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怡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昆山市中医医院儿科 昆山215300)
馥感啉口服液治疗小儿气虚感冒50例疗效观察
王静怡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昆山市中医医院儿科昆山215300)
目的:观察馥感啉口服液治疗小儿气虚感冒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6年1~2月期间我院门急诊收治的感冒患儿共10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馥感啉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38%,显效率为50%,有效率为96%;对照组治愈率为20%,显效率为42%,有效率为82%。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馥感啉口服液能有效缓解小儿气虚感冒的各项临床症状,切实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小儿气虚感冒;馥感啉口服液;疗效观察
感冒一词始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元代《丹溪心法·头痛》中始把“感冒”作为病证名,此后至明、清多将感冒与伤风并称。感冒是感受外邪引起的常见外感疾病,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表现,西医称感冒为“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指鼻、鼻咽、咽部的急性感染。临床上针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西医治疗以抗病毒、抗感染及退热、止惊等对症治疗为主。抗病毒药物有利巴韦林、干扰素等,但在攻击病毒的同时,毒副作用也较多,如骨髓抑制及肝损害等,并且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抗生素又存在滥用的情况造成细菌耐药,而且西医对感冒的治疗比较笼统,缺少对于各种不同体质患儿的专属疗法。此种情况下中医治疗具有较大的优势。中医学将感冒可分为风寒、风热、暑湿、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证[1]。其中气虚感冒多表现为恶寒发热,鼻塞头痛,咳嗽痰白,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气虚感冒的特点是正虚与邪实并存,失于表散则外邪不解;不用补益则正气无力托邪外出,故以益气解表为基本治疗原则。本文就小儿感冒符合气虚证患儿给予馥感啉口服液口服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2月我院门急诊的感冒患儿共100例,符合《儿科学》中儿童上呼吸道感染[2]和《中医儿科学》中小儿感冒气虚证[3]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发病在1 d以内,有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气短、乏力症状,大于3岁的年长儿脉浮无力,小于3岁的幼儿指纹淡红显于风关。排除标准:心脏病、高血压患儿;近期有腹泻者;除气虚证以外的其它中医证型的感冒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11岁,平均年龄(4.60±2.44)岁;对照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2~13岁,平均年龄(5.20±2.86)岁。两组发病时间均在24 h之内。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若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增高,则酌情使用抗生素抗感染;体温超过38.5℃时予以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或布洛芬混悬液口服退热;进食困难患儿给予静脉补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馥感啉口服液(国药准字Z20025275,生产批号1307262)治疗。用法:1岁以内每次5 ml,每日3次;1~3岁每次10 ml,每日3次;4~6岁每次10 ml,每日4次;7~12岁每次10 ml,每日5次。两组疗程均为3 d。
1.3疗效评定治愈:治疗48 h内体温恢复正常,咳嗽、鼻塞流涕、气短、乏力症状均消失,未出现复发现象;显效:治疗48 h内体温恢复正常,咳嗽、鼻塞流涕、气短、乏力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有效:治疗72 h内体温恢复正常,但容易反复,鼻塞流涕、气短、乏力症状有所减轻;无效:治疗72 h病情仍然未改善,甚至加重。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输入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比较。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临床有效率用χ2检验方法;P<0.05为有显著差异。
2.1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25,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不良反应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中医小儿感冒常见的病因分为外感和正虚两个因素,外邪为其重要因素,但是否引起发病,关键在于正气之强弱。如《幼科释谜·感冒》所云:“感冒之原,由卫气虚,元府不闭,腠理常疏,需贼邪风,卫阳受扰”。禀赋素质有所偏差失调,最易内外因相结合而发病。当小儿卫外功能减弱,肺卫调节失司而外邪侵袭时,则易感邪发病。若体质偏弱,卫表不固,吹风受凉之后,则可见体虚发热,其中气虚最为常见。《证治汇补·伤风》云:“有平昔元气虚弱,表疏腠松,略有不慎即显风症者,此表里两因之虚证也。”气虚感冒的表现除了发热、头痛、鼻塞、喷嚏、咳嗽以外,更有乏力、咯痰无力、气短、易汗出、面色白等特点。因卫表不固,驱邪无力,邪不易除,故容易反复发作,且迁延难愈。感冒治疗原则以解表为主,但气虚感冒者不宜过于发表,当益气固表,佐以疏散之法。
馥感啉口服液包含鬼针草、野菊花、西洋参、黄芪、板蓝根、香菇、浙贝母、麻黄、前胡、甘草10种药材,针对小儿感冒气虚证疗效显著。其中鬼针草归肝、肺、大肠经,能清热解毒,可治疗小儿感冒、惊风;野菊花清热解毒,能散风热,可治疗咽喉肿痛,药理学研究具有抗炎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能补益阳气兼清火养阴,尤其能补肺气,可用于肺气虚所致神疲乏力、气短息促、自汗、脉细数无力等,同时兼有清热功效;炙黄芪健脾补中,益气固表,为补中益气之要药,在此方中着重补益肺气,药理学上可增强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散结,可治外感发热、头痛咽痛;香菇有益气健脾功效,可治疗神疲乏力,西医研究可调节机体免疫,针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5];浙贝母清热化痰,可治疗风热、痰热咳嗽;炙麻黄宣肺平喘;前胡降气化痰,疏散风热,可治外感风热,身热头痛,咳嗽痰多;甘草调和诸药,同时亦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功效,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作用。总体来说,鬼针草、野菊花、板蓝根以清热解毒为主,西洋参、炙黄芪、香菇以补气为主,浙贝母、炙麻黄、前胡以止咳化痰为主,另加一味甘草起调和作用,十味中药组成馥感啉口服液,功能清热解毒、止咳平喘、益气疏表,用于治疗小儿气虚感冒所引起的发热、咳嗽、咽喉肿痛、鼻塞流涕、气短乏力等症状。
本研究结果表明,馥感啉口服液对小儿气虚感冒有较好的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且可以避免或减少使用西药抗病毒、抗感染所造成的一系列毒副作用,临床疗效高、起效快,安全方便,无耐药性,可用于小儿感冒尤其是有气虚表现者,是较理想的中草药制剂,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1]陈仕海.中医辨证施治治疗感冒之我见[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 (1):43
[2]王卫平.儿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66-267
[3]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59-63
[4]侯爱萍,张树梅.香菇多糖抗菌抗病毒普适性研究[J].药学研究,2015,34(4):199-201
R725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5.015
2016-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