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奇 朱庆杰 王智杰
摘 要:春联书法蕴含着很高的当代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在信息化、快节奏的今天,春联书法艺术可以极大地丰富节庆文化内涵,增加人们心中的“年味儿”,陶冶人民生活情操,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宣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春联 书法 民俗 节庆文化
春联是中国春节文化的重要载体,很久以来便在中国人人心目中占据着很重的分量。近人沈太侔在《春明采风志》里曾描述北京过年前卖春联的盛况:“塾师学长,多卖对联者。预先贴报‘书春墨庄、‘借纸学书、‘点染年华等语,于铺肆前,高桌红毡,炭盆墨盏,纵笔大书门联横披。” 春联书法更体现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其影响深远。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春联书法艺术依然璀璨绽放,作为春节节庆的特定习俗,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探索春联书法的文化价值有着深刻的当代意义。
一、增加节日气氛, 丰富节庆文化内涵
在中国,各种传统节日和民族节日中,许多艺术形式用于特定的节日庆典活动。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全家团聚、赏月;腊八节做腊肉、腌腊八蒜等。春节的活动更多,贴春联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在大年初一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走街串巷给邻里乡亲拜年,每到一家必然要在门前驻足,欣赏春联书法艺术,赏析联句的独特巧妙,有些甚至遇到令人拍案叫绝的联语,便记下,回家仔细推敲,回味其中。现在似乎已经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了,究其原因有三点。第一,真正懂得春联中书法和对联的人少了,人们的关注点已经不在书法用笔的技巧和联语的巧妙成度了,仅成为渲染气氛的工具;第二,现在人们张贴的春联有些是印刷春联,人们见得太多一模一样的,产生了视觉疲劳,对此不在有那么大的兴趣;第三,即便是手写的春联,联句大多是从网上搜到的,自作联已是寥寥无几,上好的春联内容更是凤毛麟角。春联书法艺术对我国当代节日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春联书法的存在能够唤醒被迷幻的人们,将中国优秀的节日文化回归原来应有的位置。在西方国家的文化冲击下,现代年轻一辈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并愈演愈烈,有些甚至被完全“西化”。现在的很多孩子不知道什么是“二月二龙抬头”,却知道西方的情人节;不知道什么是“九九重阳节”,却喊着过圣诞节。“一个没有歌唱、音乐和舞蹈的节庆,一个没有有形可见庆祝形式的节日,一个没有任何艺术氛围点缀的节庆,都是无法想象的。”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保留着许多属于中国人信仰的节日,我们要足够的理由保护这些文化印记。
二、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从文化学和民俗学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情感和精神要由一系列特定的方式作为载体,这方式就是民俗,民俗不是政令、法律,而是经过一代代认同、传承下来的共同遵循的文化规范或仪式” 。在传统社会中说的过年,是借助于复杂的祭祀仪式和多样的人生仪礼以及丰美的食俗以及诸多禁忌、传说还有民谣等,烘托出神圣又热闹的年味,其中,祭灶、敬祖、年夜饭、鞭炮、拜年、春联、福字等,都是传统过年仪式中比较稳定的活动内容。这些形式多样的民俗不仅构成了过年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而且蕴藏着许多情感内涵。
1.春联书法的内容与格律。春联的内容一般为对联或吉祥语。常见的春联内容中大部分是对联,吉祥语多用于横批。楹联中的对仗原则与律诗的对仗原则一致,一般为词性对仗、结构相应、节奏相当、平仄相对、联义相关,如有一点不符,则为不合律。具体就是物对物,人对人,地方对地方,实对实,虚对虚等。如:
“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此联“白蛇”对“青龙”,名词对名词,动物。“过”对“挂”,动词对动词。“江”对“壁”,物对物。“一”对“万”,数词对数词。这是标准的对仗句式。对联还讲求入韵。即平仄,第一,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第二,常见七言入韵格式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律诗入韵格式有很多,但作为联对只需掌握几种常用格式即可。若按照这两条要求分析上面对联,上下联尾字上“仄”下“平”是正确的,套用第二条平仄格式却不能入韵。高手作联能在入韵的同时句式对仗,例如:
“翁之乐者山林也,客亦知乎水月乎?”
