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对口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08-15 00:49姜怀志孙永峰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对口畜牧应用型

姜怀志,陈 洋,孙永峰

(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地方本科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对口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姜怀志,陈 洋,孙永峰

(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之一。对口招生时为了满足中职类学校毕业生再次深造的需求,由于中职类学校来源的生源不同,需要对其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此,结合动物科学专业(对口招生)的自身特点,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近几年的本科教育实践和不断完善,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良好反馈,说明该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动物科学专业;对口招生;人才培养模式

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对口招生)专业的前身是1988年被当时吉林省教委批准设立的畜牧师范专科,其后于1993年升格为本科专业并改称为畜禽生产教育专业及2005年设立的畜牧兽医高职专业。畜禽生产教育专业以培养中职学校畜牧兽医类专业教师师资为目标,招收的生源以职业高中毕业生为主;畜牧兽医高职专业则以与中职学校3+2办学模式为主,其生源主要来自于涉农中专。2006年学生根据办学目标的转变,撤销畜牧兽医高职专业,并将畜禽生产教育专业以培养中职专业师资为主,转变为以培养高层次的技能型、职业性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为主,随着2012年国家本科专业目录的重新修订,学校适时将该专业转型为动物科学(对口招生)专业,至此,学校动物科学专业涵盖有英才教育(一本)、复合型教育(二本)、应用教育(对口)3个层次。为了培养与畜牧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与英才教育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相区分,提高畜牧生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研究和探索出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动物科学(对口招生)专业与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特征

动物科学(对口招生)专业的主要生源来自于中职学校,这些学生理论功底较薄弱,创新能力不高,在中职学校学习时实际动手机会少,实践能力不强[1]。而动物科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研究动物(包括传统的家畜家禽、驯养动物、家养动物的近缘野生种)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等动物生命基本规律,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较深厚的现代动物生命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较全面的现代畜牧业思想理念和良好的科技素质;掌握动物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营养需求与饲料供给、性状遗传规律与品种选育改良、动物饲养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技能;能够在畜禽良种繁育、健康养殖、饲料加工等相关领域从事标准化生产、开发和技术推广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2]。

2 转变教育理念,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以“面向市场、注重实践、突出实用、求实创新、能力培养、服务畜牧业”为教育理念,紧密围绕畜禽繁育、健康养殖、饲料加工、畜产品加工行业对应用型畜牧高级人才的需求,尊重学生的自然天性和个体差异,将传统的单一理论讲授、重理论轻实践、出口窄的专门化人才培养理念转变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能创新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生除了具备从事畜牧业必备的畜禽生产、动物繁育、选育改良、营养需求、饲料开发、环境控制、牧场管理等专业技术背景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掌握畜牧行业运作所必备的商业运作知识[3-4]。

3 构建“用人为先,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体系

3.1 优化课程结构,调整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吉林省畜牧业对应用型动物科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在保证必要的公共基础理论课程的前提下,加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教学,专业方向课程贴近畜牧行业岗位实际,体现出应用型畜牧人才特色。为了拓宽和培养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部分教材学科课程,如畜牧业装备、特种动物养殖等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对课程的力量教学内容加以整合,进一步明确了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进行有机融合。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专业导论”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认知专业,而在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中则以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为目标,其目的是使学生建立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力平台[5-6]。专业方向课程则以培养学生的专业专长为目标,主要目的是在学生获得专业基础能力之后,根据自身兴趣进行个性化学习,培养专长能力,如有的学生可以选择饲料加工方向的课程、有的可以选择畜禽生产类课程等[7]。

3.2 强化实践类课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应用型动物科学人才主要体现在其专业能力的发挥上,而专业能力则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把实践知识应用到畜牧生产相关的职业环境中的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8]。因此,在动物科学(对口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实践教学的总学时数提高到总学时数的40%,包括单独开设的实验课、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科技创新、毕业论文等。在实践课程体系上,以培养畜牧行业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基础能力养成到综合能力提高的顺序进行设置[9]。如将传统的入学教育修改为企业认知实习,增加学生对畜牧生产认知和意识。教学生产实习除了在校内基地完成的内容之外,充分利用学院董事会办学的优势,尽量以企业顶岗实习为主,尤其是在大学二年级暑期开始,在根据学生的个人需求,每个假期至少安排1~2周的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综合性的锻炼和全面提高。

3.3 增加素质拓展模块,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企业越来越注重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因此,在动物科学(对口招生)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除了突出其实践能力之外,增加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坚持在培养目标要求完成的前提下,实施文理渗透,增加通识教育类的素质拓展课程,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识深度和宽度,而且能培养学生成为多面手的潜能[10]。如在素质拓展模块类课程设置了国学、中外文化、大学语文、金融投资、人与环境、创新思维、生命科学导论、信息素养与实践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4 创新动物科学(对口招生)专业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是评定人才配套模式制定合理与否、课程体系科学与否的检测和评价依据。在动物科学(对口招生)专业人才评价体系方面,改变了传统的以课程考试结果为主的方法,减少了知识性测验在人才评价中的比重,建立专业知识评价、基本技能评价和职业素质评价为核心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主要目标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专业知识评价,内容包括动物形态与机能、动物遗传与选育、动物营养需求与饲料开发、动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运用能力;基本技能评价以相关课程所学知识设计案例,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获取与应用信息能力等;职业素质评价,主要包括从事畜牧行业的敬业精神(如吃苦耐劳)、个人诚信、职业能力、市场意识等。

总之,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对口招生)专业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畜牧行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加强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实验、实习等实践能力教学,与畜牧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出畜牧业发展所需的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1]黄国清,王博,祝爱锦,等.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讨 [J].草业与畜牧,2012(12):57-62.

[2]赵翠燕,乔灵,闫文龙,等.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8):119-120.

[3]陈国顺,史兆国,葛洪骏.农科院校动物科学类人才的培养与实践[J].家畜生态学报,2016,37(3):89-93.

[4]周玉香,张巧娥,阎宏.浅议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J].天津农业科学,2010(6):109-111.

[5]金光明,王钰,李升和,等.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24(3):56-59.

[6]吴科榜.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1):89-92.

[7]董国忠.动物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之我见[J].畜牧兽医杂志,2007,26(3):25-27.

[8]汪列隆.地方本科院校对口招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池州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 [J].现代职业教学,2015(22):24-25.

[9]李辉.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30-31.

[10]李辉,施晓丽,蔡慧芬.贵州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64-65.

G642

A文章顺序编号:1672-5190(2016)10-0085-02

2016-09-22

项目来源: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重点教研项目(2015xjzd 03)。

姜怀志(1968—),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绵山羊生产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赵景娣)

猜你喜欢
对口畜牧应用型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码”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2019年全国畜牧兽医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