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锦
【内容摘要】教师巧妙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疑、释疑、解疑,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阐述了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概述教学、规律教学、问题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 问题教学法 应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困囿于课堂,教师以抽象的描述讲解内容,学生难以参与到教学情境之中,只能花费精力去机械记忆内容、识记实验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下降,一旦变换了条件,学生就会变得束手无策。物理学科知识逻辑性强,而教师割裂了新知与学生“前经验”之间的联系,不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整天湮没于书山题海之中,长时间地被动学习,逐步产生厌学情绪。
一、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学家李政道认为,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概念的理解影响了学生的认知程度以及知识网络的构建。
1.创设新奇实验引入新概念
由于学生对新颖、奇特的内容感兴趣,教师要创设新奇的实验引入新概念的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摩擦力》教学中,教师将浸过水的沙子盛放在玻璃杯中,插入一根木筷,用力将沙子压实,慢慢提起筷子,可以将沙子与筷子一同提起。学生难以准确说出摩擦力的概念,而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产生沙子的压紧程度对沙子与筷子之间的摩擦力的影响产生思考,筷子与沙子、沙子与玻璃杯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什么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压紧沙子对产生的摩擦力的影响是什么?此时筷子受到摩擦力的作用了吗?沙子压紧与没压紧两种情况,沙子和筷子之间的的摩擦力有何区别?教师运用新奇的实验进行概念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生成问题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
2.利用旧知引入概念
教师要加强新知与学生旧知、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利用好学生的“前经验”开展概念教学,引导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如在《互感和自感》教学中,教者以问题导入:引起回路中磁通量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在法拉第实验中,两个线圈间并未用导线连接,其中一个线圈的电流变化时,另一个线圈中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当电路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会不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3.通过类比引入新概念教学
在物理学习中,某些抽象的内容不易理解,我们常会拿与之相似的量进行对照学习,如电流的形成以熟知的水流的形成进行类比,分子的动能以物体的动能进行类比。如电容的概念较为抽象,教者将电容器与水容器进行类比,向两个底面积不同的水容器同时注5cm高的水,让学生观察所需水量的不同。以两极板间的电势差类比水容器的注水高度,将电容类比为水容器的底面积。提出问题,水容器容纳水的本领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电容器呢?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大小怎么表示?通过类比,猜测电容器的电容与两极板间的电势差有关吗?
二、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物理学史引入规律教学
物理学史是物理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物理思想发展与变革的过程,学习物理学史能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加深对物理学的理解。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教者呈现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的图片,提出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运动和受力关系的观点是什么?伽利略认为物体运动和受力关系的观点是什么?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内容是什么?理想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笛卡尔是怎样补充伽利略观点的?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什么?什么是惯性?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利用典型实验得出物理规律
教师要开展典型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如运用变量控制法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物理时,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4根导线进行实验,分别为:L1、L2横截面相同、材料相同、长度不同的镍铬丝合金导线;L2、L3为长度相同、材料相同但横截面不同的镍铬丝导线;L3、L4长度相同、横截面相同但材料不同,其中L3为镍铬丝,L4为康铜丝。小组分别记录实验数据,思考:如何探究导体电阻和导体长度、导体横截面、导体材料的关系?如何用物理语言将研究结果完整地表述出来?
三、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问题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物理问题教学是基于某种物理情境下,针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提出的问题,其形式多样,有原始问题、抽象习题等。如在《重力势能》教学中,在探究“重力势能的相对性”时,教者提出问题:“物体位置一定时,它的重力势能一定是确定的吗?对参考面的选取有什么要求?为什么说重力势能是物体与地球共有的?”学生通过探究,明白重力势能与参考平面的选择有关。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摒弃机械灌输知识的现状,树立“生本理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要以问激趣、以问促思,营造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
[1] 葛立群. 高中物理问题教学研究[J]. 科学教育研究,2007.
[2] 邢红军. 原始问题教学:物理教育改革的新视域[J]. 课程·教材·教法,2007.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五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