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诤
想必许多朋友已经用彩笔将办公桌日历牌上的“9月15日”圈红了,起码我就是如此。那一天是今年中秋节,可以想见,彼时即便无法举头望明月,低头看看朋友圈那也一定是月圆人圆的。关于中秋,关于团圆,关于月亮,关于美酒佳肴和月饼,之于每个中国人皆是兹事体大,古往今来更有太多的诗词歌赋曾予礼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谓之雄浑壮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谓之儿女情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却又最是堪透红尘俗世。
其实不独中国人,人类常常喜欢将节日与吃食联系在一起。这大抵是因为,人类的节日多起于先民时代,往往和祭祀相关,而为“祭祀”说文解字,则本就是“用手抓着肉献祭”的意思。节日的意义固然重要,但形而上的想象与回忆,却似乎非要有道美味勾着馋虫做引子,才是完满。巴伐利亚啤酒节,顾名思义本就要把酒言欢,猪肘子却更是少不了的。中国人就更是如此了,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而作为中秋吃食中的重中之重,月饼自然当仁不让。不过自古有多久呢?唐代典籍中记载了一则唐高祖李渊在中秋之夕与群臣一起分食“圆饼”的故事:花好月圆的中秋之夜,唐高祖李渊与群臣一起欢宴赏月,席上有吐蕃商人进献的珍撰“圆饼”,唐高祖龙颜大悦,接过华丽的饼盒,取出镂刻着精美图案的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蛛(月亮)”。随后,将圆饼分赏文武大臣。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到了唐玄宗当朝时,一年,唐玄宗和杨贵妃中秋佳节赏月,在尝月饼中,唐玄宗嫌胡饼叫法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一名就传开来。
宋朝苏东坡《月饼》一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此诗已将“月”与“饼”联到一起,月饼寄托了相思之情。“酥和怡”指的就是苏式月饼酥松易化的特点,由此可见当时月饼的制作工艺已十分考究。苏式月饼,别称“白皮”,最得江南点心清雅典丽的真谛。而制造糕点的那些模子,民间俗称“饼模”或“饼印”,亦属民间雕塑艺术的一类,由此可见饼模造型艺术应已经形成。我就专门问过上海外滩半岛酒店的叶永华师傅,逸龙阁的“龙纹”月饼模子便是榉木所制,再上好的,也用过楠木。这家酒店的月饼每每能逗引着市民争抢,甚至在中秋前后不少“打桩模子”还会逡巡在酒店附近转手倒卖,一时成为一景。半岛酥皮奶黄月饼一听名字便是粤式口味了,岭南一地近代以来屡屡开风气之先,也领风气之先,要义一点便是东情西韵,博采众长:半岛酥皮蛋黄月饼是基于1986年香港半岛酒店独家配方的基础上完成,选取传统莲蓉及鸭蛋蛋黄作为陷料并且由叶师傅及他的厨师团队手工制作,历来深受宾客喜欢。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唐代诗豪刘禹锡在 《八月十五夜玩月》 的诗中将玩月之情洗炼而出,飘飘然毫无俗尘气,读来令人神往。但近些年来月饼却在中国这样一个“关系”社会变了味儿,虽然没有发生过一包“九五至尊”抽倒数位大员的“事故”,但过度包装以及由此而来溢至“天价”却已然成为众矢之的。拨乱反正是当务之急,矫枉过正却又过犹不及。中国人向来“情理法”三字自处处事,现在将“理、法”提前以警示世人,但一个“情”字却总是万水千山割不断。笔者细细追问了半岛、华尔道夫、柏悦等几家酒店今年的月饼行情,大都在数百元左右,制作精美,口味别致,可以说早已回归了月饼的本义和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