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高碧荣,龙忠富,李娟
(贵州省草业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6)
8份饲用小黑麦在贵阳的生态适应性及生产性能评价
张瑜,高碧荣,龙忠富,李娟
(贵州省草业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6)
本研究对8份饲用小黑麦品种在贵阳地区的生产性能及适应性进行了评价,试验表明:黔饲1号成熟早,生育期短,抽穗期比对照中新830提前6 d,干草产量高,比对照中新830提高26.7%;黔饲2号鲜、干草产量均较高,分别比对照中新830增产9 854.3 kg/hm2和3 777.0 kg/hm2,属于高产品种,茎叶比低,叶量丰富,可作为贵州当前主要品种推广种植。
饲用小黑麦;筛选;产量;抗逆性
小黑麦(Triticale)是人工培育的一个新物种,由小麦(Triticum)和黑麦(Secale)经过属间杂交,并应用染色体工程育种方法培育而成,具有优质、高产、抗性强、适应性广等优良性状,是一种综合利用价值较高的新品种。饲用小黑麦是在小黑麦选育的基础上,以饲用性状为主要选育目标进行定向培育而成,能够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作为一种优质高蛋白麦类青饲料作物被广泛利用。
有关小黑麦品种引进筛选研究已多有报道,杨伟光等[1]在东北的黑龙江西部干旱区;李凤云等[2]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滨州;周玉刚等[3]在安徽;高菊生等[4]和叶桃林等[5]在湖南冬闲稻田分别进行了品种引进筛选试验。周卫星[6]在江苏研究了小黑麦作为秋播苜蓿地的保护作物,探索小黑麦在苜蓿规模化种植中对抑制杂草、增加生物产量的效果;戚志强等[7]在苏南丘陵区秋播苜蓿适用伴生作物筛选试验中得出结论,认为小黑麦品种中新830最适于用作苜蓿播种的保护作物。另外,在河北[8,9]、甘肃[10]、新疆[11]、西藏[12]、福建[13~15]等地均有小黑麦品种引进筛选报道,且筛选出适合当地的品种及栽培管理措施,但未见有贵州地区饲用小黑麦的研究报道,随着贵州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和当前极端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生产上迫切需要抗逆性强、生长快、产草量高、适宜青饲利用的饲用小黑麦品种。本试验在贵州威宁高原草地试验站进行了8份饲用小黑麦的生产性能及适应性研究,旨在为贵州高寒山区饲用小黑麦的推广利用及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1 试验地概况试验于2013年在贵阳市金竹镇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内进行,北纬26°30'16″N,东经106°39'20″E,试验地海拔1 105 m,土壤有机质52.49 g/kg,全氮3.455 g/kg,碱解氮166.45 mg/kg,全磷6.529 g/kg,有效磷112.06 mg/kg,全钾9.01 g/kg,有效钾112.06 mg/kg,pH 6.35,粘性黄壤土,前茬为青贮玉米。
1.2 试验材料参试共8个品种,其中黔饲1号、黔饲2号、黔饲3号、黔饲4号来源于贵州省农业科学院,BATES、89R47、冀饲311、中新830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提供,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选育的中新830作为对照。
1.3 试验方法品种筛选试验于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进行,试验设计为单因素随机区组,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共8个处理,4次重复,1个重复用作生育期及籽粒产量测定。小区面积3 m×5 m,每个小区15行,行长5 m,行距20 cm,播种量150 kg/hm2。2012年9月12日播种,整地时底施尿素375 kg/hm2,复合肥(N∶P∶K=15∶15∶15)750 kg/hm2,2014年10月30日追施尿素150 kg/hm21次。
1.4 品种筛选试验调查项目及方法
1.4.1 生育期:调查记载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种子成熟期。
