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协奏曲》创作技法研究(上)

2016-08-13 09:31姜芷若
乐府新声 2016年2期
关键词:对位音程协奏曲

姜芷若

《大提琴协奏曲》创作技法研究(上)

姜芷若[1]作者简介:姜芷若(1987~)女,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后。

[内 容 提 要]《大提琴协奏曲》是作曲家张千一1987年-1988年间创作而成的,最初是为电影《多梦时节》而专门创作的一部完整的大提琴协奏曲。文章主要对其创作技法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主要从曲式结构、音高材料、节拍节奏、偶然音乐技法、织体形态及音色处理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总结作曲家的创作理念。

中心音组 节拍节奏 偶然音乐 织体形态

《大提琴协奏曲》是作曲家张千一于1987年--1988年间创作而成的,最初是为电影《多梦时节》而专门创作的一部完整的大提琴协奏曲。电影透过孩子的眼睛讲述了旅欧大提琴演奏家的父亲和在中国生活的母亲之间感情变化的故事。这首作品是用大提琴独奏来倾诉个人的内心独白。作曲家抓住大提琴音域宽、音色表现力强的特点,创作的大提琴独奏时而低沉压抑,时而明亮高亢,来表现人物的心境。其中,有对生活的不满与愤怒;有对自己的反思;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部作品虽然最初是为电影音乐创作,但是作曲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除了对作品的旋律性、情感性、与情节的贴合度等方面做出考虑外,作品中所运用的作曲技法更是值得深入研究。

一、曲式结构

《大提琴协奏曲》在结构上是一首具有循环原则的乐曲。循环原则是在音乐材料的发展上具有首尾呼应、中间对比特点的再现原则基础上,形成主题的多次呈示,而构成的一个新的曲式结构原则。遵循循环原则的曲式结构包括:三部五部曲式、双三部曲式、回旋曲式。

下面是《大提琴协奏曲》的结构图示:

从上面的结构图示上看,《大提琴协奏曲》是一个典型的五部回旋曲式结构。但从其整体的音乐材料的发展来看,又与传统的回旋曲式结构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大提琴协奏曲》运用的是中心音组作为其主要音高材料来发展主题,因此乐曲中每次主题的出现指的都是中心音组的变化发展,这就使每一个主题段落的整体面貌也大不相同。这与传统回旋曲式中动机性主题发展构成的主题段是不同的。其次,中间的插部段与主题段相比规模较大,音乐材料的发展也更加自由。因此,将《大提琴协奏曲》的结构总结为具有循环原则的曲式结构。

乐曲的引子以大提琴独奏为主,直接引出纯五度上行与小二度下行两个核心音程构成的三音中心音组C-G-#F(0-1-6)材料。乐曲中a材料是全曲的主题材料,是在中心音组基础上的旋律性展开。A部为三个段落,次级结构呈现出一个再现单三部结构。A段呈示主题,谱例1是大提琴独奏的横线条旋律性的发展,表现人物的内心独白。

例1.《大提琴协奏曲》,序号2,大提琴独奏

B段中,中心音组中的核心音程以纵向结合的方式出现,弦乐组与长笛用纵向结合的核心音程作为大提琴独奏的背景音色。A1段将主题进行装饰性变化。(见谱例2)

例2.《大提琴协奏曲》,序号4,大提琴独奏

序号5、6是连接部分,主要运用小二度与同音反复作为主要发展材料。第一插部分为两个段落,主要依据不同的织体形态划分。其中,C段在节奏方面运用了大量的微分节奏,细化至十六分音符。D段运用有控制的偶然音乐技法,音色从弦乐组叠增至木管组,再叠增至铜管组,直至蓄积到这一段落的高点,乐队全奏。这也是全曲唯一一处乐队齐奏一音,也是乐曲主题中的核心音高C。这部分通过运用微分节奏、偶然对位等手法,使音乐错综复杂,进而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忧虑、迷茫。D段中齐奏C音为接下来的主题再现部做准备。高潮过后,再一次出现安静的大提琴独奏,也是大提琴的华彩段落。序号22-24是连接部分,以c材料的小二度为主要发展材料。第二插部是第二个发展部分,分为三个段落,主要表现人物内心里对于生活的追求、积极奋进的激动情绪。其中,E段大提琴独奏大量快速的半音阶,表现忙碌的生活状态。F段是大提琴展示双音技巧的段落,表现人物内心坚实肯定的生活态度。序号30-32是连接部分,运用了b材料的核心音程纵向结合与c材料的小二度进行作为主要发展材料。G段是乐队的全奏,整个段落的音乐情绪高涨,鼓舞人心。是最后一次主题的再现。乐曲以乐队全奏的音块和弦强奏结束全曲。

