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黎,亓桂梅(山东省葡萄研究院/《中外葡萄与葡萄酒》杂志社,济南 250100)
耿学刚:小酒堡里的大梦想
易黎,亓桂梅
(山东省葡萄研究院/《中外葡萄与葡萄酒》杂志社,济南 250100)
如今的商业社会,当各大酒厂动辄各种并购、上市,把一个农副产品包装成资本金融运作项目,看似热闹,但产品是积压在经销商的仓库里,还是喝进了消费者的肚子里却是个未知数。而耿学刚这个地地道道的河北农民,依靠自家的80亩葡萄园,卖了20年葡萄酒,养活了全家老小,小日子过得也算滋润。两相比较,你很难判断,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耿学刚永远都是乐呵呵的,和他约见面,总是还没见人,就听见他的笑声。
去昌黎采访那两天,赶上了昌黎几十年一遇的森林大火,整个县城都笼罩在一种紧张的气氛中,而耿学刚说起这场差点烧到自家葡萄园的大火来,也是轻描淡写的。用女儿耿涛的话总结,他以前也不这样,也许是葡萄酒放松了他曾经紧绷的神经,也许在秦皇岛市碣石葡萄产业协会会长这个位置上见多了世面,他开始活的更通透、更云淡风轻。
不过耿学刚可是当地一个有名的敢于吃螃蟹的人。同样祖祖辈辈种葡萄,他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索鲜食葡萄贮藏保鲜技术,大胆尝试葡萄的错季销售。1995年,天津农业科学院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李喜宏博士研发了微型恒温保鲜库技术,并获得国家专利,但当时因为需要购置价值1.8万元的保鲜设备,还有专用的包装箱和保鲜剂等辅助材料,没人敢按他的法儿修建示范冷库。耿学刚知道后,立即前往求教和联系建库事宜,最终他投资5.2万元建成京津冀地区第一座小型恒温保鲜库,成为全国第一个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贮藏鲜食葡萄的人。在那个年代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5万元几乎是天文数字,很多亲朋好友都劝他别冒这么大的险,但他觉得,“人这一辈子不冒点险就啥都做不成!”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贮存了3万多斤巨峰、龙眼和玫瑰香,最终获利6万多元,不仅一下子收回了成本,还略有盈余。他的成功冒险很快带动当地葡萄贮藏产业,几年后,仅秦皇岛市就先后建成300多个这样的冷库,不少人变成了冷藏葡萄大户,这其中有耿学刚很大功劳。
就在耿学刚忙着储藏鲜食葡萄时,中国第一波干红热潮正从广州兴起,作为“中国第一干红”诞生地的昌黎顿时成了一片热土。1996年秋,周边省份的酒厂纷纷跑到昌黎抢购酿酒葡萄,作为华夏葡萄酿酒公司原料基地的耿庄农民自然成了最大受益者,酿酒葡萄从每斤两三元卖到四五元,一根酿酒葡萄芽枝也能卖到一元。人们拼命浇水施肥,使酿酒葡萄亩产由两三千斤飙升至五六千斤。然而随着本地和外地酿酒葡萄栽植面积的迅猛扩大,到1999年秋,酿酒葡萄的收购价格开始迅速回落。面对严峻的形势,耿学刚开始琢磨起如何自产自销葡萄酒来。谁也料想不到,这个想法会影响他一生。
虽然昌黎葡萄沟附近的村民早在清末民初就跟当地传教士学习酿酒,有着悠久的自酿酒传统,但大批量做酒谁也没尝试过。耿学刚家里虽然祖祖辈辈都种葡萄,酿酒也是个门外汉。1997年,他开始尝试将自己种的赤霞珠,用土坛子、土办法酿出第一批葡萄酒,但这样酿的酒几乎没有香气,也谈不上口感。不过,比初次尝试失败更可怕的是,因为痴迷酿酒,耿学刚差点把命搭上——没有任何酿造经验的他经常吃住在酿酒车间里,有一次由于葡萄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中毒,天旋地转的他已经站不起来,意识到问题的他硬从里面爬出来,捡回一条命。大难不死,继续酿酒。2000年,耿学刚听人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酿酒培训班,已经38岁的他立刻跑到1000多公里以外的杨凌回炉学习。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他白天学酿酒,晚上做实验,系统学习了整个酿酒的全部过程。学习归来,正赶上葡萄丰收,他投资2万元买了8个发酵罐,酿出2吨干红和干白,当时村里人都觉得耿学刚“疯”了,拿着赚来的钱打水漂玩,他只是胸有成竹地笑笑,还自己设计了酒标,叫“学刚酒堡”,第一次印刷厂打错了字,酒字少了一横,成了“学刚洒堡”。虽然酒标经历了点小挫折,但朋友尝了他酿出的酒都说好喝,而且最重要的是喝着也放心,这给他了很大鼓舞。
