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公共艺术要强调城市公共艺术的个性化是与城市文化密不可分的。城市公共艺术如何个性化?这是要求艺术家要能够依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方位搞好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深挖城市历史,做好定位,凸显城市的特点才能展示城市的个性化与城市文脉。
关键词:公共艺术;个性化城市;艺术文脉
[本文系河南科技大学校青年基金: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应用与研究,号码4012-13350032]
城市公共艺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快速推进,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也随之提升。人类公共环境是一个以社会群体为单位的形象舞台,它是与地貌、地理位置、种族、传统、生态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景观系统,从艺术角度考虑,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与构建,必须千姿百态,个性鲜明,这样才能优化生存状态,标榜自我存在,彰显文明程度,构建和谐而幸福的文化氛围。正如中国美术馆长范迪安先生所说:“仅仅有宽阔道路和巨大楼盘的城市并不是真正的国际化城市。和个人一样,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气息都是打造出来的,积淀出来的……”如果城市千篇一律,千城一面,趋同和雷同,那就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城市也难以成为一张闪光的名片。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城市公共艺术的个性化要求。
一、为什么要强调城市公共艺术个性化
众所周知,我国已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从部族群居的简陋到城市的形成,也有三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古人对城市空间的设计与利用并不是非常重视,往往是把实用性放在了第一位,这就决定了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落后于英、法和意大利诸国。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华民族成熟很早,周代礼乐文化以及随之而兴起的儒家文化自有其积极的一面,对中华民族早早进入文明社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落后的一面,则禁锢了人们的创新思维。孔子的“信而好古”,不敢超越古代先人的思维模式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势,就连大诗人杜甫也“不薄今人厚古人”。社会进步在于不断创新,而中国的先贤首先是守旧,明清科举考试题目只能在“四书”中选题,文体一律又是格式化的“八股文”,这样,必然扼杀新思想,大胆的革新创造更是难为其难了。遵守祖制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革新,所以我国公共艺术的落后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这样说并非是我国古代城市就没有公共艺术。历朝历代的都城,以及商业繁华的城市仍有可观的公共艺术景观,比如南京秦淮河周边的空间利用,艺术品的构建,都是值得称道的。但这些优美的景观,连同雄伟的建筑大都毁于主子。所以,新的王朝的建立总是首先破坏旧的王朝的一切建筑。例如,作为千年帝都洛阳,周公营建的遗址已当然无存,汉魏故城也只留下残破不堪的一段城墙,隋唐时的洛阳,规模之宏大,世界也难有可以超过它的城市,但唐末的动乱又将其破坏。北京市的城墙,周长达数十公里,在十年浩劫时被彻底破坏,那高耸而宽广的城墙,本是北京的一道风景线,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作为公共艺术,它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解放后,搞了三十年的政治运动,特别是文革,它的突出特点是破旧立新,大破大立,不破不立,视传统文化为仇敌。与此同时,仅存的古建筑、古文物、古代城市公共艺术几乎被破坏殆尽,这就使得这项内容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以后,城市化加速,特别是近十年以来,各地的建筑群迅速缤纷呈现。全国的大中城市自不待言,即使县城,也用钢筋水泥建立高层大楼,据报道,当今中国超二十层的高楼已超过世界同类建筑的总和。但令人惋惜的是,高层建筑几乎趋同——从设计样式到工艺水平,都缺乏个性特色,不但让人们审美疲劳,而且让人难以享受公共艺术之美。艺术从来都是独特的、有个性的,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几乎完全丧失个性的城市,用什么去吸引人、感动人呢?至于城市公共艺术,一些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搞了一些,但大都考虑不周、设计仓促,难以同巴黎、罗马这些欧洲现代艺术相比美。以洛阳为例,龙门的雕塑闻名世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在龙门之南的空地上,却搞了一条巨龙,形態丑陋,不久便被拆除了。周王城广场是洛阳公共艺术的一个典范,充满文化气息,以使人们休息、观赏、回忆周王朝的丰功伟业与礼乐文化。但遗憾的是,广场中央竖立的周公塑像,身首失调,完全是艺术的败笔。周公是礼乐制度创始者,面北尊君是礼乐制度核心的核心,设计者却违背周公所立准则,让周公傲人面南,以不臣形象呈现。这再次说明,即使雕塑也应认真设计,精心打造,让它同历史、地形、真实融为一体,否则只会落下遗憾和笑柄。
个性化才能体现城市的特点。千篇一律,千城一面,从艺术层面而论都是失败的。清人李渔说:“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人唯求旧,物唯求新。”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的今天,城市建筑物的独创求新、城市空间艺术、公共艺术的个性独具才是最可贵的。古人讲:“欲速则不达。”而今恰恰追求速度,以大跃进的形式进行城市化,以模仿、抄袭的方法搞城市公共艺术,所以,才会出现千城一面的局面。杜绝雷同,是件困难的事情,这不仅因为主管单位对权位的追求,建造单位对金钱的占有,设计人员对名利的追逐,而且涉及几千年国人习惯追风思维,要彻底改变,自然要下大功夫,动大手笔。
二、城市公共艺术如何个性化
城市公共艺术的个性化,是城市文化的展示,是城市靓丽的名片,是游人乐于观光之处,也是炫耀的资本,同时,城市的主管乃至普通市民都要认真关注,科学谋划,强力推进。在笔者看来,大体有以下几方面要做:
第一,充分利用空间,精心策划,做到充实而不拥挤,多采用而不单调,适度而不过滥。
不论当今楼房建筑多么拥挤,空间总是有的,马路两边、街心花园、不宜建筑楼房的空旷地带,等等,都适合精心策划,认真设计。比如洛阳是牡丹花城,近些年来,牡丹的大量栽培已不可数计,几个上百亩大的牡丹园已经有好多个,许多马路中间的街心绿地、山坡,甚至废弃耕地也栽植了牡丹。牡丹是洛阳市花,由于女皇武则天的偏爱,从唐代已经开始大量种植,花色艳丽加上历史悠久,多种一些让市民观赏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古都,还应该广泛扩大其他花卉的品种。因为牡丹花期很短,一年只有十数天而已。而月季,玫瑰等花期较长,如果仅有牡丹,花期一过,花城就失色了。至于弃耕地之举,后人将会无地可耕,农业乃国之重要产业,弃农而旁举,实乃大谬!