二、音高材料

1.四五度化中心音组

中心音组技术理论,“是指在无调性音乐作品的创作分析中,所采用的中心成分是由三个音以上音程集合体所组成,它取代了传统音乐以调性为中心的创作手法,表现为类似生命体中的基因或细胞元素——音程细胞来进行创作。其特点是用主题动机,以动机的形态出现,通过重复、移位、变换排列、变形、扩大、缩减、增补、派生等种种变化方式,来具体体现作者的创作构思。中心音组技术理论在具体分析表述是,常常会借助音级集合理论。”[1]徐平力《20世纪初期的和声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第69页、82页。

八十年代初期,张千一以及那个时代的作曲家们除了吸收西方作曲技法运用与自己的创作中外,最重要的是大家都没有忘记发展自己本民族的音乐,都试图将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在张千一这个时期的几乎每一部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他为之而做的努力。在运用中心音组技术的同时,张千一有意将具有中国民族调式特征的四五度音程运用其中,力图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创作出具有中国韵味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运用了三音中心音组C-G-#F(0-1-6)作为核心音高材料。

(1)主题材料的发展

在《大提琴协奏曲》中,运用了三音中心音组C-G-#F(0-1-6)作为整部作品的主题材料。这是一部具有循环原则结构的作品,三音中心音组以完整面貌出现在乐曲的主题段落,加上引子共有四次完整呈示。其余两个大的插部部分均以三音中心音组中所包含的纯五度(转位成纯四度)、小二度(转位成大七度)、增四度作为主要的发展材料。

乐曲的引子(谱例3),由大提琴引出三音中心音组,五次重复后,主要以小二度音程为主的半音化旋律继续发展。直至三音中心音组C-G-#F的主题出现,开始主部的第一次主题发展(谱例4、5)。插部一的第一部分以错综复杂的多层节奏对位为主要发展手段。对主题材料的发展相对自由,其中中心音组中小二度与增四度音程的发展占主要地位。插部一的第二部分运用偶然音乐技法,各声部以小二度,甚至运用小于小二度的微分音组成一条条微微蠕动着的音色带,逐层递增至乐队全奏的高潮。高潮过后是主部的第二次主题呈示与发展(谱例6)。大提琴的独奏在音程与和弦上加以展示。插部二的第一部分是以小二度音程为主的半音化旋律在各声部纵横交错。插部二的第二部分是以四五度、二度、七度等多音程以纵向结合为主的发展。插部二中纵向结合的音块与插部一中的音色带形成鲜明的对比。主部的第三次主题(谱例7)将三音中心音组精炼的再现。

例3.《大提琴协奏曲》,大提琴独奏引子

例4.《大提琴协奏曲》,大提琴独奏A的主题发展

例5.《大提琴协奏曲》,大提琴独奏A1的主题发展

例6.《大提琴协奏曲》,大提琴独奏A2的主题发展

例7.《大提琴协奏曲》,大提琴独奏A3的主题发展

(2)主题的“块状”呈示

通过对《大提琴协奏曲》主题材料发展的分析,从作品整体的角度看,完整的中心音组只出现在乐曲主部呈示主题的段落。单从每个主题发展的段落看,完整的中心音组又仅在每个段落的开头呈示。虽然中心音组没有频繁、集中的发展,但在整部作品中又能时刻感受到中心音组的存在。因此,将《大提琴协奏曲》中的主题材料总结为以“块状”呈示。以完整的三音中心音组发展的引子与三个主题段落,将三音中心音组以块状的发展形态“嵌”在整部作品中。

2.混合叠置的和弦

混合叠置的和弦是由多个音程元素纵向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和弦,在音响上具有强烈的不协和感。谱例8是《大提琴协奏曲》中序号一中的弦乐组的演奏。其中的和弦采用了大小二度(转位成七度)音程、大小三度(转位成六度)音程混合叠置而成。

例8.《大提琴协奏曲》,序号1

3.多音叠置音块

多音叠置音块是将多个相距半音、全音或微分音程的音在纵向的结合。多音叠置音块是有具体音高的,在乐谱上用常规记谱法标记。多音叠置音块在形象上(谱面上)没有区域音块那么明显,但在音响上呈现出高密度结合的音块特性。

