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强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动物科学专业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探索
——以《牛生产学》课程为例
孙国强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以《牛生产学》为例,在动物生产课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对提高师资水平、改革与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合理利用以及改革成绩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动物科学;《牛生产学》课程;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动物科学专业课包括猪 《生产学》、《牛生产学》、《禽生产学》、《羊生产学》和《兔生产学》,统称为动物生产课,是动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动物生产课在动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系统工程中的地位,恰似现代集约化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最终组装工序,只有经过这一工序才能生产出合格产品。学生只有在学习过动物生产课之后,才能融会贯通和全面掌握动物生产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并具有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能力。2012年以来,笔者在提高师资水平,改革与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合理利用,改革成绩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动物科学专业课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探索,总结如下。
动物生产课教师,除应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外,还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课的知识背景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青岛农业大学努力加强师资水平建设,组织教师到东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学校进行访问、交流和研讨,请动物科学专业的知名专家来校指导。科研是高校的基本任务,自然也是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是必需的基本功[1],为此,青岛农业大学发动鼓励教师努力创造条件积极申报科研课题,目前动物生产课教研室的教师都承担着科研项目,其中有2位教师分别为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和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的岗位科学家,5位教师成为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岗位专家。产业体系能够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参加了国家和省产业体系的教师必然大大增加了深入生产一线的时间和机会,因此科研能力和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都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满足了动物生产课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需要。
动物生产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全面掌握动物生产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先进方法;熟悉动物生产的全过程,了解畜牧场管理知识,能运用先进的方法和设施来从事畜牧业生产工作,着重掌握组织生产的方法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动物生产课与许多专业基础课有密切联系,如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育种学、动物繁殖学、动物营养学、饲料学、环境卫生学等课程,学生是在学习各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上学习动物生产课,这就要求老师教学精讲、突出重点[2],反映动物生产技术前沿知识。以《牛生产学》课程为例,教学中着重讲授5个方面内容:一是牛的品种介绍;二是牛的体型外貌鉴定;三是牛产品的生产原理及其影响因素;四是牛的育种;五是牛的饲养管理技术。具体包括:不同品种的地区适应性、经济品质、杂交改良效果及优缺点;牛的体型外貌与生产性能的关系,不同用途牛的外貌要求,牛的体尺测量和年龄鉴别;乳房的内部结构、乳的生成与分泌、影响奶牛生产能力的因素,肉牛的生长规律、牛肉的组成、影响肉牛生产能力的因素;奶牛选种、奶牛选配、牛的杂交改良与保种;牛的消化代谢与调控,尿素在养牛业中的应用;幼牛培育的原则、犊牛的饲养、犊牛的管理、犊牛的早期断奶、青年牛的培育;奶牛的一般饲养管理技术、泌乳规律、泌乳期各阶段的饲养管理要点、干乳期的饲养管理、围产期的饲养管理、高温季节的饲养管理;架子牛的育肥、高档肉牛的育肥;牛饲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探索了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教学结合科研等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在教学中灵活地选择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多种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一种以创新思维方法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模式[2]。培养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具有分析解决动物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
3.1 开展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2]。开展启发式教学,用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钻研问题的能力,教与学紧密结合起来[3]。如《牛生产学》课程在讲授防止牛尿素中毒这部分内容时,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防止牛尿素中毒的措施,而是先让其思考,尿素中毒的本质是什么?在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尿素中毒的本质是氨进入血液循环造成氨中毒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造成氨中毒的氨来源来自哪里,在学生回答氨来自瘤胃微生物分解尿素所产生的之后,再继续问瘤胃微生物产生的氨应该合成微生物蛋白,怎么会进入血液循环?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因为瘤胃中有多余的没有合成微生物蛋白的氨,而这正是由于瘤胃微生物分解尿素产生氨的速度大于利用氨合成微生物蛋白的速度造成的,多余的氨进入血液循环,当血氨超过50 mg/L时就会出现氨中毒现象,到这个时候老师不用讲,学生也能总结出防止尿素中毒的技术措施,即从两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要提高瘤胃微生物利用氨的速度,另一方面是降低瘤胃微生物分解尿素产生氨的速度。