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原平凤秧歌的艺术特色及其保护与传承

2016-08-12 02:24乔小云
关键词:艺术特色保护

乔小云

(太原师范学院 舞蹈系, 山西 晋中 030619)



【艺术学】

山西原平凤秧歌的艺术特色及其保护与传承

乔小云

(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山西晋中030619)

[摘要]原平凤秧歌是山西原平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因其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成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兴起与原平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淳朴的风土人情等因素息息相关。原平凤秧歌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表演形式、角色装扮以及动作特征三个方面。对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政府力量的扶持,也需要发挥课堂教学的提升作用,更离不开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

[关键词]原平凤秧歌;艺术特色;保护

“凤秧歌”又称“过街秧歌”,也叫做“份秧歌”,是山西省原平县一种节日性民间歌舞表演形式。它是由当地男丁为躲避兵役装疯卖傻“舞之蹈之”而来。舞蹈表演时,男角头戴甩圈草帽,帽子顶端缀有一个相当于乒乓球大小的红色绒球,很像凤凰头上的红冠,故而得名。伴随凤秧歌文化不断发展,经过提炼、整理和加工,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完善与美化后的“凤秧歌”。

一、原平凤秧歌的发展背景

众所周知,山西省内有着种类繁多的民间歌舞形式,而原平凤秧歌因其动作刚柔相济、扮相匠心独运、内容原汁原味等艺术风貌令人眼前一亮、过目不忘。那股浓烈的乡土气息夹杂着原平地区的历史文化韵味扑面而来,已然在当地受到热烈追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优秀的民间歌舞只有在原平的北贾村才有。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

原平地处山西省中部偏北地区,这里四季分明,春秋季昼夜温差大,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候并不稳定。原平还处于农、牧业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各种环境要素夹杂交错,使得当地的农业活动的时间缩短,每年大概从十月份开始便进入农闲时期,直至来年三月左右,这样就给老百姓提供了充足的业余活动时间,人们也趁机举办各种文娱活动来打发漫长而又寒冷的冬季。农闲时期又恰逢春节,传统佳节的气氛也为凤秧歌的表演增添了不少喜庆的风格和美好寓意。凤秧歌的表演内容、表现形式以及活动时间都与传统的农耕活动紧密相关。

(二)历史文化的渊源

根据民间传说和光绪年间史料记载的凤秧歌状况推测,凤秧歌可能产生于清初,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保存和完善了民间艺术。凤秧歌还引入了其他秧歌元素,据民间传说,当时因天灾人祸,人们从凤阳逃荒而来,也将“凤阳秧歌”引入此地,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经过融合,又吸取了当地民间“踩圈秧歌”丰富的小调形式,最终形成具有原平特色的“凤秧歌”。

凤秧歌就像是记录原平地区风土人情的“活化石”,它顺时顺势而生,对研究原平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三)风土人情的承载

凤秧歌的发展过程历经四百年的悠悠岁月,这些时光镌刻在它身上的是一段又一段记忆的影子,它浓缩的是这片土地孕育的淳朴的人情,它演绎的是这片土地悠久的文化。它的一起一跃、它的一推一攘都是真实生活的记录,是原平百姓发自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不论是古是今,原平凤秧歌所承载的都是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人们将这种期盼化为最直接的舞蹈肢体语言,从而借由这一艺术形式,我们可以窥探原平地区的风土人情。

二、原平凤秧歌的艺术特色

(一)表演形式

“传统的凤秧歌包括‘过街秧歌’、‘踩圈秧歌’、‘轱辘秧歌’这三种表演形式。”[1]

1.过街秧歌

“过街秧歌”也叫“踩街”,顾名思义,就是数十位男女演员依照队形,走街串巷进行表演。整个队伍由手持水镲的指挥带领,男演员手持花鼓,头甩特色帽圈,步调沉稳;女演员手击小锣,步调轻盈,载歌载舞。表演中男性的阳刚之气与女子的婉约之美完美结合,形成独具视听效果的艺术风格。“过街秧歌”表演本身其实在山西省内的很多地方都能见到,但凤秧歌的特别之处是男演员表演时头戴帽圈,并且还有独特的甩帽功夫,颇有一番趣味。

