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1914年6月1日- )原名杨林刚,四川省渠县汉碑乡杨家岩村人。1933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四川平武县委组织部长、阿坝(川北藏番首府)中心县委书记,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团巡视员,北京市公安总队总队长兼政委,公安十九师政委,广东省公安厅副厅长,省委边防口岸办主任等。
何明 女儿/女婿
何建平/袁卫东 旁述
南方周末记者 姚忆江 采写
南方周末实习生 赵建楠
长征中,何莲芝带着战士救了父亲
父亲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可用“吃尽了苦头、受尽了折磨”这两句话概括。很小的时候,祖父就病逝了,家里十分穷,父亲在家乡时给地主当了三年长工,又做了三年瓦工,十九岁就参加了红军。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时,父亲任平武县委组织部长等职,他一共翻越了九座雪山,过了三次草地,历尽千辛万苦才活下来。
翻越夹金山前,父亲患痢疾,一天拉肚子七八次,又无药可治。时任四川宝兴县委妇女部长何莲芝(董必武同志的爱人)找中医让父亲服了几次药,病情有所好转。途中,她主动提出过夹金山时可骑她的马,骑不了马,还可以由马兵抬。从宝兴县城走到夹金山脚,父亲身体很虚,已不能骑马了,何莲芝就叫马兵抬,很长的一段路,父亲是被担架抬过去的。到了山腰,何莲芝的马兵实在抬不动了,她就亲自抬到山顶。下山时,山坡陡,雪又厚,抬担架不行,骑马更不行,只得用绑带把父亲和马兵一起拴紧,让父亲扶着马兵往下滑,好不容易才到山下,勉强坚持骑马到懋功,在懋功又找了中医诊治并休息了一段时间,才逐渐好转。
几乎每个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都有爬雪山过草地的深刻经历,那是对极限的挑战。党岭山是父亲翻越的雪山中最高的一座,海拔5000多米,被当地群众称为“万年雪山”。为了翻越这座大山,在翻山前一天就到了山麓东侧的藏族村住下了,到了半夜,打着火把出发,拂晓赶到山腰。战友们手挽着手往前走,一边搀扶一边拉,就是这样费尽了力气,才爬到了山顶。晚上雪越下越大,树上挂满了冰柱,这时既不能坐,更不能睡,否则就会被冻死,只能找一处稍能遮挡风雪的树旁,大家挤站在一起熬过一夜。
1935年6月下旬,父亲从炉霍出发,第三次过草地,进入草地大约十多天,父亲的双目突然失明,何莲芝同志自己步行,主动提出让父亲骑她的马,大家为了让父亲双目尽快复明,把仅有的一点干粮让给父亲吃,后来干粮吃完了,就尽量找野菜吃。最后情况越来越糟,一个个饿得骨瘦如柴,何莲芝说马肝可以治失明,一定要杀她的马,把马肝留给父亲,马肉则分给战友们。父亲吃了几次马肝,不久眼睛果然复明了。父亲说,要不是何大姐多次相救、战友们无私帮助,他或许早就埋葬在雪山之上或者沼泽之下。
开国大典做“内卫”
他在革命生涯中,非常难忘的是属开国大典的安全保卫了。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但社会治安非常混乱。为了加强北平市的治安警卫力量,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保卫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安全,中央军委责成华北军区和北平市人民政府于同年6月成立了集军事与公安职能于一身的北平市公安总队,父亲担任总队长兼政委。公安总队成立后,迅速投入到保卫整个北京城的工作中。
