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季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91-02
班级管理是指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教育的基层单位——班级实行动态管理。班级主体是学生,几十个学生组成一个复杂的群体,人多,事情就多,心里及思想也就是丰富多彩,如果我们教师没有做好调节工作,对学生过于放任,课堂难免陷入混乱的境地,教育教学无法进行。因此,我认为,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是做好班级管理的基础。
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的基础是学生的独特性和独立性的接受、承认、理解和尊重,理解学生的差异,维护和提高学生的自尊心。那么尊重学生是不是允许学生去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呢?答案是否定的。尊重学生并不等于放任学生,并不是无原则的一味从学生的个体考虑,不等于盲目顺从学生的意志。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一定要加于重视,预防和及时转化,改变。尊重学生是对他们的人格的尊重,而不是对于可能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不符合教育目的的思想,行为和品质的尊重和放任。
一、不能以“尊重学生”为借口,放弃教师的职责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对学生的最大尊重、爱护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人,这包含着向他们提出严格要求,否则,尊重学生将成为放任自流,爱护将成为娇宠护短。在课堂教学中,德育中,班级管理中,对学生不提任何要求,或者面对学生出现的任何不良行为,习惯都不采取措施,坐视不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完全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是不负责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一些学生不安于学习,违反纪律的现象,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就比如:班上存在小偷小摸行为,如何对应存在这些问题的学生呢?
处理之前我们要认真地分析,导致学生小偷小摸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时是因为贪图一时的便宜,想要某种东西,控制不住行为的冲动;有时是为了表达不快或苦恼,或是为了报复对他不公的人;还有的是为了获得他在同伴中的地位或引起教师的关注。
无论这种行为的动机是什么,我们对他(她)作出的反应的目的有三个:把偷来的东西还给主人;找出偷窃的学生;严肃但又体谅地对他作出反应。如果班上发生了很多次偷窃事件,还要考虑如何防止这种事情再发生,因为它可能导致学生间的矛盾冲突或彼此间不信任。所以,我们必须快捷敏锐地处理这种事情:
1.要求归还丢失的东西:告诉学生某一件东西丢了,问有谁知道它在哪里,但不要提及“偷”字,让他(她)在一个秘密的地方趁他人看不到的情况下把东西放在那里。
2.就偷窃行为其后果教育学生,让学生明白偷窃是错误的行为。理解偷窃行为给自己以及失主带来的不良后果。
3.如果我们知道是谁偷了东西,不要告诉其他人,一定不要在公共场合指责他(她)。
总之,管理班级中出现的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遭遇的。如:同学间互相冷嘲热讽,随意破坏公共财物,上课时打瞌睡等等。在教学事件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观察,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准确判断,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严格地采取相应策略。
二、不能以“严格要求”为借口而无视学生的权利
教师向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是尊重爱护学生的具体表现,离开了爱生,严格要求就可能成为整学生的手段,这也是学生难以接受的。因此,严格要求学生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维护学生的尊严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尤其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否则严格要求将失去应有的效果。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心态教育学生,不讽刺、不挖苦、也不威胁;不搞人身攻击,也不以敌对的态度对待犯错误的学生。
2.务必实事求是
严格要求是与表扬相对的评价方式,张冠李戴,混淆黑白,都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伤害,有时甚至无法弥补的。在严格要求之前,教师必须弄清事情真相,不急于下结论,待真相大白后,方可视其情节处理。
3.力求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
批评一个人,应是针对某一件事而发,而不是针对其本人而发。针对一个人本身提出批评,可能使批评对象觉得教师是对自己的全盘否定,而且对人而发,好像一个人出了问题是和他的特性分不开的,而不是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因而可能造成学生的反感。
4.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总而言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尊重和严格要求的共同基础,尊重和爱护既可能体现为学生的宽容、关怀、信赖、理解,也可能体现为严格要求。尊重和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各种教育要求得以产生实效的条件。因此作为管教管导的教师,只有把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创设健康的课堂气氛和良好的学习风气。班集体和谐融洽,人人上进,在这样的班集体里,基础好的孩子更加优秀,基础差一点的孩子也会被环境“熏陶”得奋起直追,从而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