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阅读 以读促悟

2016-08-23 11:00周衍宗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感悟个性化策略

周衍宗

【摘要】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摒弃繁琐的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之下潜心阅读,体察悟情,以读悟法,适切练笔,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阅读实践 个性化 感悟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73-02

当前,语文教学掀起一股“语用热”,教师们虽然关注语言形式和语文现象,探寻作者的言语奥秘,但往往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仅仅止于掌握语言概念,忽视体味表达效果,忽视借鉴表达内容,以成年人或有一定阅读水平的人的阅读思路开展阅读教学,违背了小学生学习语文规律。因此,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摒弃繁琐的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之下潜心阅读,体察悟情,以读悟法,适切练笔,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一、兴趣诱导,树立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总是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寻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然而,长期以来,儿童的这种需求一直被忽视、压抑:他们被看成被动接受的容器,教师的讲代替了他们的“发现”,“问答式”贯穿语文课始终。久而久之,他们懒于思索,丧失学习欲望,缺乏参与热情,思维滞后,自己不会理解把握文章,更不会“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当务之急是以有声有色的语文实践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逐步引领学生走入语文王国。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平等地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为凸现学生的个性铺设一块绿地。

二、扣读导悟,以读促悟

阅读的意义应不仅仅是理解、接受作者的所记所感,更重要的是受其中某些细节的启发、触发、激发,进入理性思考,形成对文章独到、真实的见解,而这并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最根本的途径是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阅读,“读”是“感”的基本前提,无“感”何以“悟”?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为主,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在读中生疑、读中品味、读中生情,正如“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但是,“读”并不等于学生的“独角戏”,学生在“读”中悟的程度离不开教师精心的“导”,教师适当而有效的指导可以催生并深化感悟。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这一心理规律,教师的“导”应减少理性分析,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通过创设情境,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调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移情体验等方法激活经验,让学生在教师得法的“导”中经历从“迷茫”到“开朗”再到“顿悟”的过程。在初读课文阶段,要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全景式”的感知:如写景的文章要大体知道所描写的是什么景,其主要特点是什么;写人的文章,要大体知道是写什么样的人;写事的文章,要大体了解事情的经过;说理的文章,要大体知道表达怎样的观点,从几个方面论述;说明文,要大体知道作者介绍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写。而要让学生对文章有全面把握和整体认识,教师就要舍得发时间让学生静下来,充分阅读,在反复充分地接触文本,明白文本所表达的意思。同时,要求学生结合初读时的体验、感悟,明确进一步学习的目标,引导学生交流文章最吸引自己的是哪里,要学好这篇文章应解决哪几个问题,并选择或自拟学习方案。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应抓住文章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扣读导悟,以读促悟,“披文入情”,进一步激其思,动其情,明白文章所寄的情感、所用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如教学《林海》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了林海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描绘林海壮丽风光的优美句段,扣住“亲切、舒服”这一贯通全文的情感主线,带着这几个问题:(1)林海的什么使我感到亲切和舒服?(2)这种亲切和舒服之感是怎样产生的?(3)结合自己的体悟,说一说作者为什么对大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在充分的时间里,宽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反复诵读,展开想象,边读边思,边读边揣摩,从而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绝伦,抒发情感的恰如其分,并达到和作者情感的契合。

三、尊重个性,鼓励求异

汉语中有许多语句耐人寻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阅读文学作品更需要读者想象、思维、情感的参与,而这种参与又是与读者个人的生活阅历和理解水平、认识能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阅读必然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教师时时处处都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把他们的情感纳入作者或教师的情感渠道,这不仅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师的讲析不求讲深讲透,只求明了不求精细,让学生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去与文本对话,不限定他们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有文章的精彩之处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尊重学生富有个性化的表达,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悟。

如—教师在教学《林海》一课时,在引导学生用心用情感文字萌生了一吐为快的表达欲望之时,为他们腾出足够时空,将自己积蓄于胸的所思所感所悟彻底地渲泄出来,有的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语句,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有的学生通过读扣住关键词语,如:“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的,矮点儿的,……”中的“点儿”体会到大兴安岭线条柔美的特点;有的学生在读后展开想象,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形象的画面,画了一幅大兴安岭风光图;有的学生扣住“美得并不空洞”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朗读了自己为大兴安岭所写的热情洋溢的导游词;有的学生为大兴安岭的明天进行了规划……;整堂课气氛热烈、民主、和谐,这种自悟自得的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教师在此中发挥着组织者、引导者、辅导者的作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平等中的首席”参与交流、对话。学生不再是储藏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光芒和个性的亮点,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之中收获信心与成功感,进一步激起潜心读书的兴趣。

再如—教师在教学《荔枝》一课时,学生通过充分自读,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体会文中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在这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确定学习重点,选择最令自己感动的一件事,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品析、感悟,然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学习收获……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思维被激活了。所以,在汇报课时课堂上出现了不少亮点,如:有的学生从那盘洗净的沙果中感受到深深的母爱,不但扣住课文语句谈感受,而且展开想象,表演了母亲是如何耐心、细致地洗沙果;有的学生为母亲利用上茶端下沙果,巧妙化解儿子的尴尬,维护儿子的自尊心所感动,就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谈了对母亲、对母爱的认识,学生说的是那样的动情,相信这并不是老师能教给的,更多的是自己通过读、想悟出的;有的学生扣住母亲当时的那份喜悦。这样,学生边读边思,毫无拘束地畅谈心得,将自己的领悟都表达出来,这些心得和领悟都融入学生自己的情感与体验,是与课文情感碰撞的火花。

四、直面“语用”,悟法用法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不仅仅是体味情感,明意悟情,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感悟并内化了某些语言现象和规律后,适时进行迁移和运用。所以,在指导学生读书感悟过程中,应始终直面“语用”,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方式,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跨时空心灵地对话,感于心而言,使其心理情感、思维有所触动,课文的语言、情感、文字活跃在他们的精神活动中,久而久之就水到渠成地形成个性化的语言,见诸于口头和书面之中,完成人文内涵的升华。例如,学生学习《荔枝》被母亲那种殷殷的舔读之情,作者与母亲那种浓浓的情所感动,不由自主地拿起笔写下了自己与妈妈(或一个最亲近的人)的故事,真实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学习了《跨越百年的美丽》后,学生可学习选用两三个不同典型事例来说明一个事物主题(人物特点)的方法;学习了《颐和园》后,模仿该文的多种写法,选择武夷山的天游峰、九曲溪、大安源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学习使用“移步换景”方法进行练笔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再如通过学习《火烧云》一文中,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了课文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来描写自然景观的特点后,请学生用上好词好句说一段话或写一段话,描绘白天的云朵、清晨的雾气、夜晚的星辰或汹涌的江河……这样潜移默化,从文中学习、领悟了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体现了“感知——领悟——积累——应用”这一习作规律。

总之,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心无旁骛地阅读,在阅读中引领学生感悟、品味文章深邃的意境,无穷的韵味,充溢的灵气,独特的笔法,以及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久而久之,返三归一,掌握“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的本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文杰,素读:从言语解读到审美体验——以伽西莫多的第一滴泪解读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1(7)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片社,2007(11)

[3]沈春媚,让言语体验真切而深刻[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2(09)

[4]范金豹,《中外作文教学目标价值取向的比较》,《中学语文教学》,2005(2):47-49

猜你喜欢
感悟个性化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