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产关系内在结构的四维规定及其关系

2016-08-14 09:31:35
观察与思考 2016年11期
关键词:范畴客体马克思

刘 宗 碧

论生产关系内在结构的四维规定及其关系

刘 宗 碧

按照唯物史观的原则,一切历史生产现象都要归结为“人的自我生产”去理解,从而生产关系不过是主体活动的形式及其社会历史结构,生产关系的研究就是把它揭示出来。具体上,这种主体生产的历史活动的形式在内容结构上包括时间、空间、环节和要素的四维规定。目前学界提出的“三方面说”和“四环节说”只是涉及其中的两维。认识生产关系内在结构需要揭示其“四维规定”的具体内容以及它们作为事实发生的“现实关系”和作为理论思维的“逻辑关系”。

马克思 唯物史观 生产关系 内在结构 四维规定

作者刘宗碧,男,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价值学与经济哲学研究所所长,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凯里 556011)。

《哲学研究》2015年第6期发表了西安交通大学马文保先生的《现状与问题:马克思生产关系思想研究》一文,梳理了学界关于马克思生产关系思想理解的分歧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读后深受启发。正如作者指出,虽然学界已经提出生产关系理解的“三方面说”和“四环节说”,但这两种学说所出现的分歧和对立不能得到有效梳理,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进而使生产关系的研究驻足不前。马先生认为,生产关系研究的出路在于揭示它的结构问题。而产生研究的驻足不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研究者总是在现实的生产活动之外抽象地谈论生产关系及其构成问题。因此,重新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关系思想,必须在现实的生产活动之中内在地把握生产关系及其构成”①马文保:《现状与问题:马克思生产关系思想研究》,《哲学研究》,2015年第6期。。马先生的这一观点分析入理,但是到底如何“重新理解”并揭示“生产关系的内在构成”,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基于唯物史观看,关于“生产关系的内在构成”,笔者认为包括时间、空间、环节和要素的四维规定,并且需要从事实发生的“现实关系”和作为思维把握的“逻辑关系”揭示出来,它们才能得到清晰的说明。

一、一切历史生产都要归结为“人的自我生产”去理解

一切历史的生产都应归结为“人的自我生产”去理解,或一切生产是人的自我生产,在马克思看来,这样的一种立场不仅描述了一种事实,而且是一种方法,也就是说,从人的自我生产去理解一切生产现象的发生及其性质,这是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这一立场和方法是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之一。而要理解这一理论基础所包含的立场和方法,需要从马克思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传统和辩证法的根本特征谈起。

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是什么呢?可以简略为一句话:就是主体论转向。这个传统由康德开创,一直延续到马克思乃至后来。这个“转向”使知识问题的解释原则归结为主体,在其以理性为出发点的认知原理中,把“人的主观服从于自然客观”变成了“自然客观服从于人的主观”,或把“人归结到自然的解释”转到“自然归结于人的解释”,这一转向就是“哥白尼式的革命”,构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传统。“哥白尼式的革命”促使了哲学发生新的理论坐标转换,这种转换就是所谓的“主体论转向”①刘宗碧:《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及其科学理解》,《观察与思考》,2015年第8期。。

黑格尔继承了康德开创的德国哲学的“主体论转向”,并由他提出的“实体即主体”而得到发展。我们知道,黑格尔的这一发展在于,把理性即主体等同于意识并理解为通过意识自我否定的能动推动来不断实现自身的过程。意识的否定性运动就是观念“物化”、“异化”地设定为物性,又通过克服这种“物化”、“异化”了的物性存在回到自身,并形成自我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和由此得到发展。黑格尔把康德的死的、静态的主体变成了活的、动态的主体,但继承了“主体”作为出发点的这个理论传统。只是,他没有真正揭示人的自然关系,以致自然界这个范畴被抽象直观地理解,不能从人类实践存在的方式去把握它。虽然黑格尔的主体还等于意识,但却获得了能动性的规定,从而关于主体的思想就发展成为了辩证法。辩证法就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否定就意味着变革与发展。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主体的设定是理解为主体自身的否定性运动,即意识的自我否定性发展。可以说,黑格尔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不仅坚持了“主体论转向”,而且上升到了辩证法。

