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员聚集场所疏散流程分析
——以广州大学城S高校为例

2016-08-17 09:35李行行黄敏镁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510006
科学与管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流程应急

李行行,黄敏镁(华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州 510006)



高校人员聚集场所疏散流程分析
——以广州大学城S高校为例

李行行,黄敏镁
(华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州 510006)

科学的、易接受的、可操作性的高校踩踏事故处置流程不仅可以完善高校应急预案,还可以健全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和提高学校应急管理水平,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本文以广州大学城S高校为调查对象,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从减除、准备、应急和重建四阶段,调查分析高校师生关于踩踏事故的应急知识和能力,了解学校关于踩踏事故应对的设施和措施;提出一个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人员疏散流程,为提高高校师生应对踩踏事故的自救互救意识和技能提供参考。

生命周期理论;人员疏散流程;应急管理机制

1 引言

2014年“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造成了36人死亡49人受伤,遇难者平均年龄仅22岁,其中包括多名高校学生。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让我们深深反思,高校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急疏散能力让人堪忧,我们进一步研究高校对学生的应急疏散知识的宣传教育状况以及人员疏散流程。

群体性挤踏事故是指在人员密集场所中,由于现场秩序失去控制,发生拥挤、混乱,导致大量人员被挤伤、窒息或踩踏致死的事故。高校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组织,而且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已成为越来越多青年人聚集的社区,也是群体性踩踏事故发生率较高的区域之一。据统计,从2005年至2015年短短十年期间,全国校园踩踏事故就发生了15起,总共造成50多人罹难,数百人受伤。因为校园场所的建筑功能复杂、人员集中,具备了踩踏事故发生的客观条件,如果没有科学完善的管理措施,极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学生的应急能力应纳入高校素质教育范畴,而高校管理者、在校大学生以及高校安保人员应纳入干预突发事件的主体范围,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疏散流程也是重点研究问题。

2 文献综述

2.1人员疏散理论的综述

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绝大部分发生在紧急状况下的人群疏散过程,由于建筑设计缺陷或某些人为因素导致人群不能及时疏散到安全地点导致事故发生。澳大利亚学者R.S.C.Lee[1]首次提出对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调查研究,通过引入连续行人人流模型,对人群拥挤和踩踏事故进行定量分析,来预测人群移动时的行为规律。德国学者D.Helbing[2.3]等提出了“社会力”模型,得出“人群密集最危险的一种形式是由于恐慌引起的人群惊跑,个体之间碰撞和踩踏经常会引起重大伤亡”的观点。沈阳建筑大学的张培红[4-5]等利用智能技术,建立人员群集流动的微观动力学模型,借助网格生成技术实现了人员群集流动的计算机模拟,对设计和优化人员在拥挤状态下的疏散系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南开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6]提出了对踩踏事故分析的一般方法,用群集指数来表征人群高度密集这一参量,对近年来国内外人群拥挤踩踏事故进行分析,提出了事故预防和控制重点。

2.2生命周期理论的综述

史蒂文·芬克[7]首次提出危机事件的生命周期理论,将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征兆期、发作期、延续期、痊愈期。美国联邦应急事态管理总署将应急事态管理活动分为四个功能区:减除、准备、应急和重建。澳大利亚将此理论称为“全方位法”,使用的是预防、准备、应急和重建。[8]

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薛澜[9]将危机管理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危机预警阶段、识别危机阶段、隔离危机阶段、管理危机阶段和危机后处理阶段;李湖生[10]提出应急管理阶段理论模型,包括预防、检测、响应、恢复和重建五个阶段,并且强调危机生命周期中减灾和准备的重要程度。

本文以S高校为例,针对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人员疏散现状,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调查学生、教师以及校方管理人员对踩踏事故的认知程度和应急能力,分析该高校在应急疏散方面的不足,并提出完善应急疏散流程的方案。

3 突发事件“预防及宣传”调研及人群行为分析

3.1问卷及访谈概述

本次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侧重于危机前的“预防”、“宣传”内容,共向学校随机派发36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335份,有效回收率约为93.06%。其中,文科类学院实际收回问卷196份,占比约58.51%;理工类学院实际收回问卷116份,占比约34.63%;艺体类实际收回问卷20份,占比约5.97%。

调研同时采用无结构访谈法与情景分析法。在应急疏散宣传、培训与危机处理深入访谈了学校保卫办管理人员。通过访谈了解到学校在应急疏散方面的两个主要问题:应急疏散流程模糊不清、宣传力度及普及度不够广泛。

