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对甘肃省葡萄酒人力资源的开发保障探析

2016-08-12 08:28李爱霞李金秀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兰州730070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6年4期
关键词:公共财政开发葡萄酒

李爱霞,李金秀*(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兰州 730070)



公共财政对甘肃省葡萄酒人力资源的开发保障探析

李爱霞,李金秀*
(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兰州 730070)

摘 要:本文通过对甘肃省葡萄酒行业人力资源现状和公共财政对葡萄酒资金投入的分析,提出公共财政应该在对宣传、提高甘肃省内葡萄酒知名度和培养发展葡萄酒专业技术人员两方面起到保障作用,从而促进葡萄酒人力资源的开发。

关键词:公共财政;葡萄酒;人力资源;开发

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财政提出的必然要求[1]。

公共财政是人力资源开发强有力的保障,人力资源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具有较强的周期性,见效慢[2]。人力资源开发只靠市场是难以解决的,需要通过政府对公共财政、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1 甘肃省葡萄酒人力资源现状

甘肃是中国最早种植葡萄的地区之一,酿造葡萄酒的历史也非常悠久。近年来,随着国家发改委制定的《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中,把优质酿酒葡萄种植与酿造列为鼓励甘肃发展的第一位产业,甘肃葡萄酒行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省内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和葡萄酒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已形成武威、张掖、嘉峪关3大产区,正在建设的有酒泉和天水产区,有莫高、祁连、紫轩、国风、皇台、甘肃威龙等多家知名葡萄酒生产企业。2015年,甘肃省重点葡萄酒生产企业生产葡萄酒总量2.37万吨,销售总量2.67万吨,销售额达97194.37万元,较2014年总产量2.19万吨增长8.26%,销售量2.45万吨增长9.03%,销售额91241.37万元增长6.52%。但是,相对于葡萄酒业的大力发展,葡萄酒人力资源的开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葡萄酒行业缺乏大量的专业人才,尤其是高质量的投身于葡萄酒事业的人才。

图1 2011-2015年甘肃省葡萄酒生产企业从业人员情况图

图1所示的是2011-2015年甘肃省葡萄酒生产企业从业人员数量情况统计。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近5年内甘肃省葡萄酒行业从业人数有一定的下降。2011年,省内葡萄酒企业从业人数5428人;2012年稍有增长,达到5719人;2013-2015年,葡萄酒企业从业人员数量每年基本都维持在4000余人。2011年、2015年甘肃省内葡萄酒生产企业从业人员情况(表1),从中可以看出,近5年内,葡萄酒企业总人数增长率为-23.67%,在葡萄酒种植园艺师、销售人员、高级管理人员行业人员流失十分严重,增长率分别为-63.74%、-22.50%和-19.71%。酿酒师增长缓慢,5年间葡萄酒酿酒师仅增加2名。

表1 2011年、2015年甘肃省内葡萄酒生产企业从业人员对比

人才流失严重和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是目前甘肃省葡萄酒人力资源面临的重要问题。人才流失严重主要在于地理环境受限、薪酬不合理和员工个人发展的需求。葡萄酒企业大多位于城郊外,员工的归属感不足,没有树立为企业长期服务的思想,造成人员流失;此外,企业招聘到专业技术人员后,人员未被合理利用,薪酬不合理也造成了部分人员的流失;销售人员在整个葡萄酒从业人员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但销售行业就业较灵活,当某一年份葡萄酒销售市场不景气时,就会造成销售人员队伍不稳定,给葡萄酒企业带来更加严重的人才危机。

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主要与省内葡萄酒专业人才培养规划滞后有关。目前,我国共有近20所院校开设葡萄酒相关专业,甘肃省内有3所高校开设葡萄酒专业。但是大部分的高校葡萄酒专业开设起步较晚,从省内有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三所高校来看,都是在2011年、2012年成立并开始招生,每年每个学校招生60人,招生和培养都很有限,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葡萄酒产业。企业内部来看,大部分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团队,有的成立了葡萄酒技术中心,但是核心技术人才偏少,葡萄酒酿造等技术主要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储备人才严重不足,人才备份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个别企业甚至没有自己的技术团队,只能花巨资临时聘用酿酒师一类的技术人员。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员工专业技术培训也面临很大的困难。

