护花草树木等。
生态问题现在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是全球每一个人类都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青少年正处于接受教育的年龄,而身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应该结合地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同时,发挥学科优势,加强教育引导,将生态教育合理的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王用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8(1~2).
[5]陈澄,林培英.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