黑格尔的发展是一个伟大的贡献,马克思正是在继承这个贡献的基础上对其合理内核进行“颠倒”的,即把黑格尔的“意识的自我否定性发展”改造为“人的自我实践的革命性发展”。这个“颠倒”包含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把黑格尔等于“意识”的主体改变为“现实的个人”,在这个环节中又包括着以实践为原则对费尔巴哈“自然人”的扬弃;二是把黑格尔关于人的意识的“物化”“异化”的抽象劳动(思维活动) 环节改变为“现实的个人”的物质实践,即现实劳动(包括异化劳动和对象化劳动)。

马克思在对德国古典哲学批判继承中创建唯物史观,理论上同样包含两个基点:一是坚持了“主体论转向”,不过这里不再是从抽象的理念、意识或抽象的“自然人”,而是“实践主体”。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简称《1844年手稿》)中说道:“从主体方面来看……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才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②中共中央编译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90页。“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③中共中央编译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90页。这里,马克思指出,自然界作为对象存在在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才发生,否则不构成为人的对象,真正构成为对象的是“人化自然”。这个观点表达了马克思的世界观及方法论的主体向度和特点。

二是坚持了辩证法。不过,这里辩证法不再是意识的自我否定性发展,而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实现的自我否定性发展。对此,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说道:“如果没有人,那么人的本质表现也不可能是人的,因此思维也不能被看作是人的本质表现,即在社会、世界和自然界生活的有眼睛、耳朵等等的人的和自然的主体的本质表现。”①中共中央编译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58-60、171-176页。马克思在辩证法上对黑格尔的革命在于:第一,把他的“意识=主体”改为“主体=现实的个人”,把意识自我“异化”而走向“全体”的绝对知识的发展改变为现实的个人通过实践而不断改造的人的全面发展。第二,把他的意识的否定性中介即设定为物性的自我异化环节改变为现实的个人的劳动(在私有制下则是异化劳动),就是说劳动是人的发展的否定性中介。劳动作为否定性中介,在历史的过程中对象化的劳动必然地以“异化”的形态发生,这个形态不仅是“自然的异化”②中共中央编译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58-60、171-176页。,而且是“交往的异化”③中共中央编译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58-60、171-176页。。马克思通过这样的改造完成了辩证法的历史规定,就形成了他的实践辩证法或劳动辩证法。

马克思在“主体论转向”和辩证法上的改造,无疑是他扬弃德国古典哲学的根本内容,而二者结合的完成才使哲学丢弃形而上学和回归“改变世界”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66页。并实现为“历史科学”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66页。,并在这个立场上得以对经济活动予以正确的理解。把历史归结为人的自我生产及其发展,经济问题的历史把握就必须归结到“人的生产及其发展”这一根本逻辑上来。这样,在《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才以此批判国民经济学,指责他们仅仅把经济学当作“发财致富”并陷入拜物教的狭隘性和显现“非人”的特征。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马克思用“生产也直接是消费,消费也直接是生产”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2页。的两个命题来论述这一问题。在生产客体产品时消耗了主体的智力和体力(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因此,“生产也直接是消费”;在主体消费客体产品时就是主体本身及其劳动能力的生成,以致“消费也直接是生产”。这里有两个“生产”,即“主体的生产”和“客体的生产”,就二者的关系,马克思提出根本性的生产是“主体生产”,“客体生产”不过是“主体生产”的中介罢了,即“主体生产”的辩证环节。这样,马克思总结道:“无论我们把生产和消费表现为一个主体的活动或许多个人的活动,它们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但是生产活动是实现的起点,因而也是实现的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是整个过程借以重新进行的行为。个人生产出一个对象和通过消费这个对象返回自身,然而,他是作为生产的个人和自我再生产的个人。所以,消费表现为生产的要素。”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2页。显然,生产在本质上是“人的自我再生产”,所谓的分配、交换(流通)和消费都不过是这个生产的内在环节。同时,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以此批判了国民经济学把这些范畴当作并列的范畴的错误。