2 公共财政对葡萄酒行业的支持

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控经济和监督管理等职能。我国公共财政职能的实现要把保证公共支出需要作为财政的首要任务,加大对科技、教育等公共需要的保障力度[3]。葡萄酒行业的大力蓬勃发展,尤其是葡萄酒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支持与保障。

在2011年之前甘肃省财政对葡萄酒产业并无专项基金投入,自2011年起,甘肃省每年均有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葡萄酒产业发展(图2)。由图2看出,每年的投入资金都较大,且逐步在增长。2011年投入1000万元;2012-2014年每年均投入1500万元;2015年达到2000万元。从专项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渠道来看(图3),有38%用于各科研院校申报项目资金,25%用于葡萄酒节办会资金,25%用于发改委项目专用,12%用于参展推荐会。

图2 甘肃省财政支持发展葡萄酒产业资金投入情况

图3 葡萄酒财政专项资金分配情况

自2011年举办“中国·河西走廊第一届有机葡萄美酒节”以来,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5届。本项活动不仅对本土葡萄酒起到了很好地宣传作用,还对葡萄酒人力资源的开发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节会的举办,大大促进了省内葡萄酒的知名度及销售量,企业获得了很好的收益,扩大了生产规模,吸引了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加入其中,从而进一步地促进了甘肃葡萄酒行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公共财政对宣传和提高省内葡萄酒知名度方面的持续投入,将有力地促进葡萄酒产业人力资源的开发。

甘肃省财政资金对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据了解,每年甘肃省酒局都会组织省内葡萄酒企业技术员工和各高校研究所科研专家团队赴国外培训,资金主要来源于外专局申请所得与企业内部补助,但是因为培训次数、人数有限,专业的、高质量的培训涉及到的人员范围还是相对较窄的,大部分的葡萄酒从业人员主要还是依靠于企业内部培训。

3 实现公共财政对葡萄酒人力资源开发保障作用的建议

公共财政对甘肃省葡萄酒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主要应该在对宣传、提高甘肃省内葡萄酒知名度和培养发展葡萄酒专业技术人员两个方面起到作用。

3.1 对宣传和提高省内葡萄酒知名度起到保障作用

葡萄酒知名度的提高与葡萄酒文化的普及化对葡萄酒人力资源的开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1.1 打造葡萄酒产区品牌

品牌是产品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公认的优良产区,才能孕育出让市场认可的优秀葡萄酒企业与产品品牌[4]。甘肃省河西地区气候干燥,温度冷凉,年活动积温2800~3000 ℃左右,年降水量110 mm。土质以沙质土为主。由于这类土质矿物质含量丰富、有利于浆果的着色和成熟,非常适宜酿酒葡萄的栽培和种植[5]。近年来,甘肃各葡萄酒产区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在市场导向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积极推动葡萄酒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武威、张掖、嘉峪关三大产业基地,培育了莫高、紫轩、威龙、祁连、国风、皇台、敦煌莫高窟、敦煌阳光等葡萄酒重点生产企业。但是除威龙和莫高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外,其它企业都是区域性品牌,在国内影响力很小,需要进一步地宣传,打造葡萄酒产区品牌,加强品牌推广力度。

3.1.2 发展葡萄酒旅游产业

葡萄酒旅游起源于法国,是指旅游者参观访问酿酒厂和产酒地区,以体验其独特的与品尝葡萄酒相关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景观及文化活动。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葡萄酒旅游在国内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6]。

甘肃有悠久丰厚的葡萄酒历史与文化,有优良的葡萄种植区和葡萄酒窖。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葡萄酒旅游产业,不仅可以提高葡萄酒业的经济效益,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对本地葡萄酒品牌起到良好的宣传效应,普及葡萄酒文化,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葡萄酒行业。

3.2 对培养和发展葡萄酒专业技术人员起到保障作用

公共财政对培养和发展葡萄酒专业技术人员的保障作用主要在专业种植人才培养、高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三个方面。