在提高瘤胃微生物利用氨的速度方面可采取的措施又可分为保证瘤胃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营养条件和采取瘤胃发酵调控两方面的措施,在营养条件方面以满足能量需要为首要条件,其次是补硫,满足微生物合成含硫氨基酸之需,还有保证日粮中微量元素如钴等的供给;在瘤胃发酵调控方面,可以采用半胱胺等调控剂促进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合成[4];在降低瘤胃微生物分解尿素产生氨的速度方面,可使用脲酶抑制剂抑制脲酶的活性,还可采用各种包被技术和缓释技术延缓尿素的分解,以及尿素不与豆科植物的茎叶同时饲喂等措施。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利用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其优点是便于使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例如,在牛生产学的教学过程中,当讲授影响奶牛生产性能的因素这部分教学内容时,以我国奶牛业中普遍存在的轻视后备牛培育这个误区为例进行案例教学。我国乳用青年母牛初配月龄普遍为18~19月龄,单产奶量和终生产奶量都低[1]。乳用青年母牛理想的初配月龄为14~16月龄,平均为15月龄,青年母牛在这个月龄配种,其初产年龄平均为2周岁。实践证明,这样的初配月龄和初产年龄的奶牛比大于或小于该初配月龄和初产月龄的奶牛的单产和终生产奶量都高。我国乳用青年母牛初配月龄普遍推迟,平均为18~19个月,初产月龄平均为27~28个月,从表面上来看,只是延长了3~4个月的培育期,增加了3~4个月的饲养成本[1],为什么会降低成年后的产奶量呢?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最后使其明白了,原因是到达理想配种月龄时体重未达到标准,而体重未达到标准又是饲养管理不当特别是营养不足所造成的,是在性成熟前后营养不足会对乳房生长发育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我国乳用青年母牛初配月龄普遍推迟所造成后果是奶牛的单产和终生产奶量低于理想初配月龄的牛,所以由于我国青年奶牛的初配月龄推迟造成的损失不仅仅是培育成本的提高,更大的损失是后备牛培育质量的下降导致其产奶性能下降[1]。这样就会使学生完全理解了为什么反复强调轻视后备牛特别是青年牛培育是当前我国奶牛业中存在的一个大误区。在课堂讲授中多讲一些生产中的实例,解析与相关知识点的联系,这样学生既增强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又掌握了生产中的实际应用[5]。
3.3 教学结合科研,及时引进新理论新技术 动物生产和现代农业一样,其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跟得上学科发展速度,教学过程中,力求将国内外动物生产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最新技术与方法、最新热点课题与方向、相关专业网站等及时介绍给学生,内容不在于知识的系统性,而重在突出学科领域新、特、尖内容[2],使学生及时了解动物生产的最新理论和技术,扩大知识面,了解学科热点问题、实用研究技术和思维方法,增强学习的兴趣。如《牛生产学》课程在讲授瘤胃消化中的蛋白质发酵这部分内容时,老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以PPT的形式介绍了所指导的研究生使用瘤胃发酵调控剂对微生物蛋白产量及产奶性能产生的影响,当学生看到微生物蛋白产量和产奶量大幅度提高、乳成分显著改善、体细胞数大大减少,氮排泄显著下降的数据后,都显得非常兴奋。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上述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既增加了授课信息量,又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考研和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动物生产课与其他大部分课程一样,其考核体系由3部分构成:一是考勤:主要是到课情况;二是平日成绩:主要是平时课堂提问及小考试、小测验等;三是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模式,全面考核学生对该课程所讲述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在考勤方面,不是只进行点名查人的做法,而是拿出5 min的时间进行一个微型考试。这样做的好处是一举两得,既查了考勤又了解了学生对之前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节约时间提高了课堂时间利用率。对于平日成绩,笔者常在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来确定。而对于期末考试,用10%的题量来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此类题目一般都没有标准答案。实践表明,改革考核方法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水平,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笔者对动物生产课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所进行的一些探索,尚有不成熟之处,有一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动物生产课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重视实用性的一门应用学科[6],只有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不断提高动物生产课的教学质量,跟上当今畜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1]孙国强,李美玉,宋春阳,等.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生产学》教学改革[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7):44-45.
[2]史仁玖,李艳玲,苗苗,等.中药生物技术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探索[J].中医教育,2011,30(1):46-48.
[3]李慧玲,程玉鹏,刘莉莉,等.浅析生物技术制药的教学实践[J].黑龙江医药,2008,21(1):56-57.
[4]王玲,孙友德,刘锡武,等.半胱胺对奶牛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产奶性能和氮排泄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5,27(4):1262-1269.
[5]王国华,郝荣超,杨国忠,等.《动物繁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37(8):83-85.
[6]李淑红,王京仁,成钢,等.地方本科院校《动物生产学》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6):63-65.
G642.0
A文章顺序编号:1672-5190(2016)10-0074-02
2016-09-15
项目来源: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网络视频课程建设项目(XWLSP2013004)。
孙国强(1961—),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牛生产学教学与反刍动物营养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贾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