1.4.2 鲜草产量:8个品种均在40 cm高收获刈割测产,选取小区纵向1/2面积,去掉边行和0.5 m行头,对剩余面积全部刈割测产。
1.4.3 籽粒产量:籽粒成熟后,每品种对另1/2小区去掉边行和0.5 m行头,剩余面积收获籽粒后称量各小区籽粒产量,计算每公顷籽粒产量。
1.4.4 株高:每小区随机选取10株,于籽粒灌浆时测量地面至穗顶部的高度(不计芒长),计算平均值。
1.4.5 鲜干比:在测定鲜草产量时,每小区分别取鲜草样500 g,待自然风干后称量,计算鲜干比(鲜样质量/风干质量)。
1.4.6 茎叶比:各品种分别取鲜草样500 g,将茎和叶分开后自然风干(茎包括穗和叶鞘),再分别称量,计算茎叶比(茎质量/叶质量)。
1.4.7 结实率:随机选取20个穗,调查每个小穗的第1、第2小花的总结实数。结实率=总结实数/总小穗数×2。
1.4.8 千粒质量:按照GB/T 2930.92号001牧草种子检验规程规定进行测定[16]。
1.4.9 抗倒性:按照无(0)、轻(25%)、中(30%)、重(50%)的4级调查标准进行。植株倾倒45°以上为倒伏[8]。
1.4.10 抗病性:田间主要调查三锈病、叶枯病和白粉病,按照4级调查进行:无(0)全株无病、轻(1)基部两叶片感染、中(2)中部叶片感染、重(3)旗叶及穗部均感染[8]。
2.1 生育期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供试各品种生育期表现出明显差异,除黔饲1号在10月下旬分蘖外,其余品种分蘖期均在11月上旬。黔饲1号于3月22日进入抽穗期,比中新830提前6 d;比BATES、89R47和冀饲311提前6~15 d;黔饲2号抽穗期仅次于黔饲1号,和中新830相同。籽实成熟期黔饲1号比中新830提前9 d,比BATES、89R47和冀饲311提前9~14 d。生育天数最短的为黔饲1号(230 d),其次为中新830(232 d)和黔饲2号(233 d),比生育期最长的BATES缩短7~10 d。见表1。
表1 不同饲用小黑麦品种的生育期
2.2 产草量和籽粒产量通过对比不同饲用小黑麦品种产草量,各品种之间不论是鲜草产量还是干草产量均差异显著(P<0.05),干草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黔饲2号鲜草产量较其他品种都高,其鲜草产量达到45 097.0 kg/hm2,比中新830增产9 854.3 kg/hm2。鲜草产量排在所有参试品种第2、3位的是黔饲1号、BATES,均超过对照中新830,但差异不显著。干草产量排在前4位的品种依次是黔饲2号、黔饲1号、中新830和BATES,产量分别为13 703.9、12 573.7、9 926.9和9 801.5 kg/hm2,黔饲2号、黔饲1号干草产量与中新830差异极显著。各品种的籽粒产量显著差异(P<0.05),黔饲2号的籽粒产量最高,达到4 521.3 kg/hm2,其次为89R47,籽粒产量为4 198.7 kg/hm2,2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超过中新830(4 043.6 kg/hm2),较中新830分别增产22.2%和11.8%。黔饲3号和BATES籽粒产量较低,较中新830分别减产7.98%和7.54%,但差异不显著。见表2。
表2 不同饲用小黑麦品种草产量和籽粒产量kg/hm2
2.3 株高、鲜干比、茎叶比、结实率、千粒质量和抗逆性见表3。
2.3.1 对8个供试品种在刈割时株高测定,BATES株高最高,达到162.2 cm,其次为黔饲4号(157.0 cm)和黔饲3号(156.1 cm),3者之间株高差异不显著。黔饲1号和黔饲2号株高分别为144.1 cm和145.8 cm,与BATES差异极显著(P<0.01),株高最低的为冀饲311(140.8 cm)。
2.3.2 黔饲1号鲜干比最低(3.14),鲜草产量在所有参试品种中排在第3位,但干草产量排在第1位,说明黔饲1号单位面积内干物质积累较多。而BATES和冀饲311鲜干比最高,为4.07,说明BATES植株含水量较高,鲜草产量高,但干物质积累较少。其他各品种鲜干比在3.55~3.89,区别不大。
2.3.3 茎叶比以冀饲311最高(2.20),其次是黔饲1号(1.67),均高于中新830(1.44),说明这2个品种茎秆较多,叶量相对较少,而中新830和黔饲2号茎叶比较低,分别为1.44和1.46,且差异不显著,说明这2个品种茎秆较少,叶量相对较多。