3.2.1 葡萄种植专业人才培养

“七分看原料,三分看工艺”,酿酒葡萄原料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葡萄酒成品的质量,发展葡萄酒行业,必须有稳定的葡萄种植基地和规模。但是企业自建葡萄基地建设成本高,目前甘肃省内葡萄酒企业只建设一些小面积的葡萄种植基地做示范,大面积的基地依靠农户种植。据中国·河西走廊第五届有机葡萄美酒节中报道数据统计,2014年甘肃省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已超过2万公顷,位居全国第三,挂果面积0.85万公顷。但是2014年省内企业自有基地种植面积仅有0.51万公顷,占到总种植面积的23.4%,挂果面积0.34万公顷,占总挂果面积的40%。缺乏葡萄种植专业技术的指导与保障是造成农户种植基地挂果率较企业自有基地挂果率低的原因之一。葡萄苗种的单选培养、品种优良特性选择、定植方式的优化探索、土肥水的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支撑、专项资金扶持和人力资源投入。

3.2.2 高校葡萄与葡萄酒专业人才培养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来源。但是,就目前省内开设的葡萄酒专业来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所脱节,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实践技能缺乏,葡萄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葡萄酒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投入一定的财力,引进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加强与国际交流,要在加强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向满足产业链“中后端”综合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转变。将人才培养定位在集中面向葡萄酒产业中后端,主要培养方向包括葡萄酒生产管理、文化传播、市场推广、企业宣传、品牌策划、品评、营销、酒庄运营、监管、侍酒服务、国际贸易、投资管理等[7]。

3.2.3 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从2015年甘肃省葡萄酒生产企业从业人员学历情况(图4)可以看出,甘肃省葡萄酒生产企业从业人员中研究生学历人员占3%,本科学历人员占48%,专业学历人员占49%,其中所学专业与现从事的葡萄酒行业是一致的人员占到44%。根据对甘肃省内各葡萄酒企业的调查(图5),45%的企业半年组织一次培训,33%的企业一年培训一次专业培训。大部分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重经营,轻培训,虽有员工培训与教育的制度与计划,但培训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执行力不足,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影响业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图4 2015年甘肃省葡萄酒生产企业从业人员学历情况表

图5 甘肃省葡萄酒企业人员培训频率情况

根据目前省内葡萄酒企业人力资源缺乏的情况,大量引进人才需要一定的时间,从企业内部挖掘人才,多渠道培养人才更为重要。在培养方法上,企业要定时组织高质量的内部培训,形成一个老中青结合的专业技术团队,在团队中以老带新,以新创新,老的退休,新的接班,形成传承,形成技术的延续;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专项交流报告;同时每年定点派出一定数量人员外出交流学习,鼓励自学等等。在资金方面,需要公共财政给予一定的扶持,企业内部设置专门的培训资金,重视员工专业技术的培训。

参考文献

[1] 张馨.公共财政论纲[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2] 匡萍博, 李强彬.论人力资源开发的公共政策意涵[J].理论月刊, 2006(11): 28-31.

[3] 高远坤.浅谈我国公共财政职能问题[J].现代商业, 2008(14): 149.

[4] 马福荣, 马丽娜.打造葡萄酒产区品牌,开展形象宣传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 2013(4): 90.

[5] 张海宏.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J].甘肃科技纵横, 2012, 41(3): 48-49.

[6] 许静娜, 沈世伟.国内葡萄酒旅游研究综述与展望[J].旅游研究, 2015(1):71-75.

[7] 苏东平.中国葡萄酒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5(1): 81-82.

项目支持:2015年省级财政支持省属普通高校重大项目专项“甘肃省葡萄酒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DOI:10.13414/j.cnki.zwpp.2016.04.016

收稿日期:2016-05-18

作者简介:李爱霞(1989-),女,甘肃武威人,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葡萄酒加工。E-mail: liaixiay@126.com

*通讯作者:李金秀(1963-),女,甘肃民勤人,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E-mail: lijx@gsau.edu.cn

猜你喜欢
公共财政开发葡萄酒
自制的葡萄酒为啥爱“上头”?
十款葡萄酒与十块石头
法国葡萄酒何以誉满天下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法律结构变迁与现代公共财政模式建构
供应蓝莓汁和葡萄酒
图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