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英走向公平:美国大学先修课程发展的反思与启示

2016-08-19 16:10杨振军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

杨振军

摘 要:美国大学先修课程(又称AP课程)的快速发展引发了美国社会对于质量和公平等问题的担忧和质疑。我国大学先修课程开设应吸取美国AP课程发展的经验教训,立足我国实际,着眼于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避免将大学先修课程的成绩或修读数量作为大学招生的参考指标。同时,要探索建立综合配套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大学先修课程;AP课程;教育公平

近年来,AP课程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加速发展,无论是开课学校数量还是参加AP考试人数都出现了大幅增长。为给学有余力的高中生更多选择,打通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创造条件,我国也开始了本土化大学先修课程的探索。然而,AP课程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特定政治社会环境,根植于美国的AP课程要在中国生根发芽必须要适应我国的教育生态,否则就可能会因水土不服而变成一次“瞎折腾”,难以达成课程改革的目标。因此,正确认识AP课程的本质和发展机制,把握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对于我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精英教育:AP课程的起源及本质

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s,简称AP课程)是供高中11年级、12年级优秀学生选修的大学水平基础课程,是美国高中和大学的衔接课程。1951年,一项对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中毕业于三所顶尖私立高中(安多福高中、埃克赛特中学、劳伦斯威尔中学)高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前两年的课程通常重复性较大并且非常枯燥,这些学生经常出现行为不端,并且有些学生会因此辍学。在这一背景下,哈佛大学出版的《中学和大学的通识教育》报告,建议顶尖私立高中为学生开设严谨课程,以提高这些学生在大学的参与度。这些课程可以使学生获得11个学科的 “先修”资格,这成为AP课程的雏形。

AP课程最初就是以提升高中教育的严谨性,实现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避免学生课程作业重复,促进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快发展为目的,这也是AP课程的核心理念。AP课程的本质是为高中优秀学生提供的加速课程或高级选修课程,是在高中开设的大学水平的基础课程。创建AP课程的基本假设是学生的能力禀赋存在差异,优秀的学生应该得到更多优质资源的支持,从而确保为国家造就更多的科技、政治精英,服务国际竞争战略需要。

从精英走向公平:AP课程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1.AP课程发展波动体现了政治大环境的深刻印记

AP课程的发展与美国政治社会环境变化休戚相关。自1955年AP考试被大学理事会接管以后,AP课程得到稳步发展。1964年—1973年,受民权运动兴起和反战运动影响,AP课程参与人数出现了下降。这一时期,美国社会面临教育民主化的巨大压力,要求给多数人较好的教育,而不是给少数人最好的教育,AP课程因为存在种族歧视而受到抨击,被要求接纳更多的少数族裔学生。在民主改革者的努力下,参加AP课程的学生数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才开始持续增长。1983年《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报告出炉,向整个社会警示美国教育特别是STEM教育的危机,各州政府分别制定政策鼓励高中开设AP课程以增加AP课程参与率,对AP课程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2.顺应社会需求,AP课程形成了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

AP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快速增长,除了政治层面的原因,还因其满足了学生、高中和大学的需要,而获得了不断发展的内外部动力。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入学申请人数的激增使美国大学特别是顶尖大学遴选优质生源的任务更加艰巨,具有学术严谨性的AP课程修读数量因体现了学生更高的自我学业要求,自然成为大学录取的重要参考。对学生而言,在高中阶段修读AP课程不仅可以增加被大学录取的机会,而且在大学学费大幅上涨的背景下,转换大学学分还可以为学生和家庭节约不菲的求学成本,这就使得在高中修读更多的AP课程成为很多学生的理性选择。

从课程供给方来看,在美国高中生态环境中学校也有提供AP课程的外部压力。自 《科尔曼报告》引发了社会对学校效能的关注后,美国开始在基础教育领域逐步引入了竞争机制,特许学校、磁石学校等新型学校的出现以其灵活的机制对传统公立学校产生了巨大冲击。AP课程因迎合了美国社会希望有更多选择权的需要,成为高中校排名的重要指标。开设AP课程成为学校应对生源挑战的竞争策略之一,有条件的学校为了在招生中占得主动,纷纷通过开设AP课程来提升吸引力。