2.3.4 不同饲用小黑麦品种千粒质量和结实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89R47结实率最高(46.6%),其次为黔饲2号(45.6%)和中新830(45.1%),3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冀饲311结实率最低,仅为40.0%。千粒质量黔饲2号和89R47最高,分别达到42.9 g和42.1 g,高于中新830(40.9 g),但差异不显著。千粒质量和结实率相对较高的黔饲2号、89R47籽粒产量也相对较高,但籽粒产量、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并非成正相关关系,如冀饲311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排在所有参试品种的最后1位,但籽粒产量排在第4位。
2.3.5 抗倒伏性调查结果显示,黔饲2号抗倒性较好,其余品种均出现轻度倒伏现象。抽穗后期降水和大风天气极易引起饲用小黑麦倒伏现象发生。
2.3.6 参试品种在整个生育期间未有虫害发生,对三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强。各品种在抽穗期基部叶片有感染较轻的叶枯病,但对植株后期的生长发育产量影响不大。
表3 不同饲用小黑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和抗逆性
3.1 供试各品种生育期表现出明显差异,除黔饲1号在10月下旬分蘖外,其余品种分蘖期均在11月上旬。黔饲1号于3月22日进入抽穗期,比中新830提前6 d,比BATES、89R47和冀饲311提前6~15 d,黔饲2号抽穗期仅次于黔饲1号,和中新830相同。籽实成熟期黔饲1号比中新830提前9 d,比BATES、89R47和冀饲311提前9~14 d。生育天数最短的为黔饲1号,其次为中新830和黔饲2号,比生育期最长的BATES缩短7~10 d。
3.2 各品种之间不论是鲜草产量还是干草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干草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黔饲2号鲜草产量较其他品种都高,其鲜草产量达到45 097.0 kg/hm2,比中新830增产9 854.3 kg/hm2;黔饲2号的籽粒产量最高,其次为89R47,2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超过中新830,较中新830分别增产22.2%和11.8%。
3.3 籽粒灌浆期BATES株高最高,其次为黔饲4号和黔饲3号,3者之间株高差异不显著。黔饲1号和黔饲2号株高分别为144.1 cm和145.8 cm,与BATES差异极显著,株高最低的为冀饲311。黔饲1号鲜干比最低,鲜草产量在所有参试品种中排在第3位,但干草产量排在第1位,说明黔饲1号单位面积内干物质积累较多。而BATES和冀饲311鲜干比最高,说明BATES植株含水量较高,鲜草产量高,但干物质积累较少。其他各品种鲜干比在3.55~3.89,区别不大;茎叶比以冀饲311最高,其次是黔饲1号,均高于中新830,说明这2个品种茎秆较多,叶量相对较少,而中新830和黔饲2号茎叶比较低,但差异不显著;不同饲用小黑麦品种千粒质量和结实率存在极显著差异,89R47结实率最高,其次为黔饲2号、中新830,但3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冀饲311结实率最低。千粒质量黔饲2号和89R47最高,均高于中新830;另外黔饲2号抗倒性较好,其余品种均出现轻度倒伏现象;参试品种在整个生育期间未有虫害发生,对三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强。各品种在抽穗期基部叶片有感染较轻的叶枯病,但对植株后期的生长发育产量影响不大。
3.4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饲用小黑麦品种之间品质存在差异,由于本试验仅通过茎叶比初步判断不同饲用小黑麦的品种的饲用价值,今后有待对饲用小黑麦进行可溶性糖、ADF、NDF、粗蛋白含量等营养成分测定,全面评价饲用小黑麦饲用品质。将饲用品质与产量指标结合评价筛选品种可能更科学,同时饲用小黑麦的良种繁育技术、肥水利用技术以及青贮加工技术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为饲用小黑麦在贵州推广利用提供技术依据。
[1]杨伟光,李红,黄新育,等.黑龙江省西部干旱区小黑麦引种试验[J].草原与草坪,2011,31(2):33-37.
