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莹,董翟华,骆许鹏
(中信惠州医院中医康复科,广东惠州516006)
超短波、电针、补阳还五汤、牵正散及斑蝥外敷对周围性面瘫的诊治疗效探讨分析
Effect of ultroshort-wave,electroacupuncture,external application ofmylabris on Children with purpura nephritis
张莹莹,董翟华,骆许鹏
(中信惠州医院中医康复科,广东惠州516006)
●西医断病,中医辨证,两者似乎截然不同。但如果戴上分子医学的眼镜,你就会发现证原来是寓于病之中的。从病识证,揭示了一条分子诊断和分子治疗的新途径。
目的:探讨分析超短波、电针、补阳还五汤、牵正散及斑蝥外敷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3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和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超短波、电针、补阳还五汤、牵正散及斑蝥外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H-B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86.67%,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治疗组H-B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短波、电针、补阳还五汤、牵正散及斑蝥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周围性面瘫;超短波;补阳还五汤;牵正散;斑蝥;针灸
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现代医学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类型[1-2]。《金贵要略》谓“络脉空虚,贼邪不泻”发为“㖞僻”,即周围性面瘫。又称“口眼歪斜”、“掉线风”、“卒口僻”,发病原因多由人体正气不足,经脉空虚,风邪挟痰乘虚入中面部阳明、少阳之脉,致使气血痹阻,经脉失养,经筋纵缓不收而发病[3]。一年四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生,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木、口角歪向健侧、额纹消失、眼裂增大漏睛、不能做蹙额、皱眉、闭目等动作及流泪、鼓腮漏气,进食时有食物残渣留滞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刷牙时有口水流出,少数病人初起时有耳后耳下疼痛及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4],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外貌。本院自2013年起采用超短波、电针、补阳还五汤、牵正散及斑蝥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100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8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均符合《神经病学》关于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病急性期就诊;均有一侧面部肌肉麻木、口角歪向健侧、额纹消失、眼裂增大漏睛、不能做蹙额、皱眉、闭目等动作及流泪、鼓腮漏气,进食时有食物残渣留滞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刷牙时有口水流出。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血液免疫系统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龄30岁~72岁,平均(36.98±4.92)岁;病程6~17 d,平均(16.52±2.74)d;H-B评分(16.52±2.74)分。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0岁~68岁,平均(37.05±5.11)岁;病程5~18 d,平均(9.23±1.56)d;H-B评分(16.58±3.01)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H-B评分、临床分期等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例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基本情况对比分析(±s)
表1 两组病例基本情况对比分析(±s)
组别男[例(%)]女[例(%)]年龄(岁)病程(d)H-B评分(分)对照组17(56.67)13(43.33)37.05±5.11 9.23±1.56 16.58±3.01治疗组62(62.00)38(38.00)36.98±4.92 8.92±2.49 16.52±2.74 t 0.275 0.309 0.615 0.218 P 0.600 0.774 0.387 0.901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根据分期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急性进展期:选择健侧及远端穴位,如健侧的合谷穴,可加强刺激;远端的足三里、三阴交,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 min,达到“先安未受邪之地”的目的;可在局部面部给予超短波治疗,电流输出50 Ma~80 Ma,每次15min;恢复期:发病7 d~3个月以内,运用针刺取穴、电针(留针30 min,其中15 min运用电针疏密波治疗)及中药内服(补阳还五汤和牵正散,药物组成:黄芪30 g,当归15 g,川芎15 g,桃仁l0 g,红花10 g,赤芍15 g,白附子10 g,僵蚕10 g,全蝎15 g,胆南星10 g,甘草6 g。初起风邪重者,加羌活15 g,防风15 g,辛散风邪;肝阳上亢者,加天麻15 g,钩藤15 g,平肝潜阳;伴耳根处痛,加金银花15 g,大青叶10 g,清火解毒止痛;若久病不愈者,另加蜈蚣1条,地龙10 g)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饭后30min服用,7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2 d;效果欠佳时,加用香油调斑蝥外敷取穴,每个穴位斑蝥用量如黄豆的一半,敷约20min至1 h不等,根据皮肤敏感度,待皮肤出现红晕即可,不可起泡,交替取穴,如漏睛取阳白、四白;口角歪斜取承浆、人迎穴;鼻唇沟变浅取颊车、地仓穴。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至半年以上,可根据后遗症状对症选穴,可予深刺或电针增加刺激量及隔姜灸的治疗方法。