二、生产关系作为主体活动形式的社会历史结构

按照辩证法,一切历史的生产都应归结为“人的自我生产”去理解,或一切生产是人的自我生产。生产关系作为一个社会范畴,它是基于这种意蕴作为历史逻辑而发生的,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不局限于“三方面说”和“四环节说”的内容,包括多个维度的关系并构成有机的整体,主要包括时间、空间、环节和要素的四维规定。

(一)生产关系的时间规定

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主体及其实践,即必须把人理解为实践的存在并由此出发去解释世界。因此,人的存在不是“静态的物”,而是活动着的主体,人类社会是通过人自己来生产自己并获得确证的一种存在。生产是一个动态过程并表达为历史性形态的规定,为此,这个规定的第一个维度就是时间,生产关系也首先表现为时间形态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空间。”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2页。“所谓人的积极存在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劳动。”③刘奔:《当代思潮反思录》,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并就财富即具体的价值形式予以劳动时间的量化规定,提出:“劳动本身的量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页。马克思明确指出,价值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每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5页。同时以超越资本主义对共产主义论述道:“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这甚至在更加高得多的程度上成为规律。”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显然,马克思用时间来规定或描述人类的实践发展和劳动结果的财富范畴时,包含了时间规定,这意味着生产关系有时间维度的。

关于马克思的“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应在唯物史观的高度来解读,即必须理解为生产过程中的时间,具体上这些范畴包括生命时间、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剩余时间、自由时间等,这是生产关系的时间揭示和描述。首先,马克思把时间描述为生命尺度时,讲的就是生命时间,它是人作为有机体的自然规定和物质基础。但是,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能够劳动,而不是本能地适应大自然并简单地从属于自然界。人类通过自己劳动的革命性实践改变自己并与自然界发生分化建立起人类社会。劳动的革命性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建立,人的自然生命时间必然地实现和表达为社会生活时间,即劳动的社会时间。社会时间主要包括劳动时间、自由时间以及剩余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等。马克思以这些范畴构筑时间层面的生产关系内涵和原理。诚然,人的生产表现为时间的规定,生命时间的社会范畴就是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而必要劳动时间、剩余时间则是二者辩证发展过程的中介范畴,即中间环节。

其次,关于劳动时间。由于人是对象性存在物和类存在物,因此,人通过劳动创造自己和发展自己。人不能离开劳动而生存、发展,这样人的生命时间在现实上就立即表现为劳动时间,它包括自我生命的生产和他人生命的生产。这是生命的自然时间转化为社会时间的第一个规定。但是,单纯的劳动时间不是人的本质存在,人的本质是追求自由,自由是人的根本价值。因而,人的生命时间在根本上要实现为自由时间,即劳动时间要转化为自由时间。自由时间是人类扬弃劳动时间的结果,是实践存在的本质规定。