[2]李凤云,杨仲岗,李瑞红,等.优质饲草作物黑麦、小黑麦在黄河三角洲农牧区的栽培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03(3):21-22.
[3]周玉刚,祝小龙,陈莉,等.适合江淮地区种植的饲用小黑麦品种筛选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5):80-82.
[4]高菊生,秦道珠,申华平,等.湘南冬闲稻田小黑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5(5):8-9.
[5]叶桃林,肖小平,肖春芳,等.双季稻主产区冬闲期绿色覆盖作物与保护性种植模式研究Ⅰ.饲用小黑麦新品种引进筛选及适应性研究[J].作物研究,2005,19(3):165-167.
[6]周卫星,白淑娟,程云辉,等.小黑麦在苏南农区草牧业生产上的利用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5(2):79-81.
[7]戚志强,胡跃高,曾昭海,等.苏南丘陵区秋播苜蓿适用伴生作物筛选试验[J].中国草地,2005,27(5):22-28.
[8]谢楠,赵海明,刘贵波,等.河北低平原区饲用黑麦、小黑麦的引种筛选试验[J].华北农学报,2006,21(增刊):77-80.
[9]谢楠,李源,赵海明,等.饲用小黑麦品种在黑龙港地区的引进筛选[J].草业科学,2010,27(7):58-62.
[10]杨俊海,石仓吉,屠建章,等.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小黑麦引种试验初报[J].农业科技通报,2006(11):106-107.
[11]李志成,高寿元.小黑麦在伊犁地区的栽培和饲养试验[J].草原与牧草,1999,1(3):37.
[12]孙涛.西藏牧区高产饲料作物引种及栽培与利用[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1.
[13]金涛.西藏中部农区冬春季小黑麦饲草生产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14]罗旭辉,李春燕,林永辉,等.福建中亚热带区冬季饲草作物的生产性能评价[J].牧草与饲料,2007(3):40-42.
[15]罗涛,翁伯琦,林娇健,等.闽北红壤区牧草引种与筛选研究Ⅰ.温带种[J].福建农业学报,1998,(2):47-52.
[16]Xincun L I,Yang T,Zhang E.Effects of genotype,environment and their interaction on the main[J].Acta Pratacultuae Sinica,2015,21(4):16-24.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and Produc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8 Triticale Varieties in Guiyang
Zhang Yu,Gao Birong,Long Zhongfu,Li Juan
(Guizhou Institute of Prataculture,Guiyang Guizhou 550006,China)
In this study,the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and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8 triticale varieties were evaluated in Guiyang.The result showed Qiansi No.1 was a premature variety with short growth period,and head 6 d earlier than the control Zhongxin No.830.Qiansi No.1 produced 26.7%more hay yield than the control.Qiansi No.2 produced the highest fresh yield,and 9 854.3 kg/hm2and 3 777.0 kg/hm2more than the control.It suggested Qiansi No.2 as a main variety cultivated in guizhou with high yield,low stem/leaf rate,and rich leaves.
Triticale;Screen;Yield;Stress Resistance
S512.4
A
1007-1474(2016)04-0052-05
2016-05-19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CARS-35-37)及黔科合NZ[2013]3047号
张瑜(1987—),女,主要从事牧草选育与示范推广。
E-mail:49210263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