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杭洲,许小婷
(河南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孙玉信教授从肝论治胃痛经验
张杭洲,许小婷
(河南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孙玉信教授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张磊主任医师高徒,河南省名中医,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医20 a余来,主要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症,临床注重辨证论治,擅治肝胆脾胃病及内科疑难杂病。肝胃同属中焦,生理上联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响。孙教授认为:临床上因肝胃不和而致胃痛者,有肝胃虚寒、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肝胃阴虚和肝胃血瘀型,法当肝胃同调;病因病机不同,治疗当辨证论治。
胃痛/中医药疗法;从肝论治;孙玉信;教授;经验
孙玉信教授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张磊主任医师高徒,河南省名中医,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医20 a余来,主要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症,临床注重辨证论治,擅治肝胆脾胃病及内科疑难杂病。
张锡纯言:“盖肝之系下连气海,兼有相火寄生其中……为其寄生相火也,可借火生土,脾胃之饮食更赖之熟腐。”肝木少阳春生之气,具有生发温煦的作用,可鼓舞胃阳,有助于胃阳更好地发挥其温煦和推动作用。某些原因导致肝之相火不足,失于温煦,影响及胃,所谓“气不足便是寒”。肝寒犯胃,气机凝滞,不通则痛。
案1患者,女,66岁,2015年5月22日初诊。主诉:间断胃痛3 a。现症:胃中隐痛,怕凉,纳后加重,偶伴头痛头昏,稍反酸、烧心,嗳气,大便易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诊断:胃痛,辨证为肝胃虚寒。治宜暖肝温胃,散寒止痛。给予延年半夏汤加减,处方:吴茱萸6 g,干姜10 g,半夏10 g,党参10 g,槟榔10 g,前胡10 g,枳实10 g,桔梗10 g,鳖甲10 g,浙贝母10 g,煅乌贼骨30 g,陈皮10 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7剂,患者胃痛大减,仍有轻度胃脘部不适。守上方,继服10剂,胃痛愈。
按本例患者胃隐痛、怕凉、大便溏,乍看像脾胃虚寒之证,但偶伴有头痛头晕,说明是由胃阳不足、浊阴上逆所致头痛、头昏。根据患者胃隐痛、喜温、头痛头昏、舌淡、苔薄白、脉细等症状,孙教授认为:本案例实属肝寒犯胃证,病位在胃;病机为脾胃虚寒,肝寒犯胃,气机凝滞,不通则痛。延年半夏汤加减方中吴茱萸入肝经,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佐用干姜暖肝温胃,温中散寒;配伍半夏、桔梗、枳实、前胡等降气之品,着重恢复胃的通降功能,使寒得温、气得行,故有良好的止痛作用;肝胃相邻,运用鳖甲、槟榔疏肝助胃通降;加浙贝母、煅乌贼骨以制酸止痛;加陈皮以健脾理气。诸药合用,共奏暖肝温胃、散寒止痛之效。
朱丹溪言:“司疏泄者肝也。”又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强调肝气郁滞是百病之源。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导致胃气失和,胃气阻滞,不通则痛,即发为胃痛。
案2患者,女,46岁,2015年6月19日初诊。主诉:胃痛1 a。患者1 a前因生气出现胃痛。现症:胃痛,伴有腹胀,间断性右胁胀满,足大趾内侧及内踝处跳痛,纳差,舌淡红,苔白,脉弦细。西医诊断:①慢性胃炎;②胆囊炎。中医诊断:胃痛,辨证为肝胃气滞。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给予郁达汤方加减,处方:柴胡10 g,枳壳10 g,白芍20 g,苍术10 g,川芎10 g,栀子6 g,香附10 g, 神曲10 g,川厚朴10 g,陈皮15 g,焦山楂10 g,郁金10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7剂,患者胃痛减轻,仍有纳差,上腹部间断隐痛。上方继服10剂,巩固治疗。
按本例患者乃中年女性,情志不遂,足大趾内侧及内踝部位皆肝经所过,右胁胀满,可辨证为肝气郁滞。孙教授采用郁达汤加减治疗,方含四逆散和越鞠丸。四逆散以透邪解郁,疏肝理气为主;越鞠丸以行气解郁为主;加川厚朴下气除满,陈皮、焦山楂健脾消食,郁金活血化瘀止痛。全方以调畅肝胃气机为主。
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日久郁而化热,横逆犯胃,导致胃热气滞,不通而痛,出现肝胃郁热之胃痛。