再次,关于自由时间。人作为主体存在是“自为”的,在《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称为“自我确证”①中共中央编译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之为“为我存在”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正因为“自我确证”和“为我存在”的规定,才生长出价值向度。这种价值向度的基本内容是自由,包括人对自然界的自由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自由。但是,作为实践存在的人的自由,自由必然是实践的自由,以致一开始就必须通过劳动才能实现出来的自由,因而劳动实际上是自由实现的环节。环节就是中介,中介是否定性的,这个规定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通过“对象化劳动”与“异化劳动”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揭示。劳动对自由的体现在逻辑应是一种积极的“对象化劳动”,但历史呈现的不是纯粹的这样的劳动,而是“异化劳动”,一方面改造自然消耗人的体力、智力,形成“自然的异化”;另一方面对自然界的劳动又表现为分工基础上的社会交往过程,私有制、奴隶制、剥削的产生,劳动又包括“交往异化”。实现自由的劳动以异化的形态发生,体现了否定性的特征。但是,正是这一否定性的异化劳动构成了自由实现和出现的辩证中介。要知道,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条件下,古代先民并没有自由,人们食不果腹,始终面临大自然的限制和氏族集团之间的战争,劳动处于一种紧张的持续特征。因此,免于持续的劳动就变成人们走进自由的入口,它的前提就是剩余产品的出现。而古代最初剩余产品的产生并非某一氏族内部人们自己有了足够的生产力和生产发展,而是战争对他人的掠夺和把被征服的氏族人们变成奴隶创造出来的,是以奴隶主对他人劳动成果占有为形式实现出来的。可以说,自由通过劳动的中介是以“非自由”的“异化劳动”作为前提发生的。自由时间是以劳动时间作为中介的,劳动时间对于自由时间而言是其自我实现的否定性环节,即主体通过劳动时间的否定性中介才实现为自由时间的存在。当然,这个中介的否定性还需经过必要时间和剩余时间的分离环节。总之,自由时间是劳动时间的辩证转化。

其四,关于必要劳动时间、剩余时间。劳动时间向自由时间的转化,不是直接的,它是以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时间作为中介的。从人的实践存在来看,人要生存发展就必须进行劳动,从而把生命时间构成为劳动时间。但当劳动仍然处于压迫的异化状态时,劳动时间还不直接表现为自由时间,只有劳动之外的剩余时间才是自由时间,要追求自由时间必须首先要创造出剩余时间。但是,历史的机制是人类要在一定的必要劳动时间之内创造出超出这段时间的人们所需要的劳动产品,形成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其所蕴含的劳动时间就是剩余劳动时间。有了剩余劳动发生才形成为剩余时间。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人在劳动之外才能获得自由活动,即有了剩余劳动时间才产生自由时间。这个“剩余”在财富形式上就是剩余劳动产品的出现。然而,还要注意,它的实际发生在历史上并不是单个个体的行为结果,而是社会行为的结果,即通过战争、分工、私有制、奴隶制的强制压迫、剥削来实现,采取异化劳动的形态来实现的。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第一节中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基本规定后,接着在《穆勒评注》中把“异化劳动”归结为私有制解释并从“交往异化”来进一步分析其如何产生的原因。因此,作为历史范畴的必要劳动时间、剩余时间和自由时间是包含“异化”意蕴的。因而,劳动时间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向自由时间的转化经历剩余时间的中介,这是一个否定性的环节。资本主义的发展则体现为这个环节的过程,自由时间的创造体现为资本形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二)生产关系的空间规定

人类实践存在的现实就是生产。生产是主体活动,活动是以动态表达出来的时间性,因此时间性直接表达了主体的活动及其存在。但是,作为现实的生产是对象化的,即指向客体并包括人的自然关系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双重过程,前者是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后者是人与人的交往。这样,人类的生产通过以上两个关系的过程而发生对象化,而对象化就把主体劳动过程的时间性转化为客体静态的空间规定,一方面劳动凝结在对象物质上,以产品形态出现,即形成使用价值客体财富;另一方面劳动通过社会交换,以抽象的形式表达为社会交往的媒介,即形成以货币规定发生的交换价值财富。前者是自然空间的,后者是社会空间的,人类的生产关系又体现为这两个空间范畴的运动,即二者的相互转化。当然,历史条件不同,二者的地位和作用就不同。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自给自足,人们多以直接消费使用价值物质客体来完成主体生产,这时使用价值的客体财富占主导地位,交换价值财富(货币)仅仅是服务于它的手段。而资本主义产生以后,商品经济出现,普遍的分工和交换发生,交换价值财富(货币)的中介地位提高,最后它从手段异化为目的并“人格化”地实现为一种自我生产,即整个社会的经济表现为资本积累的再生产,使用价值客体财富甚至劳动者本身都转变为服务资本积累(生产)的工具,社会发生了目的与手段的颠倒。这种颠倒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空间形态上的一个基本特征。