2002年春天,有过助理工程师经历的耿学刚自己设计,投资40多万元,开始建造自己的酒堡。这一年秋天,他和国内一些知名葡萄酒专家一起,登上了飞往欧洲的客机,开始了一个普通中国农民自费考察欧洲家庭酒堡和葡萄酒产业之旅。这次考察让他意识到,真正的好酒绝不是从大工业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而是有着悠久历史,采用传统酿造工艺,小规模生产的小酒庄、小酒堡,这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从国外回来,耿学刚利用从国外学习的知识,更加规范地建设自己的酒堡。他在酒堡地下5米打造了一个天然酒窖,不用制冷排风,并采用重力酿造法,楼上做酒,楼下是原酒储酒罐,原酒从管子直接流下来,不用泵抽,极大减少了机械动力。
耿氏酒堡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建成时间,用耿学刚自己的话说就是,“有了钱就修,一直在不断地建设当中”。如今,耿氏酒堡的总建筑面积达1300平方米,是集餐饮、住宿、观光、酿酒于一体的典型欧式酒堡。在他的带动下,碣石葡萄产业协会的果农纷纷效仿耿学刚,目前葡萄沟附近已经有几十家这样的家庭酒堡。
昌黎地处北纬40°,位于河北省东部,东临渤海,形成了暖温带的半湿润气候。本地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加上沙性土壤,非常适宜酿酒葡萄的生长。除了优越的风土条件,耿学刚的成功也得益于各路专家的科技指引,本刊前任主编朱林就是其中一位。“90年代干红热的时候朱老师就告诉我说,你千万别做干红,长城酒厂就在这,你做干红能做的过人家大企业吗?你就用这儿的玫瑰香做甜酒,中国人都爱喝。”那个年代,耿学刚还没把老专家的话理解透,然而,经历了这些年中国葡萄酒市场的潮起潮落,他才明白,个性化葡萄酒的重要性。“老先生跟算卦似的,算的真准。到现在还通过微信、电话,遥控着我呢。”耿学刚开玩笑说。
女儿耿涛12年前从西北农林大学葡萄酒专业毕业后,回到了父亲身边,如今已经接替了父亲,成为酒堡的酿酒师。作为一位女性酿酒师,她对香气的关注度更高。她告诉记者,酒堡现在推出的一款用玫瑰香酿造的桃红葡萄酒有着甜甜的果香,口感非常干净、顺爽,带着一丝淡淡的甜味,喝着很舒服,来酒堡的游客很少人不喜欢这款酒。“最初我是用玫瑰香做干酒,后来觉得香气是甜的,口感应该和香气一致,没想到做成甜酒这么受欢迎。”这款酒,耿涛每年只做2000瓶,做好后放在冷库里冷藏,因为果香型的酒越早饮用越好,每次卖酒的时候,她都会嘱咐顾客,回家要把酒放在冰箱里冷藏,越早喝掉越好。180元一瓶的价格和进口酒相比优势并不太明显,但每年都不会有剩余。
直接面对消费者是家庭酒堡最大的优势。作为酿酒师的耿涛可以直接获取消费者的反馈,了解消费者的喜好,然后调整自己的产品线。现在,耿氏酒堡每年产30吨酒,销售额在100到200万元。对于一个没有任何专业销售团队的家庭酒堡来说,单靠多年积攒下来的口碑营销,在家坐等客户上门,这样的销售业绩在行业里也算一个奇迹。
耿涛除了做酿酒师,还要负责酒堡的讲解员工作。耿学刚把自家酒堡和葡萄沟旅游捆绑到一起,游客买了葡萄沟的门票,可以一起参观酒堡。每次来了客人,耿涛会先带他们到酒堡的顶层,介绍一下不远处的凤凰山——华夏长城酒厂有款获奖产品的葡萄就出自这里。了解完当地的风土,再去展厅欣赏一个简短的宣传片,然后到地下参观发酵过程,最后在品酒室,游客可以免费品尝三款酒:一款干白,一款干红,一款桃红。通常主动来酒堡的游客都是对葡萄酒感兴趣的,也会提出很多问题,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游客体验了葡萄酒文化,酒堡顺带就卖了酒。用耿学刚的话说,“比去看一些人造假景有收获”。2015年国庆假期,酒庄一下来了300多个游客,忙得耿涛晕头转向,两个导游分成两批才走完全部流程。在耿涛看来,每次参观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是传播效果最好的状态。
除了培养女儿耿涛,耿学刚也让儿子耿智到齐鲁工业大学学习葡萄酒专业,还学了法语。现在女儿负责酿酒技术,儿子负责营销工作。“家族传承”是耿学刚想要实现的理想,而不是单纯的生意。在他的酒堡展示厅里有一副字,上面写着“不做百强,只做百年”,在他看来,能坚持做100年,企业自然而然就强了。他给大孙子起的小名叫“久宝”,有做酒堡的同行朋友开玩笑说,“你这口气太大,我们做酒堡的以后都成你孙子了……”他还把大孙子的头像定制到酒标上,每次看到这瓶独特的酒,耿学刚就笑的合不拢嘴,他计划着让家族的第三代也成为耿氏酒堡的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