2.踩圈秧歌

“踩圈秧歌”与“过街秧歌”相比,表演的场所更加固定,其独特之处在于表演者以一对老夫妻为主,此外全是女性表演者。演出开始前是一段配合鼓点的舞蹈表演,随后男主角手持花扇登场,他的作用是将女演员一个接一个地引逗出来,全部演员都登台后,由男角领唱,女角合唱,最后结尾时以大合唱的形式进行表演。“踩圈秧歌”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原平的风土人情,演员们自编、自导、自演,即兴发挥,风格诙谐幽默,受到百姓的喜爱。

3.轱辘秧歌

“轱辘秧歌”也被称为“开轱辘”,它的表演更加注重“唱”的部分,是在以上两种秧歌演唱部分的基础上增添人物和故事情节,因此它的表演内容更加丰富,对人物的形象刻画也更为细致。

(二)角色装扮

凤秧歌中的角色分类与角色装扮比较细致,详见表1:

表1 凤秧歌的角色分类与角色装扮

表2 凤秧歌的动作特征

从表1中可以看出,男性角色在不同的秧歌类型中存在差别,而其他角色则没有区分。在“过街秧歌”中,男性角色需戴特制的帽子,可以说帽子这一道具和配饰是过街秧歌的表演重点与亮点,它兼具技巧性与观赏性。而在“踩圈秧歌”中,男性角色较少,其主要作用是串引全场,没有过多的动作技巧,因此装束上稍有区别。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角色、装扮并非一成不变,他们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在不影响凤秧歌表演的前提下,通过完善与修改,使各个角色的艺术形象愈加生动、丰满。

(三)凤秧歌的动作特征

男角和女角这两种角色的动作特征详见表2。

表2中罗列了凤秧歌男女角色的基本动作特征,在实际表演过程中是不会单独展现的,而是通过有机的配合与衔接,演员们按照固定的动作表演程序,协调全身共同完成。

三、原平凤秧歌的保护与传承

原平凤秧歌的保护与传承并非一帆风顺,北京舞蹈学院潘志涛教授认为,由于民间艺术一般采用“师傅传徒弟”临阵磨枪式的传艺方式,传授时间得不到保证,凤秧歌的延续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对于原平凤秧歌的保护与传承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首先,需要政府力量的扶持。一项民间艺术,单靠民间表演者个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借助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获得更多资源和更强的保护力量,是保护与传承的关键。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多举办一些关于凤秧歌的文化活动,通过官方媒体的宣传与普及,让更多人去认识、了解、学习原平凤秧歌;还可以在特殊节日场合,多提供一些表演机会,这样不仅可以广泛交流,而且可以促使凤秧歌“走出去”,积极参加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政府应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扶持凤秧歌的民间传授、课堂教学以及市场化表演,充分调动人们对原平凤秧歌的学习热情。政府力量的介入,一定会为凤秧歌的发展注入更强的动力。

其次,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对原平凤秧歌加以提升与发展。专业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原本口传身授的民间艺术更加系统化、条理化。这一工作的实施,有利于凤秧歌的再发展。凤秧歌走进课堂,一方面丰富了舞蹈院校的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和学习范围;另一方面,专业的课堂教学可以规范凤秧歌的舞蹈动作,提高凤秧歌的审美品位,将这种民间艺术以一种更为专业、规范、丰富的形式展现出来,使之更加具有舞蹈性、艺术性与观赏性,这是凤秧歌保护性发展的有效手段。

最后,需要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原平凤秧歌作为一项民间艺术,除了专业力量的指引之外,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朵艺术奇葩更加长久地绽放。

[参考文献]

[1]杨慧敏.原平凤秧歌初探[J].太原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责任编辑张琴】

[收稿日期]2016-04-06

[作者简介]乔小云(1972-),女,山西新绛人,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讲师,硕士。

[文章编号]1672-2035(2016)04-0098-03[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Yuanping Yangko in Shanxi Province and its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QIAO Xiao-yun

(DepartmentofDance,TaiyuanNormalUniversity,Jinzhong030619,China)

Abstract:Yuanping Yangko is a kind of folk dance in Yuanping of Shanxi Province. It is listed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ecause of its distinctive features. Its flouris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unique natural environment,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simple local customs. It features in performance form, role play and actions. In order to protect and inherit it, the government support, extensive participation of folk people and class teaching are all needed.

Key words:Yuanping Yangko; artistic features; protection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保护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