城市建设,艺术空间的构建,应有长期打算,我们城市的地下管网互相交织,下水管通道又太细,居民素质不高,同时,下水通道堵塞并不罕见。如果街道废水泛滥,任何城市公共艺术都会受到影响。巴黎、柏林的下水道直径大到两米,中国江西的某一中等城市,下水管道使用五百年而至今畅通,为什么到了今天我们的城市设计者仍不思学习古人和外国人的优良做法呢?
第二,城市艺术个性化必须依靠城市的地理、地貌、位置、历史等特色,考虑到这些特点才更能突出城市的个性。以洛阳为例,这座城市,曾有十多个王朝作为都城,解放后国家作为工业基地进行大规模建设,龙门、白马寺、关林是众人皆知的文化旅游观光之地。洛阳居中原之中,北有邙山,古人云“生于苏杭,葬于北邙”。此處古墓不可胜数。可惜的是,这处地方,这处安葬帝王将相、历史文化名人的墓地尚无认真考察、论证。
洛阳市内有伊、洛、涧、瀍四条河流穿过,而黄河就在邙山之北。古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仓颉造字于洛阳,蔡伦造纸于洛阳,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于洛阳,许慎编写中国第一部字典于洛阳,老子写《道德经》于洛阳,班固著书第一部断代史于洛阳,周公制礼于洛阳,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于洛阳,难超投笔从戎,延续丝绸之路,远足始于洛阳……所有这些名人、伟人的事迹,为洛阳所传诵,所称道,是洛阳人的骄傲。作为城市公共艺术就应该在这里下大工夫,该修复的修复,该树碑的树碑,该立雕塑的立雕塑。总之,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展示其城市的辉煌。
白马寺是我国的释源祖庭,但公共艺术工作做得尚有不足,如文革期间被破坏的藏经楼尚未修复。关林庙是全世界华人关心的地方,海内外华人对关公无比敬仰,但其周边被拥挤的商业场所所侵占, 铜臭气淹没了武圣人的光彩。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更应该被重视呵护,不仅要优化环境,保护文物,而且要切切实实地策划艺术设施,所有这些,也只是这座古都之一斑,可惜的是洛阳都被大体雷同的高层建筑所淹没了。
在笔者看来,突出洛阳古城的地位,包括公共艺术的努力方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复原建造好夏都斟鄩、商城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等五大都城遗址公园,展现洛阳古代的都城文化;二是挖掘丝绸之路源头文化和大运河文化,搞好对含嘉仓、回洛仓、汉函谷关、定鼎门等的发掘保护,使之成为洛阳新的旅游亮点;三是对洛阳原有历史文物——如白马寺、龙门石窟、关林、千唐志斋等的保护和亮化,对邙山及洛阳周围古墓群的整理和立碑介绍。四是可在洛河岸边长达15公里的洛浦公园里,广植花草树木,每万米间种植牡丹万株,沿岸公园里建商汤、伊尹、周公、老子、苏秦、张仪、张良、陈平、田横、吕不韦、贾谊、许慎、张衡、光武帝刘秀、邓禹、竺法兰、摄摩腾(最早引入佛教的两位印度高僧,葬于洛阳白马寺)、曹操、曹丕、曹植、班固、班超、钟繇、嵇康、魏孝文帝、杨广、唐玄奘、张说、狄仁杰、姚崇、颜真卿、杜审言、杜甫、元稹、刘禹锡、白居易、司马光、邵雍、程颢、程颐、范仲淹、王铎等历史名人的塑像,让后人感受古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增长中外游人对洛阳的认识,这对传播洛阳古都文化,创造经济效益都大有好处。尽管我国城市公共艺术比西方和日本起步晚,差距大,但只要认真对待,持之以恒,相信我国城市的文明程度一定会大大提高,而城市公共艺术个性化如被各个城市所接受,因地制宜,因城而异,中国城市的风光将令人刮目相看。
参考文献:
[1]李山.中国文化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3]查常平.人文艺术(第五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4]张斌.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杜耀中,现任教于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