3.完善的课程支持系统为AP课程质量提供了基本保证

美国高中完全学分制为AP课程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美国高中实行弹性学制,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灵活选修AP课程,每个科目的学习都可以记入高中学分,学生修满学分即可选择提前毕业。同时,美国有96%以上的大学都承认AP课程的成绩和学分。在学生进入AP课程之前,学校会依托强大的数据资源对学生是否有潜力进入AP课程进行评价,包括大学理事会的AP潜力项目数据资源系统(AP Potential)和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系列系统(ACT Series)的8年级~ 10年级前测成绩。对学生选课前学习能力的综合评价,成为指导学生科学合理选修AP课程的依据,同时也保证了选课学生的基本质量。由于AP课程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比较高,而且涉及学生未来的大学申请及生涯规划等问题,学生在选修 AP课程过程中需要专业的指导。一般来说,美国高中通常配有专职学校顾问,由美国学校顾问协会(ASCA)认证上岗,专门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工作内容涉及选课、学习、申请大学和职业选择等,这种真正以学生为本的校内学生指导服务系统,为保证AP课程学习效果提供了有力支持。

问题与挑战:对AP课程发展的质疑与批判

1.从大学准备到入学“筛选器”的改变

随着AP课程被要求向所有有学习意愿的学生开放,AP课程的发展也开始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和趋势。人们慢慢开始发觉,AP课程作为大学特别是高竞争性的顶尖大学招生录取重要参考指标的作用更加凸显,其已经背离了其精英教育的最初宗旨。“大学、家长、教师、学校顾问和学生可能都不再关注这些课程的最初目的,高中课程的严谨不再是为了大学作准备,而更多的是为了将学生相互比较来决定谁可以进入大学”。[1]AP课程精英教育的光环逐渐退去,正逐渐成为一种更加注重公平导向的普惠式课程,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其教学质量的担忧。一些学校领导者认为,让低学业成就的学生接受严谨课程将迫使老师放水[2]。任课教师可能会简单化他们的课程、降低课程质量标准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进度。另外,AP课程作为严谨的大学衔接课程相对来说对于师资等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但迫于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很多学校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就盲目上马AP课程更是加剧了课程质量的危机。

2.课程效果评价缺少令人信服的科学实证证据

随着AP课程的发展,其效果到底如何备受关注,关于AP课程效果的评价研究也越来越多。前期对于AP课程对于学生大学准备作用效果的研究都得出了令人振奋的研究结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受美国教育部委托的阿德尔曼(Adelman)的一项研究。他的研究发现,学生在高中的课程学术强度对于大学的完成率有显著的影响,其中AP课程的数量是表征高中课程强度的一个构成要素。这一研究就成为选修AP课程越多越好的一个重要证据。然而,前期绝大多数对于AP项目的研究都集中在了考试参与、课程等级与大学学业表现之间的关系上,这些研究指标选取未能单独分离出AP课程影响,存在着一些明显的漏洞,研究结论遭到了学界的质疑。

索尔·盖泽(Saul Geiser)和维罗妮卡·圣特里斯(Veronica Santelice)(2004)[3]在控制了其他学术和经济社会背景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加州大学四个年级学生的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尽管学生在AP考试中的表现与学生在大学的学业成绩显著相关,但是学生在高中修读的AP课程和荣誉课程数量与其日后在大学中的学业表现几乎没有关系,并建议大学重新考虑是否有必要将AP课程作为“高利害”的招生录取参考指标。阿德尔曼(Adelman)(2006)[4]为回应质疑在单独分离出了AP课程数量指标后的研究也发现,学生在高中修读的AP课程数量与大学的学业完成率之间没有明显相关。珍·克雷奇默(Jen Kretchmar)和 史蒂夫·法摩尔(Steve Farmer)(2013)[5]基于北卡罗莱那州立大学教堂山分校观测数据的最新研究发现,修读至少5门AP、IB或DE课程的学生在大学的表现好于不修这些课程的学生,但是同时研究证据并不支持修读这些课程越多越好的结论,认为修读先修课程应该有一个适度的问题。这些研究结果给AP课程发展泼了一盆冷水。另外,AP课程加剧教育不公平的担忧也一直如影随形。肖(Shaw)等(2013)的[6]研究表明,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学生参加AP考试次数越多,得3分以上的课程就越多, 卢卡斯(Lucas)(1999)[7] ,米泽(Yonezawa)(2002)[8]等的研究证实,文化和制度障碍更容易使少数族裔在接受高级课程时受挫。这些研究都对于修读AP课程越多越好的经验哲学提出了批判。