对照组:全程运用西药及单纯针刺,选取地仓、颊车、合谷穴,配穴为头维、风池、丝竹空、阳白、迎香、翳风、颧髎、人中、承浆等穴,针刺,同时给予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6213,规格:2 mL:20mg)40mg+250 mL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4 w。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评分并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SA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临床疗效等多分类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 Whitney U分析,其余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检验,计量资料(±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设计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标准
参照国际神经外科推荐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5];痊愈:面瘫症状及体征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显效:患侧感觉迟钝及运动障碍大部分恢复;好转:患者面部表情运动部分恢复;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
2.2 疗效观察
两组病例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病例临床疗效比较[例(%)]
由表2可以看出,经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H-B评分比较
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评分对比分析(分,±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评分对比分析(分,±s)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t P对照组16.58±3.01 12.74±3.55 3.245 0.026治疗组16.52±2.74 8.96±2.17 3.678 0.008 t 0.218 3.446 P 0.901 0.012
由表3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后H-B评分均显著下降,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H-B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传统方法很多,有中药内服、针灸、拔罐、隔姜灸、皮肤针、水针等,均有一定的疗效,但多见效较慢,疗程较长[6],而用西药抗病毒、糖皮质激素类药、营养神经等治疗,可以减轻水肿,改善微循环之功效显而易见,激素类药物副作用较强烈,加之其本身就是对症支持治疗,疗效并不确切。但如果过用激素,将产生许多反作用和副作用,让人肥肿难分,水钠潴留,免疫力下降,恢复缓慢,而维生素B1、B12之类的药物是营养神经的药物,但是见效缓慢,作用比较弱,使用周期比较长,临床治愈率不高,单纯使用针灸治疗疗程长、患者依从性差、恢复比较慢[7-8];在临床上找到一种有效、疗程短、治愈率高的方法对患者的治疗有重大意义。
本研究采用超短波、电针、口服补阳还五汤和牵正散及斑蝥外敷治疗,局部面部给予超短波治疗,电流输出50 Ma~80 Ma,每次15min,达到减轻神经根水肿的目的,额纹变浅或消失时针刺阳白穴和丝竹空穴;眼干涩或流泪针刺睛明穴,口角歪斜时针刺承浆穴、和髎穴及人中穴,鼻唇沟变浅时针刺迎香穴、颧髎穴、地仓穴、颊车穴及四白穴,不能皱眉时针刺攒竹穴和鱼腰穴,以上均用毫针浅刺、平刺手法,不需提插捻转,采用电针疏密波刺激,用此波刺激腧穴,能使面肌产生规律收缩,临床上可以看到歪向健侧的口角有节律性地向患侧牵拉,使面肌得到收缩锻炼[9-10],中药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主要成分为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白附子、僵蚕、全蝎、胆南星、甘草,其中黄芪补气,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这两组药物起到气行则血行的作用,白附子味辛性温有毒,主入阳明经,善行头面,祛风化痰止痉,僵蚕、全蝎,二者皆可熄风止痉,全蝎长于通络,如此组方,经络通畅,口眼歪斜自愈[11],初起风邪重者,加羌活、防风辛散风邪,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平肝潜阳,伴耳根处痛,加金银花、大青叶,清火解毒止痛;取局部经穴给予斑蝥外敷,因斑蝥辛热、有大毒;有破血消癥,功毒蚀疮,引赤发泡之功,用于癥瘕肿块、积年顽癣、瘰疬、赘疣、痈疽不溃、恶疮死肌。本研究显示,超短波、电针、补阳还五汤、牵正散及斑蝥外敷治疗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针刺和西药治疗的对照组,且治疗组H-B评分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超短波、电针、补阳还五汤、牵正散及斑蝥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有效地减轻神经根水肿的同时,又有消炎、活血、通络、止痉、补虚益气等作用,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杨春.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2,23(6):82-84.
[2]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0.
[3]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9.
[4]朱文峰.中医内科疾病诊疗规范[M].l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25.
[5]刘立安,朱云红.不同波形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比较与安全性分析[J].中国针灸,2012,32(7):587-588.
[6]谷文英,李洪力.分期针灸周围性面瘫60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1,29(2):125-126.
[7]韩宝杰.分期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2):212-213.
[8]杨万章,吴芳,张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9):786-787.
[9]张雪艳,卓春萍.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注意事项[J].中国针灸,2013,29(7):575-576.
[10]陈啸峰.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55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2,25(9):37-38.
[11]蔡慧敏,蔡慧芳,陈明月,等.加味牵正散穴位敷贴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J].中医研究,2013,26(9):50-51.
(编辑:张世霞)
R248
A
1671-0258(2016)06-0024-03
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40810)
张莹莹,主治医师,E-mail:15922248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