但是,这种生产关系的发生也是具有必然性的,因为人的社会关系体现主体本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体现为本质力量的提升,也就是社会关系的不断全面性,这里由人与人的劳动交换形成的交换价值体现了人的本质。按照辩证法,客体发展必须归结为主体的发展,只不过采取了物化的中介形式而出现异化的特征罢了。因此,认识生产关系必须分析以上劳动的两种空间规定及其运动形态。

(三)生产关系的主体活动环节规定

人类社会的现实生产是综合进行的,它既包含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也包含人与人的交往,二者综合构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些现实的环节,这些环节是多数经济学家都看到的。因此,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描述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范畴即生产关系的四个环节,这也是国民经济学家使用的概念。为什么不同的学派或理论观点都使用这四个范畴,这在于这四个范畴作为具体的生产关系是一种现实的存在。那么,在学理上,四个环节作为现实范畴,不需要怀疑它们存在与否,而在于何以理解,马克思与国民经济学的分歧正在于此。

马克思基于四个范畴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指出他们的错误在于把它们理解为并列的要素,即直观地规定为“生产一般”、“分配、交换特殊”、“消费个别”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的一种不同属性的社会职能范畴。这完全是错误的,没有把生产理解为“人的自我生产”并在这个高度解释经济现象,缺乏辩证法,仅仅采取实体主义进行形而上学的分析。这种经济学缺乏批判性,研究目的偏执,局限于“发财致富”和“非人”的论证,远离了“历史科学”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唯物史观方法),导致把所有制仅仅理解为人对物的占有并描述为一种自然的天赋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无疑是人的自我生产,人们对外界物质的生产不过是人的自我生产的中介罢了。生产以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和人与人的交往展开出来,综合形成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但是,这里的生产不能仅仅理解为客体的生产,客体的生产是对主体能量的消耗,同时生产客体时的消费是主体的生产,主体生产才是根本性的。因此,关于生产首先要确立主体生产的首要地位。为此,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把生产规定为“起点”和“终点”,在于生产在本质上是主体的,以致同时也就把分配、交换、消费都理解为它的环节了。这是马克思经济学著述的一个基本理论和立场,这里无需再详论。

关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目前学界把它们概称为生产关系的“四环节说”,并把它与“三方面说”进行比较以及强调这是动态性描述的逻辑。动态性,这固然是它的一个特征,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生产作为实践范畴本身就是辩证的,不能理解为并列的范畴,必须在辩证法的高度从主体生产出发并把其他相应范畴都理解为它的环节,这才是正确的解读。如果没有这个原则,那么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非人”性质、拜物教和剩余价值规律,都不能科学揭示和进行正确的解读。总之,生产中的“四环节”是生产关系的主体活动环节规定。

(四)生产关系的主客体要素联系规定

生产过程既可以从活动过程去描述生产关系,也可以从活动过程中的要素及其关联来描述生产关系,“三方面说”的生产关系论述就属于后面这种逻辑。“三方面说”,其具体内容就是斯大林概述的“所有制”、“劳动地位”和“分配关系”构成的生产关系理论。笔者认为,这种生产关系的理论属于生产过程中就主客体关系的要素进行联系的一种描述,属于一种静态的抽象揭示,也是一种生产关系逻辑方法。马克思也没有否定所有制范畴,而且他自己在《1844年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使用并论证的。但是,马克思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对他人的劳动支配来理解所有制,而不是简约为“对物的占有”。关于这一点,在于马克思基于“人的社会关系”去理解所有制,而不是单纯的“人的自然关系”,这是马克思的高明之处和正确性。马克思强调所有制的社会关系,并不意味着它不包括“对物的占有”以及“劳动地位”和“分配关系”的内容。在辩证法上,劳动作为中介范畴,包括积极的方面,又包括消极的方面。作为积极的方面,表现为时间、动态的形态,以致生产关系就是主体实践运动的环节联系;而作为消极的方面,表现为空间、静态的形态,以致生产关系又是劳动物化了的异化形态。问题在于,现实生产没有直接划分为积极的方面和消极的方面,在辩证法上,积极的方面蕴含于消极的方面,反之也然,二者是互为媒介地实现出来的,即否定就是肯定。这样,生产关系的时间性表现即动态性形式,又要以其空间性表现和静态性的形式作为中介的,即主体自我生产过程的历史关系又采取否定性的形式表现和实现出来,以致主体发展被物化为财富范畴的追求,这里的财富在具体形式上就是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这些客体范畴并通过“所有制”、“劳动地位”、“分配关系”这样一些异化的形式为路径实现出来。“所有制”、“劳动地位”和“分配关系”的生产关系论述,这是把异化了的结果当作现实进行主客体要素的联系的关系描述,这种静态的抽象关系揭示,本质上是形式逻辑的,它以确定性为认识原则和当作方法运用的,不同于辩证法描述的动态性把握的生产关系环节论述。