3.来自IB课程等的挑战与形同虚设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在高中开设AP课程并不怎么受大学教师的欢迎,因为AP课程短时期内覆盖的知识点太多,过度强化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学生的思考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学生发展并没有达到大学教师的预期。相比之下,从欧洲发源的IB课程则坚持全人教育理念,强调智力、个人、情感和社会多方面的发展,在批判性思维训练、师生多样化选择、课堂形成性评价、全课程方法、学科交叉、国际视野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更具优势,受到越来越多学生和教师的欢迎。另外,大学董事会作为考试管理机构在AP课程质量保障中发挥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事实上其仅通过对符合资质的教师提交的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审核这一方式进行AP课程质量把控,AP课程的质量保障实际上更多地依靠开课学校的内部质量保障措施。不同学校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的差异极易造成AP课程校际的质量失衡。事实上,随着AP课程的快速膨胀和质量的失衡,其在识别最优秀和最有抱负学生方面的有效性已减弱,部分较为挑剔的大学已提高了免修课程学分的门槛,少数顶尖私立高中名校也退出了AP课程而自设大学认可的高级课程。

对我国发展大学先修课程的启示

1.大力发展大学先修课程,推进高中课程的多样化

回顾AP课程已经历60年的发展,虽然期间质疑之声从未间断,但是AP课程发展壮大却成为不争的事实,说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究其根源还是AP课程作为高中和大学的衔接,有效满足了部分学生对于严谨课程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促进高中课程的多样化,提高高中课程的学术严谨性,打通高中与大学教育,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样也是我国教育面临的重要使命,大学先修课程作为较为成熟的国外课程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立足中国实际,加强顶层设计,正确处理好公平与卓越的关系

美国AP课程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背离精英教育的初始宗旨、沦为大学招生选拔的“筛选工具”以及走向应试教育的倾向,引发了社会关于教育公平和质量失控等的担忧。在探索本土大学先修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应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借鉴AP课程发展的有益经验,避免其不利影响。我国大学先修课程发展初期应该坚持精英教育的原则,着眼于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允许具备条件的高中与大学联合开设该类课程。该类课程可以作为高中学生的选修课程,允许课程考试成绩兑换大学阶段部分引导性课程的学分,但应避免将大学先修课程的成绩或修读数量作为大学招生的参考指标,防止其在中国高考竞争环境下加速演变为应试教育课程,进一步加重高中学生负担,并造成新的教育不公。

3.建立综合配套完善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我们应该吸取AP课程质量管理的经验教训,在高中探索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培养专业的大学先修课程指导教师(或顾问),负责指导学生自主选课、进行生涯规划和大学报考;建立严格的大学先修课程审批认证制度,加强对于开设大学先修课程高中学校的资质审核,并进行定期复核,建立大学先修课程任课教师的统一资格认证和定期培训制度,使大学先修课的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本文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国际培训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5] Jen Kretchmar, Steve Farmer. How Much is Enough? Rethinking the Role of High School Course in College Admission[J].Journal of College Admission, 2013:29-32.

[2] Klopfenstein, K. Recommendations for maintaining the quality of 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s[J]. 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2003(32):39-48.

[3] Saul Geiser, Veronica Santelices. The role of Advanced Placement and Honors Courses in College Admission[J].CSHE Research &Occasional Paper Series,2004:1.

[4] Adelman, C. The toolbox revisited: Paths to degree completion from high school to college[M].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6:5.

[6] Shaw JE, Marini PJ, Matter DK. Exploring the Utility of Advanced Placement anticip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College Admission Decisions[J].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2013:73-229.

[7] Lucas, S. R. Tracking inequality: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9.

[8] Yonezawa, S., Wells, A. S., & Serna, I. Choosing tracks: “Freedom of choice” in Detracking Schools[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2,39(1): 37-67.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
关于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问题的调研
教育公平视角下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探讨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孝道”和“公平”观念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高中化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研究
比较中美教育公平,反思我国小升初择校问题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