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丽华
辨证治疗消渴病(糖尿病)33例
祖丽华
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内科(南阳 473003)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6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行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行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并检测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脂、肝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76%,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TC、TG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显著,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中医辨证;消渴病;糖尿病
消渴病(糖尿病)为临床常见内分泌代谢疾病,随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甚至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质量[1]。同类病症发病原因、症状不同,治疗方法有显著差别,基础药物治疗无法保证疗效,中医辨证法秉持“同病异治”原则,先辨后治,对症治疗。本研究对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行中医辨证治疗,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6例患者,其中男35例,女31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56.26±3.14)岁。依据中医临床分型:湿热内蕴者16例,气阴两虚者11例,阴阳两虚者23例,气虚热盛者1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均符合1997年美国会议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并排除高血压、高血脂、肝肾功能障碍、其他胰腺功能损伤患者[2,3]。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行健康教育,合理饮食干预、运动干预。
1.3.1对照组患者服用60mg格列喹酮片(北京万辉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094025),2次/d,10mg福辛普利钠片(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4148),1次/d,2个月为一疗程。
1.3.2观察组患者根据中医诊断分为5类,其中4类中湿热内蕴型选用三仁汤加味,药物组成:杏仁、白豆蔻仁、淡竹叶、法半夏、滑石、川厚朴等;气阴两虚型选用玉泉丸加味,药物组成:葛根、山萸肉、乌梅、麦冬、西洋参、熟地黄、天花粉等;阴阳两虚型选用右归丸加减,药物组成:肉桂、山萸肉、牛膝、生蒲黄、怀山药、鹿角胶、炙甘草等;阴虚热盛型选用三消汤,药物成分:黄连、西洋参、茯苓、当归、知母、天花粉、麦冬等。每日1剂,2个月为一疗程。
1.3研究指标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有关糖尿病疗效评定标准,将治疗效果分为4个级别: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痊愈:临床体征、症状基本消失,症候积分减少幅度>90%,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显效:中医临床体征、症状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幅度>65%;有效:临床体征、症状有好转,症候积分减少幅度>3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患者例数/总患者例数;观察记录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TC、TG水平。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情均好转,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76%,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表 (例,%)
2.2治疗前后两组血糖、血脂变化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TC、TG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血糖、血脂变化
注:与治疗前相比,1)P<0.05,治疗后,与观察组相比,2)P<0.05
中医治疗糖尿病以辨证分型为主,从肝、肾、脾、痰多方面进行论治,参考相关中医文献可将糖尿病主要分为湿热内蕴、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气虚热盛、肝肾阴虚5类证型[5],笔者针对其中4类进行了观察分析。
糖尿病发病有多种因素,通过脏腑辨证,糖尿病病理为因虚致实。若属肝阴虚,应滋阴养肝,常用药物为白芍、枸杞、甘草等;若属脾气虚则应益气健脾,常用药物为茯苓、西洋参、太子参等。通过审因诊治,病理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较常见有湿热、痰湿、血瘀[6,7]。临床上气虚者可选用山药、五味子、人参、黄芪等药物,阴虚患者可服用天花粉、玄参、麦冬、生地黄等药物;血瘀可选用赤芍、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等药物治疗;阳虚患者可用肉桂、附子、仙茅等药物。通过以上论治思路,辨别病症主次缓急,灵活处方、对症下药,可收到良好药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TC、TG水平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趋于正常范围内,证明中医辨证治疗比常规药物治疗效果好。
综上,中医辨证治疗消渴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赵进喜,王世东,李靖,等.糖尿病肾脏疾病中医辨证与疗效评价标准研究述评[J].世界中医药,2013,8(5):481-483.
[2]张春城.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3(20):182-183.
[3]杨卫东.中医辨证结合针灸治疗糖尿病40例[J].陕西中医,2010,31(7):895-896.
[4]田宝平,胡滨.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48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9):725-726.
[5]徐庆怀,赵奇煌,谢庆鑫,等.周围神经松解术配合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2):1016-1019.
[6]章伟明,吴春红,徐晓惠,等.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中医辨证要素及六经辨证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5):81-85.
[7]王文平,张玉璞,徐胜珍,等.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医辨证与血瘀证相关性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3,6(10):733-736.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4.033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4-0523-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蔡文201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