三、生产关系中四维规定作为“现实关系”和“逻辑关系”的理解

通过上述梳理,生产关系内在结构包括主体活动的时间、空间、活动环节、要素联系四维规定。但四维规定在事实对象上不是不同的东西,而是同一个东西,即人的生产活动。因此,四维规定是关于人的生产不同维度的揭示,怎样理解这四维规定之间的关系,这是进一步需要说明的问题。

诚然,人类实践发展是多种维度和多种形态存在的,必然形成多种联系和表征形式。时间与空间的两种维度形成实践的两种联系,动态与静态的表征形成了现实形式,它们构成了以上生产关系的四个基本层面,而它们的关系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梳理和阐述。我们知道,事物的实际发生本身构成的事实关系是“现实关系”,而反映事物呈现的现象与本质规定构成的“解释”原则,则是“逻辑关系”。按照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原则,“逻辑关系”决定于“现实关系”。我们对生产关系中四维结构的关系揭示需要从“现实关系”和“逻辑关系”的相应规定和联系来梳理。这些关系的具体内容包括生产关系的时间规定与空间规定的关系、生产关系的时间规定与环节规定的关系、生产关系的空间规定与要素规定的关系、生产关系的环节规定与要素规定的关系;而生产关系的时间规定与要素规定之间、在空间规定与环节规定之间,仅仅属于生产关系的时间规定与空间规定之关系的相应层次不再讨论。下面就前四个关系的相应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一)生产关系的时间规定与空间规定之关系

首先,从现实关系看,在实践中,人通过对象化活动把人的一定时间中的劳动凝结在对象上,形成为空间的规定;相反,人通过消费、使用自己的产品即非对象化过程,又把生产结果的空间性产品转化为主体的活动存在,即时间性存在。时间范畴与空间范畴是生产的不同规定,但二者又是相互转化的。实际上,在人的实践的存在中,空间是人的时间性存在的中介。所有实践的空间范畴都包含了以实践的时间范畴作为本质的,即实践的空间范畴需要回归实践的时间范畴去解释。这是生产关系的时间规定与空间规定的现实关系。

其次,从逻辑关系看,因为主体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生产是实践的能动过程,包括了主体与客体因素,主体是实践的动因,包含目的而具有主导性功能;客体是实践的对象,没有目的而服从于主体。这样,在生产关系的结构中,表现主体的方面就具有主导性,表现客体的方面则处于从属性。同时,主体实践是能动的,因而是动态的并表现为时间维度的,代表了人的存在的积极方面。而客体劳动即对象化了的劳动的空间存在是静态的和稳定的,属于被动的方面,这样主体的空间存在从属于主体的时间存在的。由于活动的时间关系与空间关系是主导与从属的辩证关系,因此,基于实践的辩证法,在逻辑上人的实践的空间关系归结于实践的时间关系去解释,二者不能并列理解。这是历史领域中生产关系的时间与空间的逻辑特征。为此,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价值的内涵是劳动时间,而非其他。