9月28日,总队以一个连的兵力开始对天安门城楼、广场和周边地区实施军事管制,同时控制邮电大楼、北京饭店和前门楼等制高点。9月30日,公安部长罗瑞卿在北京市公安局和公安总队领导的陪同下,对天安门城楼和周围的设施进行了检查。当时,天安门城楼比较破旧,来不及全面维修加固,只是在城楼两侧的金水河上临时搭建了观礼台。罗瑞卿登上观礼台,用脚跺了跺,感觉不够牢固,当即指示:“明天将有三千多名兵团以上将领、重要外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加观礼,发生事故,不堪设想,必须加固!”当晚,总队派出七百多名兵力,华北军区调集70台卡车,从西郊公主坟运来近万袋沙土,对观礼台进行加固。官兵们挥汗如雨,干了整整一个通宵。次日黎明,罗部长再次检查,非常满意。
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父亲亲耳聆听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大声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洪亮有力的声音在天安门广场上久久回荡,震撼了全中国,震撼了全世界。汇集了30万人的天安门广场沸腾了。当时,父亲的位置就在离广场不远的邮电大楼楼顶的指挥所里,他与战友们正紧张有序地工作着。从早上7时开始布哨,直到开国大典结束,连续奋战了十多个小时,与兄弟部队一起,圆满完成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事件的安全保卫任务。总队还准备了一套应急措施,不过,由于开国大典进行得非常顺利,这套应急措施没有启动。
10月1日那天,公安总队除了留守执勤和预备部队外,其余约4000名兵力全部投入开国大典的安全保卫。国家领导人、民主党派领导人、重要民主人士、重要外宾都有随身警卫和贴身警卫;公开身份的警卫和便衣警卫相互配合,主要担负金水桥和观礼台的出入口、广场周围制高点和周边要害部位的严密监控;一部分兵力要担负会场外围、游行队伍的疏导,还有整个北京城的巡逻控制和防空袭等任务。父亲曾说,没有参加过开国大典,那种紧张感你们是体会不到的。
圆父亲的心愿,寻找父辈的足迹
父亲为人低调,常怀感恩、谦虚的心,从不敢以己功自居。
父亲在1950年代初工作时,每天工作到深夜,坚持看书、学习,后来离休后还不忘回馈社会、关心家乡。在88岁高龄时依然要回家乡走一走,看看自己能做点什么。到90岁时,依然坚持洗冷水澡,锻炼身体,没有一天停止过。
一年又一年,长征已经成为父辈心中抹不去的印记,我们也从父亲的讲述中知道了万源保卫战、卓克基、梦笔山、党坝……在今年7月1日,我们从广州起飞到了四川,用17天重走了父亲当年的长征路,感受父亲的艰辛。
第一站就是渠县贵福。1933年8月,父亲是在贵福参加了红军,开始了漫长的革命生涯。父亲参加红四方面军入川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三大战役(仪南战役、宣达战役、营渠战役),他在宣达战役中负伤,右手肘骨被敌人的枪托砸断。
接下来行程是到了若尔盖草原,为了革命的胜利,有很多战士都倒在了这里,永远留在了草地……在长征后期,父亲在康西地区筹粮,团结藏民,发动藏民参军,父亲不懂藏语,幸好找到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小伙子天宝(他是后来的中顾委委员)做“通司”(翻译),为他在当地开展工作带来了很多方便。
这次我们路过党坝时,村口的老乡给我们指路,经过“二十四拐”山路竟然找到了天宝的故居,天宝所在的石果坝村村民热情接待了我们。
我们在寻找革命历史遗迹时,搜索到了道孚县委党史办编辑的《尘封的往事》一书。在翻阅这本书时,意外发现了书中记录了父亲当年在道孚县工作的往事。
2015年,中共雅安市名山区委党史研究室编写了《血染的征途 壮丽的史诗——红军长征南下名山》一书,收录了父亲写的一篇回忆文章《我在名山当书记》,回忆了当年在名山的工作情况。这次重走长征路,名山区党史办主任特意把这本书赠送给了我们。
在我们重走长征的路上,父亲的故事在我们脑海里一遍一遍浮现。当年的长征路如今焕然一新了,很多村落修得十分漂亮。7月的格桑花开得正艳,仿佛又回到了80年前……我们想,这或许就是长征精神的延续吧。就像父亲说的那样,枪林弹雨,战火硝烟,那么艰苦的岁月都挺过来了,现在的日子怎么过都是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