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也要勇于“挤泡沫”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学术委副主任、研究员
对应有效需求提供有效供给,其实就是最大的“挤泡沫”
每年一度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数这次的最实诚:不但讲明了10个方面工作重点的全面转变,五大政策支柱的联动配套,还实打实地部署了“三去一降一补”的结构性改革“硬任务”。
“三去一降一补”,展开来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件事。去产能即为“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这次是要下决心剃一剃“僵尸企业”这个“瘌痢头”了。去库存即为“化解房地产库存”。要通过农民工市民化消化存量,通过购租并举和取消限制性措施搞活市场。去杠杆即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打破“刚性兑付”的魔咒,置换地方政府和降低企业的债务负担,加强金融业的全方位监管和风险专项整治,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降成本即为“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不但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还包括企业财务成本、能源和物流成本,等等。补短板即为“扩大有效供给”。对7000万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肯定是最突出的“补短”。但另外“在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短板(习近平对“十三五”规划《建议》说明)”。这次会议中又点到了企业技改、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投资以及农业生产等。短板应相对而言,不等于所有不足和弱项皆为短板。
无论如何,在一年的工作中触及如此众多领域的结构性改革任务,还是历年来所仅见。其中很多举措,对企业来说都是极大的利好。但是,可能产生的利好因素,委实也不能高估了。“一降一补”或可称为“冬令进补”,但“一二三去”,绝对是“刮骨疗伤”(徐王婴语)。经济发展已然进入“新常态”,企业再指望“普降喜雨”总是不行。形势日见严峻,政策有待落地,一切还属静气凝神、练好内功最为靠谱。
“去杠杆”就是去债务,是挤掉虚拟经济领域里以货币形态存在的泡沫,是为了改善从国家到企业所有的资产负债表。而“去产能”和“去库存”,则是要挤掉实体经济领域里以实物形态存在的泡沫,无非一个是制造业,一个是房地产业,但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当。
“三去”很重要,但对于实体企业来说,重中之重还是要落在“去产能”上。早在2012年7月间,我曾发表《醒世恒言“过剩论”》,文中直指今天所说的“产能过剩”,其实不分“姓社姓资”,和马克思当年解剖的近代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道理是相通的。因而,也“不妨拿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从而揭示我国长期以来宏观经济重大失衡的总根源,下决心贯彻落实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的长期方针,下决心调整优化多年偏颇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下决心改弦更张物本主义的发展观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就企业而言,既然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大背景是市场经济,那就不可能没有过剩。关键是在于,在相对过剩的供给中,能否快人一步、高人一头?独占鳌头当然是最好的,但几无可能。等而次之只要是相对强势,就能够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过剩和萎缩的需求相联系,供给更因兴起的需求而勃发。有了彩色胶卷,黑白胶卷就过时了;有了数码摄影,胶片摄影也过时了;有了手机拍照,数码相机又过时了。要不就是精工制造以满足人类生活的传统需求,要不就是标新立异以追逐时尚化、高技术引发的新兴需求。企业无论何等规模及何种技术,至少你总要占好一头。
无论是否推进所谓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都是在以自身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在满足社会需求,但谁反应快、做得好,特别是服务周到,让消费者体验到最精致的产品和最满意的服务,谁就是大浪淘沙最后的胜利者。优胜劣汰、成王败寇,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下历来如此。只不过是前些年从短缺经济走过来,钞票太好赚了。如今却要“拼了老命”才能活得下去,对这种“唯品会(品质至上)”的新常态,大家还不怎么适应。
对应有效需求提供有效供给,其实就是最大的“挤泡沫”。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时代一点儿也不顾及庸人们的顾影自怜、怨天尤人,而胜利则永远属于那些自我加压、挤去泡沫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