(二)生产关系的环节规定与要素规定之关系

生产关系的环节规定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范畴,而生产关系的要素规定包括所有制、生产过程中生产者的地位和分配制度的内容。

首先,从现实关系看,生产关系的环节规定所包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属于表达主体活动的社会范畴,从主体出发及其活动关系进行过程的动态性描述,即呈现了生产关系的动态的现实性;而生产关系的要素规定所包括的“所有制”、“劳动地位”和“分配关系”,属于表达实践结果的客体状态的社会范畴,从客体出发及其状态进行实证的描述,呈现了生产关系在一定时段内的静态性联系和确定性。它们是社会生产的现实把握的两种指认和叙事方式,前者指称了生产的内在环节和相互关系,是生产关系时间规定的具体化即运动形式;后者指称了生产的主客体、主体际关联和联系形式,是生产关系空间规定的一种具体结构。二者属于不同维度的现实规定或内在描述。

其次,从逻辑关系看,两种规定表达了对现实把握的不同思维方式,前者是基于主体出发的辩证法方法,后者是从客体或实证主义出发的认识论。辩证思维注重主体的能动性及其活动的内在关系以及作为发展进程的否定性揭示;实证主义的认识论是形式逻辑的,注重客体的状态及其属性以及保持性质稳定不变的肯定性揭示。这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方法,不可相互替代。但是,作为方法的运用,如果局限于实证主义,会出现实体主义而陷入形而上学,形成见物不见人的偏执,陷入拜物教的异化意识,不能揭示生产的历史规律,这正是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不足的批判内容。因此,关于人类生产的历史宏观分析和认识,要超越形式逻辑上升到辩证法,从主体活动的社会关系过程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形成科学的把握。这样,生产关系的环节规定与要素规定,它们各有不同的适用性,一定阶段的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把握的稳定性说明,需要生产关系的要素规定理论。但是,社会运动的经济形态尤其发展规律的说明,必须是辩证法的,即采用生产关系的环节规定理论,在这一层面上它具有优越性。

(三)生产关系的时间规定与环节规定之关系

生产关系的时间规定与环节规定是同属于一种逻辑的规定,即都是从主体及其活动出发的,基于辩证法展开出来的社会历史范畴。但是,它们又有逻辑层级的差异性,具有异同关系。

首先,从现实关系看,生产关系的时间规定与环节规定都是对主体生产的过程叙事,但层次和侧面不同。生产关系的时间规定的内容是从主体活动存在的时间形态辩证地划分和进行规定的历史范畴;而环节规定的内容是从主体活动存在的社会具体生产环节进行辩证规定的历史范畴。前者,关注主体实践生存的时间内涵及其蕴含的价值逻辑揭示,以主体实践的时间域的实然关系展开出应然关系。其中,从自然时间到社会时间所包含的生命时间、劳动时间、自由时间以及必要劳动时间、剩余时间,它们首先是一种事实关系,但它们之间的扬弃所形成的历史递进过程包含着价值关系。后者,则关注主体实践生存的社会环节及其蕴含的规律性揭示,以主体活动的社会环节的应然关系展开出实然关系,从主体自我生产的原则出发,通过社会关系表达为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环节过程,是主体生产和客体生产辩证关系的历史过程,它们首先是一种服从主体需要和发展的价值关系,但它的历史展开却是包含着客观运动的事实关系,即客观规律性。以上是从时间和环节两种规定叙述出来的生产关系的现实状态。

其次,从逻辑关系看,生产关系的时间规定与环节规定是同属于主体活动的动态过程逻辑,都是从主体及其活动出发的并基于辩证法展开出来的社会历史范畴,这是相同性。但是,它们又有逻辑层级的差异性。在这两种规定中,生产关系的时间规定属于主体实践形态的价值规律揭示,而生产关系的环节规定属于主客体关系过程的事实规律揭示。根据历史辩证法或实践辩证法的主体原则,客体从属于主体,即客体归结于主体解释,因此,生产关系的时间规定属于本质范畴,生产关系的环节规定属于现象范畴,生产关系的环节规定归结于生产关系的时间规定解释。这样,在马克思经济学中,是以生产关系的时间规定来解释生产关系的环节规定,而不是相反。实际上,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都是先要讨论商品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然后才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这就是这个逻辑的体现。这需要我们认真把握和科学对待的。