此联平仄格式即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是标准的入韵格式。并且实对实,虚对虚,上下联更是自有出处,上联为欧阳修《醉翁亭记》之语,下联化苏轼《前赤壁赋》之语,构思巧妙。春联中对联的质量决定着春联的整体格调,是书写春联的灵魂。
2.春联中间的民俗文化。春联书法具有鲜明地民俗性特征。“所谓‘民俗艺术,系指依存于民俗生活的各种艺术形态,作为传承性的下层艺术现象,他又指人类艺术中一切能融入传统风俗的部分。” 从明末清初开始,写春联、贴春联就成为了春节期间人们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吉祥语、红联纸寄托了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祝愿。民间有“二十四,写大字”的说法,是说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家家户户都要张罗写春联了。“二十八,贴花花”,也有地方民谣里有“二十九,贴倒酉”,“贴花花”和“贴倒酉”中即有贴春联的习俗,也叫贴对子。春联书法还带有边缘性地特征。它与多种艺术体裁关系密不可分,最明显的就属“书法”和“对联”莫属了。对此,谷向阳先生形象地将两者比喻为“水绕山而转,山依水而立”;高宝庆先生则把联语与书法谓之为“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一副完整的联语,用卓绝的笔墨技巧表达出来,便成了语言艺术和造型艺术的结合体,带给人们的是双重的艺术感染。另外,春联书法还与实用的民俗活动有关,从功能的角度来看,春联普遍应用于人们的民俗活动,尤其是春节期间的节庆民俗,人们贴春联的目的就是为了烘托热闹喜庆的节日气氛,其中联语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春联独有的文学特性使得人们愈来愈喜欢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有些则还能表现出自己当时的生活状况等。在北宋年间,河南洛阳有个书吕蒙正。他从孩童时起便才名远播,虽然生活相当清苦,但终日手不离书,好学不倦。相传一年春节之际,家家欢喜过年,户户张贴春联,吕蒙正一时兴起,也在自己的破屋门上,贴上了这样一副春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还在门楣上大书横批:“南北。”字写得龙飞凤舞,不少好奇者前来观看,但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一位老者看后,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好对!好对,此人日后必成大器。”原来这是一副“歇后对”,即是像歇后语那样,话到口边留三分,字面上不明说,而是言外寓意,弦外有音,别具一番情趣。上联只写“二三四五”,单缺“一”;下联“六七八九”,偏缺“十。
3.映射出深厚的传统文化价值。春联书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绝佳形式。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百节之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审美需求,人们对春节期间春联的书法文化格外讲究,春节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书法展览场,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利时机。春联用的“红纸”更是“中国红”文化的精髓。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赋予颜色以不同的意义,但从没有一种颜色像“中国红”一样鲜明亮丽,雅俗共赏。中国人认为,红色预示着喜庆,吉祥,富贵,温暖,华丽,更具有一种威严。在儒家思想之中“红色”不仅是正色,还寓意人的美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的红更是具有一种生命力。
三、弘扬传统书法艺术,陶冶人民生活情操
1.通过春联书法实践可以不断丰富书法艺术的创作形式。传统的春联具有独特的书法形式,其中蕴涵的书法意识、材料工具、技法等,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首先,春联书法的选纸用墨既包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又代表新時代的创新与发展,例如现代书画墨汁的使用使得书写更加方便快捷,又有金粉等颜料的出现,经过调和最终表现出高贵典雅的气质。
2.通过春联书法实践可以传递以“中和为美”为核心的审美观念。中国的古建筑也带有强烈的对称性,例如北京故宫,天坛,赵州桥等。这是属于中国人独有的美学。春联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其形成的过程与传统文化的内涵联系紧密。汉武帝时,全民推崇儒家思想,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讲中庸之道,《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志矣乎,民鲜久矣。” 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5]中和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中和之美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3.通过春联书法可以积极体现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研究春联,更好地向传统文化的回归与继承,无疑是反映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中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春联书法的内容要积极向上,与时俱进。通过春联书法的优秀内容形式,向广大人民宣传和颂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尤其,当代大学生将是中华民族未来的中坚力量,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传统书法文化的教育,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充分反映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4.陶冶人民情操,丰富人民情趣。书法可以陶冶情操。我们从书法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通过书法艺术欣赏来抒发个人情感、陶冶情操,使得他们在精神上远离了现实生活的喧嚣,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从而获得身心上的愉悦,而且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的兴致。通过书法教育,受教育者能够感受到陶冶,心灵从而得以净化,不断发掘和培养人性中那些真挚、和善、美好的东西,使得在与人际交往中,能够以更纯净的心灵相待,这同时也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根本条件和重要方法。书法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力量,当今是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高涨的时期,书法艺术是实现和保障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书法本身是以汉字为书写对象、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一种线条和结构的造型艺术。正是因为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在我国古代本来就是一种全民书写,是普及性最为广泛的群众性艺术形式,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学士,下至平民百姓、抄经写手,都曾为书法艺术增光添彩。春联书法既然是国粹,那么对其继承与弘扬便尤为重要。要解决继承的问题,可以从现在的学校教育入手。首先,在大学以及中学开设书法课程,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书写春联活动,不但能继承春联书法艺术,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其次,学校内可多组织开展书法比赛活动,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从学校教育入手抓好以春联书写为标志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会使春联书法艺术落地生根,将会使传统文化广泛传承,在当代社会展现出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皮柏著.黄藿译.节庆、休闲与文化[M]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56.
[2]冯骥才.留住我们的根——从春节文化谈起[J].求是杂志,2005,(2):64 .
[3]陶思炎.略谈书法与民俗艺术[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2):93-94.
[4]陈晓芬译.论语·雍也篇[M].北京:中华书局,2016,(1).
[5]何晏.论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105,(3).
[6]李天道.<周易>“‘阴阳观与中国美学之生化”构成思想[J].中华文化论坛,,2011,(1):95-101.
作者简介:宋明奇,男,山东淄博人,咸阳师范学院于右任书法学院2013级书法学专业学生;朱庆杰,男,山东日照人,咸阳师范学院于右任书法学院2012级书法学专业学生;王智杰,男,陕西礼泉人,咸阳师范学院于右任书法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咸阳师范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51072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