3.2调查结果及分析

3.2.1学生安全意识淡薄

(1)学生安全认知测量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该校的应急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数据显示,约51.9%的同学并不知道该校有逃生专用通道,同时也有60%的同学反映学校虽有一些紧急标志,但是不容易注意到。结合访谈,保卫办的老师也反映了大学生安全意识低的问题。

通过对问卷学生的访谈总结出认知度低的以下几个主要原因:①学校缺乏系统全面的安全知识培训;②安全知识宣传力度不够;③学生应对突发事件态度冷漠。

(2)安全环境测量分析

通过实地研究,了解到S高校的环境具有一定优越性,但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宿舍的应急通道狭窄并经常关闭、消防栓老化与缺失等。就应急逃生的阻碍来说,有约35%的学生认为应急疏散中最大的阻碍因素是“人流量大,逃生耗费时间长”。

3.2.2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知识缺乏具体了解途径

(1)了解度、关注度频数分析

通过问卷调研发现约49.3%的同学对于应急知识(以踩踏事故为例)有一定了解,60.9%的同学“简单了解一些,知道大概操作流程”,“受过系统培训,很了解自救互救方法”的同学仅占总人数的7.2%,而且44.8%的人希望具体了解却缺乏好的途径。

由此反映的问题:①大部分同学对一些突发事件了解度、关注度偏高;②一半以上的同学没有接受过应急知识专业的培训;③大部分同学拥有关注意识,但缺乏正规的了解途径,产生了解度与关注度的“不对等”情况。

(2)应急能力得分情况分析

经分析得知,学生样本在发生踩踏事故时4个选项得分均值在2.90-3.78(满分5分)之间,其中“顺着人群走,并设法离开拥挤人群”的平均分最高,而“逆着人流走”分数最低;说明大学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还是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最高分仅为3.78分,由此可见,大学生虽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仍然在应急能力上有所欠缺。

(3)应急能力独立样本t检验

图1 老师得分、随机学生得分的p-p图

高校师生在应急能力的差异性,通过参考相关文献,截取问卷中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关于应急疏散能力的题目,并运用SPSS软件对老师和学生应急疏散能力进行简要评估。

图1中直线表示理论正态分布线,各观测点越靠近直线,且呈随机分布,表明数据越接近正态分布。老师得分和随机学生得分的各观测点大体上围绕一条直线周围,可以说老师和学生的得分数据基本上都服从正态分布。

设μ 1为老师的平均得分,μ 2为学生的平均得分。由于研究关心的是老师和学生在踩踏事故的得分是否存在差异,因此提出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为:

“独立样本检验”表格给出了关于方差齐性的Levene检验和关于均值相等的t检验结果(表1)。F统计量的Sig值为0.844>0.10,即不可否认方差相等的假设,所以需要认同方差相等的假设,参照第一行的t检验结果:第一行T检验的双侧Sig值为0.726>0.10,即在0.10的显著性水平上,老师、学生的得分不能够显著体现应对踩踏事故的能力这一特点。因此,老师与学生得分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且从表2中可知,老师与学生的平均分(总分20分)都较低,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都还有待提高。

表1 独立样本t检验

表2 两个独立样本的有关计算结果

3.2.3学校宣传普及度及宣传方式欠佳

(1)宣传普及度频数分析

问卷数据显示,在325位同学中,有64%的同学并不知道学校有应急疏散的管理部门。但通过实地调研得知,该校有应急疏散部门,且相关人员还会有定期培训与考核。因此能看出,学校对于应急教育的宣传力度有待提升。

(2)宣传方式交叉表分析

对于宣传方式及途径方面则呈现出“不对称”的问题。据调查,49.6%的同学表示“愿意接受学校组织的应急知识技能培训”。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组织教育讲座”、“宣传栏宣传”和“派发相关应急知识资料”是学校主要的三种宣传手段。但是,学生希望的宣传手段前三位为“应急演练”、“组织教育讲座”和“学生社团户外宣传”。

4 高校人员疏散流程设计与执行

4.1人员疏散流程设计

在经过有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后,设计了应对突发事件的人员疏散流程(图2)。同时更加明确了人员疏散规划和执行中人员的职责。必须强调的是,正确的疏散路线和安全系数高、可容纳较多师生的避难场所是人员安全、高效疏散的必要保证。

4.2人员疏散规划

对于校内师生平时应加强应急演练,加强避难引导组及师生对于疏散路线的熟悉程度,避难引导组每学期可在教学楼、图书馆等举办一次应急演练,目的是突发事件发生时,能提高人员疏散时的效率,减少人员及财产损失。避难引导组在每次演练前,应事先拟定好逃生地图(包括人员疏散路线和疏散地点),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予以应对。

