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慧
作者自译与文化缺省问题
——以张爱玲小说《金锁记》自译为例
◎陈启慧
在小说创作过程中,面对源语言以及目标读者,为实现作品创作的交际价值和美学价值,文化缺省必不可少。在翻译中,面对译语文化,译者有必要进行必要的翻译补充。然而,作为自译者,在翻译中很难意识到其作品中的文化缺省成分,造成疏漏,从而影响了译本的接受度。自译作品《金锁记》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文化缺省 自译者 《金锁记》
翻译活动作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同时也是对于两种文化的转化。特别是对于文学翻译来说,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众多的文化因素,具有极其重要的美学价值。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其目标读者是原语读者,为提升交际效率或修辞效果,常使用文化缺省策略。文化缺省是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王东风)。在翻译过程中,目标读者由原文读者变为异语读者,此时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消失,这就要求译者对于文化缺省进行必要的翻译补偿,从而使译语读者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原文。将读者的同等反应作为翻译的最高境界不符合文化的规律,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客观地表明来自不同文化的读者不可能对同一文本做出相同的反应,翻译的功能之一是文化交流,而不是文化蒙蔽(王东风)。对于自译者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同时担负原文的创作者和翻译者的双重身份,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其对包含在原语和原语作品中的文化因素极其了解,同时对于译语文化缺乏足够了解,在很多情况下意识不到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文化缺省,以至于在自译过程中难以对文化因素进行有效的翻译补偿。
《金锁记》作为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刻画了一个贪图名利的女子为获得金钱和地位而嫁给一个大家族的残疾少爷,最终由于自己的自私自利,逼疯了自己,也伤害了周围的人。此作在原作出版二十七年后由张爱玲自译为《The Golden Cangue》,但是,这部作品在海外并没有获得与在国内相同的欢迎度。《金锁记》包含了大量的文化元素,本文认为正是由于张爱玲在对《金锁记》的自译过程中,缺乏对文中文化缺省的足够意识,从而造成了文化缺失,使得海外读者很难全面深入地了解到小说中的精髓。
比如:
1.七巧道:“什么新派旧派?旧派无非排场大些,新派实惠些,一样还是娘家的晦气。”译为:
“New ways, old ways, what’s the difference?The old ways are more for show, the new ways more practical, the girl’s family is the loser anyway.”
在中国古代,女子嫁人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回了家,找到了归宿,称为“于归”。同样,对
于娘家来说,嫁女儿即把辛苦养大的女儿嫁与他人,因此此处称之为“娘家的晦气”。此处,用“loser”一笔带过,很难体现七巧作为母亲的尖酸刻薄。
2.人呢,一代坏似一代,眼里哪儿还有天地君亲?译为:
“Each generation of your family is worse than the one before, no regard for heaven and earth and king and parent any more.”
天地君亲是古代中国人民祭祀的对象,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天地的感恩,君主的尊重和长辈的怀念,是中国社会传统道德的重要体现。此处“哪儿还有天地君亲”,体现出七巧对于姜家这个封建大家族浓浓的鄙视及指责。张爱玲仅仅翻译为简单的heaven,earth, king 和parent, 其中的内涵意义很难被异语读者了解。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对于文学作品,自译者大多接受的是原语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对文化缺省的意识不够。在译者茫然无觉的情况下系统地影响他们的翻译。因此,自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很有必要对于其所做的文化缺省保持充分意识,并作出必要的翻译补充来提高作品的接受度。
[1]王东风.文化差异与读者反映——评Nida的读者同等反映论[J].文化与翻译,1998.
[2]刘敬国,项东.译者的文化意识与翻译策略的选择——析张爱玲《金锁记》英译本[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04).
[3]史云来,彭利元.文学作品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04).
[4]张秋云.文化调和——张爱玲的“名”译策略[J].海外英语,2012(20).
(责任编辑刘冬杨)
(陈启慧,女, 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二年级学生,研究方向:英汉对比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