谱例9是《大提琴协奏曲》中序号3一、二小提琴组和中提琴组的演奏。多音的纵向结合,形成一个蠕动式的音块。

例9.《大提琴协奏曲》,序号3

谱例10是《大提琴协奏曲》中序号33乐队的全奏。将十二个音分配在每件乐器同时演奏,形成多音叠置音块。这里的音块具有模仿打击乐音响的效果。

例10.《大提琴协奏曲》,序号33

谱例11是《大提琴协奏曲》中最后结束的和弦,乐队全奏。七个自然音级的音再加#F和bA两音,形成多音叠置音块,强有力地结束全曲。

例11.《大提琴协奏曲》,最后结束和弦

三、节拍与节奏

1.非规律性循环节拍

节拍是指在相同的时值下,强拍与弱拍按照一定的规律性循环出现。在《大提琴协奏曲》中,主要运用的打破规律性循环节拍的方式有以下两种:

(1)节拍多变

节拍多变是打破规律性循环节拍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节拍的频繁变化在张千一的创作中十分常见。在张千一创作的调性音乐中,节拍多变也是其特点之一。《大提琴协奏曲》是一部在节拍节奏上较为复杂的作品。乐曲将单拍子、复拍子、混合拍子多种拍子结合在一起。乐曲中出现的以四分音符为节拍单位的有2/4拍、3/4拍、4/4拍、5/4拍、6/4拍,以八分音符为节拍单位的有1/8拍、2/8拍、3/8拍、5/8拍、7/8拍,以十六分音符为节拍单位的有1/16拍、3/16拍、5/16拍、7/16拍、11/16拍。除了以上复杂多变的节拍外,作曲家还运用混合拍子,例如1/8+3/4混合拍子、2/4+5/16混合拍子等多种节拍混合,构成“微分节奏”形态。在《大提琴协奏曲》中,节拍变化次数高达137次。

节拍的多变有效地打破了重音的规律性、循环性,使作品整体的节拍概念变得模糊。我们可以通过乐谱的视觉上看到具体节拍的变化,但是在听觉上却很难精准地听出每小节的节拍变化。节拍多变使音乐变得更加自由。

(2)连线的运用

同音连线同样具有打破节拍重音规律的作用。在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中,连线都被广泛地运用。在《大提琴协奏曲》中,张千一在多变的节拍基础上,再运用连线使整部作品的节拍与节奏变得更加复杂。谱例12是《大提琴协奏曲》序号7位置,在本身复杂多变的节拍下,又加上交错的同音连线,使本来不规律的节拍重音被同音连线淹没,音乐变得连绵一片。

例12.《大提琴协奏曲》,序号7

2.多节拍对位

多节拍对位(Polymetric Counterpoint)是指“现代音乐中有着不同的拍子律动的两个及两个以上旋律线条或声部层次,以对位关系同时结合的一种复调写作技法。”[1]刘永平《作曲理论与复调技法研究文选》,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年,第179页。多节拍对位打破了传统节拍中有规律性的强弱关系,将不同节拍的强弱关系在纵向上结合,形成了一种更为复杂的节拍律动。在《大提琴协奏曲》中,主要运用了“相同节拍错位结合”和“不相同节拍错位结合”两种方式。

(1)相同节拍错位结合

谱例13是《大提琴协奏曲》中序号12的演奏,运用了相同节拍错位结合的方式使弦乐组与其他乐器组形成了多节拍对位。相同节拍错位结合是指在不同的声部中,采用相同的拍号,但不同声部的结合点不是强拍与强拍的同步结合,从而导致了采用相同拍号的不同声部出现小节线上下不吻合的形态。序号12处开始各声部节拍变为4/4拍。但是,弦乐组比大提琴独奏声部晚进一个十六分音符。这一个短短十六分音符之差,就导致了节拍重音的非同步。在记谱上,使用弦乐组声部与大提琴声部的小节线上下不吻合的方式,更加明显地呈现多节拍对位的特点。

例13.《大提琴协奏曲》,序号12

(2)不相同节拍错位结合

谱例14是《大提琴协奏曲》中序号29的演奏,运用了不相同节拍错位结合的方式使定音鼓与大提琴独奏形成了多节拍对位。不相同节拍错位结合指的是不同的声部中采用不同的拍号、上下不吻合的小节线,从而使各声部形成各自不同的节拍律动,在纵向结合。谱例14中,先后将4/4拍与混合拍子4/4+1/8拍、4/4拍在纵向的结合。虽然定音鼓没有变换复杂的节奏型,但是每四拍换一个新音高的全音符震音,明显地演奏出了4/4拍的重音律动。与大提琴独奏的多变节拍形成了不相同节拍对位。