(四)生产关系的空间规定与要素规定之关系

生产关系的空间规定与要素规定是同属于一种逻辑的规定,即都是从客体及其属性出发的,是基于内在结构揭示出来的社会历史范畴。但是,它们又有逻辑层级的差异性,同样具有异同关系。

首先,从现实关系看,生产首先是物质生产,因而生产就是对象化。而对象化就把主体劳动过程的时间性转化为客体静态的空间规定,一方面劳动凝结在对象物质上,以产品形态出现,即形成使用价值客体财富;另一方面劳动通过社会交换,以抽象的形式表达为社会交往的媒介,即形成以货币规定发生的交换价值财富。前者是自然空间的,后者是社会空间的,人类的生产关系又体现为这两个空间范畴的运动,即二者的相互转化,这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而生产关系的要素规定,具体就是“所有制”、“劳动地位”和“分配关系”所包含的生产要素关联之内容,它属于生产过程中就主客体关系的要素进行联系的一种揭示,是一定阶段内生产关系的静态说明。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包含了主体实践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分类和揭示,同时都是基于客体的静态规定进行的关系叙事。但是,生产关系的空间规定是关于主体活动的空间中介规定,而生产关系的要素规定是生产要素结合的具体历史形态,包括主客体的关系形式和主体际的关系形式,“所有制”、“劳动地位”和“分配关系”都同时包含了以上内涵。这是两个关系范畴的不同方面。

其次,从逻辑关系看,生产关系的空间规定与生产关系要素规定是同属于客体属性把握的逻辑,都是从客体及其内在结构出发来揭示社会历史范畴的。但是,它们同样有逻辑层级的差异性。在这两种规定中,生产关系的空间规定属于主体实践形态的中介范畴,而生产关系的要素规定属于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具体组合的现实范畴。按照辩证法,中介就是手段,主体作为目的存在需要通过手段才得以实现,因而手段就表现目的,这就是为什么货币转化为资本并人格化的原因。而生产关系要素规定仅仅是以主体对客体的暂时“占有形式”及其隐含的主体际关系的一种历史现象,是主体通过中介运动表达出来的一种特定过程的具体个体状态的历史结果。实践结果应归结于目的进行解释,而中介表现目的,因而中介针对结果而言,在逻辑上具有优先性。这样,生产关系的空间规定属于本质范畴,生产关系的要素规定属于现象范畴,现象要归结为本质来解释。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一般是先确立生产中的价值形式即财富形式,然后在发生学上以它们作为基本范畴来解释不同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及其历史特征,具体就是,马克思以自然经济或商品经济的经济形态来阐述相应的生产关系,即具体社会阶段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劳动地位”和“分配关系”,而不是相反。

以上是生产关系结构中四个规定的基本关系的逻辑梳理,而在实际的历史过程中,生产是整体的,即综合地蕴含着上述的这些关系。对社会的认识,需要基于生产关系的不同方面进行过程的整体说明,才能获得科学的揭示。实际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对象就是生产关系,那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研究,不仅需要把以上关系梳理出来并做出规定,还在于综合和辩证运用这些生产关系来梳理资本主义的整个过程,解释其发展规律,这才是唯物史观的思想方法和运用的方式。可以说,生产关系的抽象揭示,这只是立足现实进行的简单范畴的规定,进一步的研究是实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说明,把生产关系的相应规定运用于生产的具体历史过程的分析,实现为社会现实的阐明,这才是生产关系理论的完整把握。

责任编辑:黄建安

猜你喜欢
范畴客体马克思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论著作权客体的演变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