(1)避难疏散流程

校园疏散主要以人员疏散为主,尤其是学生,但在调查中发现,学生的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制定踩踏事故应急预案时,要加强大学生自身安全教育,多开展一些应急知识教育讲座;每年的消防日可以跟附近消防队合作组织一次大的消防演练,尽可能让更多的师生参与进来。S高校人员疏散路线与集合地点如图3。

(2)避难疏散路线规划

疏散路线的选择与规划不仅仅只有一条,要考虑到突发事件的情景变化,并清楚标示可选择的疏散路线,集合地点要选择附近没有潜在危险的区域,并且可容纳部分或全部师生疏散的避难场所。各栋建筑物应根据疏散路线规划在避难引导人员的带领下进行疏散、安置。

图2 紧急人员疏散流程

4.3避难疏散的执行

(1)保卫办收到师生、保安的报警后,可根据突发事件现场情况决定是否紧急避难,并将实时情况上报至主管领导。

(2)紧急疏散时,教学楼任课老师确认学生出席情况,并在安全的前提下,将学生迅速撤离至安全地点集合。

(3)避难引导组引导师生疏散时,要注意行动不便的学生或老师,必要时给予协助。

(4)人员疏散过程中发现师生发生意外时,要通知校医院迅速进行救治。

(5)撤离至安全地点后,老师应清点班级人数并上报保卫办。

5 结论

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基础,从减除、准备、应急及重建四个阶段调查和分析S高校关于踩踏事故的人员疏散流程。从学校管理、环境设施、个人行为三个维度,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调查和分析该校关于突发事件“预防和宣传”情况,以及师生的应急能力和行为反应。通过有效数据和访谈分析,结果如下:总体而言,该校学生安全意识偏低。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一些突发事件关注度较高,但是超过一半的学生并没有接受过应急知识专业培训。与此同时,调查结果也反映学生缺乏正规的了解途径,从而产生了学生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度与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度不对等的现象。为了更好的了解该校师生的应急能力以及师生在应急能力方面的差异性,本文运用SPSS软件对老师和学生的应急能力进行了独立样本检验,得出老师与学生的应急能力总体偏低,老师与学生的应急能力没有明显差异的结论。对于上述问题,设计了人员疏散的流程和执行方案。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对人员疏散模型进行仿真研究,使疏散流程设计更加严密。

[1]Lee R C, Hughes R L. Exploring trampling and crushing in a crowd,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J]. Journal of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2005,131 (8):575-582.

[2]HelbingD.Traffic and related self-driven many-particle systems [J].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2001,73:1067-1141.

[3]HelbingD, Farkas L, VicsekT.Simulating dynamical features of escape panic [J]. Nature, 2000, 407:487-490.

[4]张培红,黄晓燕,万欢欢等.基于智能体技术的人员群集流动动力学模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 (4):358-362.

[5]张培红,黄晓燕,万欢欢等.人员群集流动自适应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 (2):289-293.

[6]张青松,刘茂,赵国敏.体育赛场人群疏散过程滞留人数定量模型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6 (3):21-23.

[7]Steven Fink. 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visible [M].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1986:15.

[8]夏宝成,张平吾.公共安全管理概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35-36.

[9]薛澜.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05.

[10]李湖生.应急管理阶段理论新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术,2010.6(5):18-22.

(责任编辑:王保宁)

Analysis of Evacuation Process in Personnel Gathering Place:To S college in Guangzhou Higher Education Mega Center for Example

LI Hanghang,HUANG Minmei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hool,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

A scientific, acceptable and operational disposal process about college stampede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college emergency plans, but also perfect emergency management mechanism, improve the level of school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reduce the loss of personnel, property. This paper takes S University from Guangzhou Higher Education Mega Center as the object of study. Based on Life Cycle Theory, the study from reduction, preparation, response and reconstruction in four stages, analyses the emergency knowledge and ability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investigates facilities and measures relating to stampede in the school. The paper aims to put forward a comprehensive and available process of emergency disposal,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self -help awareness and skills when facing stampede.

Life cycle theory;Process of emergency disposal;Emergency management mechanism

X928.0

A

10.3969/j.issn.1003-8256.2016.03.007

李行行(1990-), 男, 河南洛阳人,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系统科学与系统管理;黄敏镁(1979-), 女,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系统科学与系统管理。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流程应急
工星人平台注册流程
与元英&宫胁咲良零距离 from IZ*ONE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应急预案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