例14.《大提琴协奏曲》,序号29

3.多重节奏对位

多重节奏对位是指多种不同音值元素的节奏型,在不同声部、不同时间相继进入而构成的对位性。谱例15是《大提琴协奏曲》中序号11木管组声部与大提琴独奏的结合。木管组将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四连音、五连音、六连音和三十二分音符尽情地变化出现。通过不同时值、不同位置的休止符使各节奏型时而连绵,时而断续,在纵向上形成了密集地多重节奏对位,与大提琴独奏附和。

例15.《大提琴协奏曲》,序号11

谱例16是《大提琴协奏曲》序号8中大提琴独奏与弦乐组的演奏。这个音乐片段运用微节奏对位[1]微节奏对位指的是以数理组合原则构成的节奏句做纵向重叠,通过偶然因素而形成的对位性音响综合体。(参见刘永平《作曲理论与复调技法研究文选》,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年,第92页。的理念,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微节奏对位。下面将各声部的节奏总结如下:

大提琴独奏的节奏组合:2 2 2 2 2 3 3 3 3 4 4 4 4 4 4 4

第一提琴组的节奏组合:6 6 6 6 6 6

第二提琴组的节奏组合:5 5 3中间夹杂节奏与音高的自由 5 5 3

中提琴的节奏组合:3 5 6 3 5 6结尾夹杂节奏自由,音高由前面逆行而来。

以上四个声部运用数字式的节奏组合。大提琴独奏声部以三十二分音符为最小节奏单位,进行两个一组、三个一组、四个一组的递增式发展。弦乐组声部以六连音下的十六分音符为最小节奏单位。第一小提琴组将十六分音符分为六个一组,虽然每组的音高一样,但由于八分休止符的停顿,使每组六音在不同的拍位上呈现。第二小提琴组与中提琴组将数字式的节奏组合与自由节奏组合结合在一起。第二小提琴组将十六分音符分为五个一组和三个一组,也是用八分休止符停顿。中间夹杂了非数字式节奏,而后再以553的数字式节奏组合呈示。中提琴组将十六分音符分为三个一组、五个一组、六个一组,中间用八分休止符停顿。结尾由于体现音高的逆行,用非数字式节奏呈示。大提琴组与低音提琴组则是完全自由的节奏。这个音乐片段用两种不同的节奏元素,多种不同的时值组合,五个声部的纵向结合形成复杂的多重节奏对位。

例16.《大提琴协奏曲》,序号8,大提琴与弦乐组

4.多重节奏纵向复合

多重节奏纵向复合是将多种不同音值元素的节奏型,在不同声部的纵向同时演奏。谱例17是《大提琴协奏曲》中序号9靠后部分的演奏。谱例中将两个均分八分音符、八分音符三连音、均分十六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连音、五连音、六连音、七连音、三十二分音符多种节奏型纵向复合。下面是各声部的节奏总结:

通过上面的节奏型总结,可以明显地看出作曲家将一个四分音符从“一”分裂到“九”,将这九种不同的节奏型用不同的音高、自由地分配在十七个声部层中。各声部在纵向上形成一个密集交错的块状节奏。

例17.《大提琴协奏曲》,序号9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王进)

On Composing Techniques of "Cello Concerto"

Jiang Zhiruo

[Summary] Composed by composer Zhang Qianyi in 1987-1988,“Cello Concerto”was originally created for film“Dreamy Season”.This paper makes a thorough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its creation technique from the aspects of form structure,pitch material,meter,rhythm,aleatory music technique,texture shape and timbre treatment in order to summarize the composer's creation idea.

center tone group/beat and rhythm/aleatory music/texture shape

1001-5736(2016)02-0045-10

J622.3

A

猜你喜欢
对位音程协奏曲
以“对位变奏思维及模式”观兴德米特“天体音乐”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自由对位与严格对位的博弈
——论传统对位教学两种体系的冲突
音程循环向音列循环的扩展及其理论构建
简析音程听辨中的各环节及要务
增减音程都是不协和的吗?
音乐游戏玩起来
一种跨层盲孔制作及对位方式研究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