案3患者,女,48岁,2015年8月10日初诊。主诉:间断胃痛2 a。患者平素情志不畅,饥饿时胃痛。现症:胃痛,烧心,嗳气,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心烦急躁易怒,舌质淡,苔薄黄,脉弦数。西医诊断:①反流性食管炎;②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诊断:胃痛,辨证为肝胃郁热。治宜疏肝泄热,活血止痛。给予大柴胡汤合金铃子散加减,处方:柴胡10 g,黄芩10 g,枳实10 g,厚朴10 g,大黄10 g(后下),白芍20 g,半夏10 g,延胡索10 g,川楝子6 g,甘草6 g,生姜 3片、大枣3枚为引。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7剂,患者上腹部疼痛及嗳气减轻,仍有烧心、反酸、口干、口苦,舌质淡,苔薄黄,脉弦数。在上方基础上加浙贝母10 g、煅乌贼骨30 g,继服7剂,胃痛愈。
按本例患者平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日久化火犯胃,则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肝胃郁热,逆而上冲,故反酸、烦躁易怒;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则胆火上乘,故口干口苦。孙教授辨其证为肝胃郁热,给予大柴胡汤合金铃子散加减。方中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金铃子散疏肝泄热,活血止痛。二方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清肝胃郁热之效。二诊时仍有烧心、反酸,故加用乌贝散,以加强制酸止痛之效。
多因情志失调,肝气郁结,郁而化热,或暴怒伤肝,日久化火,火热伤阴,累及胃腑,胃阴亏虚,胃失濡养,不荣则痛;或日久火内盛伤及胃阴,累及肝阴,使胃失阴液濡润,胃气壅滞,不通而痛。肝胃相互影响,皆可导致肝胃阴虚之胃痛。
案4患者,女,50岁,2015年9月16日初诊。主诉:胃隐痛2 a,加重3 d。患者平素性情急躁,3 d前生气后出现胃部隐痛加重。现症: 胃隐痛,胃胀,饥不欲食,口燥咽干,两肋隐痛,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花剥,脉细。西医诊断:糜烂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辨证为肝胃阴虚。治宜滋阴益胃,缓急止痛。给予一贯煎合益胃汤加减,处方:北沙参15 g,生地黄20 g,麦冬10 g,石斛10 g,当归15 g,枸杞子20 g,川楝子6 g,杏仁10 g,白芍20 g,鳖甲15 g,半夏10 g,佛手10 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7剂,病愈。
按本例患者以胃部隐痛、两肋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舌质红、苔花剥、脉细为辨证要点,属肝胃阴虚证。孙教授治以滋阴疏肝和胃为主,方用一贯煎合益胃汤加减。方中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内寓滋水涵木之意;当归、枸杞子养血滋阴柔肝;北沙参、麦冬滋养肺胃,养阴生津,意在佐金平木、扶土制木;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复其条达之性;白芍敛阴止痛;佛手行气止痛;鳖甲滋阴清热;半夏消痞散结。
多因情志伤肝,肝失疏泄,木郁土壅,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土壅木郁,导致中焦气机阻滞。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胃痛初起在气,病久由气及血,故出现肝胃血瘀之胃痛。
案5患者,女,34岁,2015年9月2日初诊。主诉:胃痛1 a余。现症:间断性胃胀痛,生气后明显,嗳气,烧心,大便干,心烦急躁,口酸,舌质瘀红,苔薄白,脉滞。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辨证为肝胃血瘀。治宜理气导滞,活血化瘀。给予血府逐瘀汤方加减,处方:当归15 g,生地黄20 g,赤芍30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6 g,柴胡5 g,枳壳5 g,桔梗5 g,怀牛膝15 g,杏仁15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7剂,病愈。
按本例患者以胃胀痛、嗳气、烧心、舌质瘀红、脉滞为辨证要点,可辨为肝胃血瘀证。孙教授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理气导滞,活血化瘀;加用杏仁以润肠通便。
孙教授认为:当今社会工作、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多导致情志失调,阻碍气机,或由气及血,或气郁化热,或火热伤阴,或肝胃虚寒,或肝胃瘀血,均可引发胃痛。孙教授临证从肝论治胃痛,多获良效。
(本文承蒙孙玉信教授指导,特此谢忱!)
(编辑颜冬)
2016-03-14;修回日期:2016-05-06
1001-6910(2016)07-0043-02
R256.33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6.07.21
·名师高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