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屹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各行业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对于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必须及时地调整自身的战略部署,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技能突出的技术型人才。而这些发展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双师型”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采取可靠的措施加快“双师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需要相关的管理部门付出更多的努力,增强相关措施的作用效果。
关键词:高等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0-0087-02
高等职业教育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为社会各行业输送大量专业型技术人才,加快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专业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效地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保证了学生实际的课堂学习效果。
一、“双师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
1.“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高职院校长期稳定地发展,依赖于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个人能力的高低,影响着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实际的培养效果。因此,只有充分地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才能为后期的研究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主要体现在:
(1)证书方面。某些学者认为这类教师能否获得执教资格关键在于他们是否拥有国家认可的“双证书”。这种证书主要指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以这些证书的获得情况来评判教师的综合能力,客观地反映了某种程度上某些学者对他们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
(2)结构方面。一些人从“双结构”方面评估“双师型”教师的综合能力,主要是从他们具体的工作岗位性质方面考虑。“双结构”是针对整个教师队伍,理论型与技能型共同组成了所谓的“双师型”教师群体。
(3)素质方面。为了更好地理解“双师型”教师的相关概念,部分学者认为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作为“双师型”的衡量标准,综合素质高才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价值。“双素质”主要是作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作为技师的专业素质。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双师型”相关的理论体系。
上述观点涉及了较多“双师型”探究领域,为相关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所谓的“双师型”,主要是指老师在工作的过程中不但要履行教师的职责,更要扮演好技师的角色。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应该全面地向学生阐述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增强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职业水平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
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基础
做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工作,需要对其涉及的理论基础有充分的了解。这些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教师专业化教学水平的理论、人性的假设理论、组织型学习理论。
(1)教师专业化教学水平理论。这种理论最初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提出的,主要强调的是教师在专业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及相关教学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社会学家加大了对教师专业化教学水平理论的重视,利用系统的方法阐述了专业化教学水平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某些研究资料显示,作为师资队伍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掌握更多有关职业技术的知识,为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
(2)人性的假设理论。这一理论对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它认为这类教师可以视为一种经济人: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补偿后,才能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人性假设理论也将“双师型”教师看做一种社会人:这些教师只有保持彼此间和谐稳定的关系,才能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3)组织型学习理论。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组织型学习理论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种理论认为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质量建设需要将他们视为一个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创造力的团体,这个团体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为高职院校长期稳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结合现阶段高职院校整体的发展现状,可以说对其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概况有了大致的了解。高职院校为了自身长远的发展,经常聘请一些本科或者专科学历的教师给学生上课,但是这些教师一般是兼职。在教师的学历结构组成中,研究生学历非常少,本科及专科学历的教师占据了很大比例。这种状况可以在短期内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高职院校要想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需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统一的发展目标,聘用更高学历的“双师型”教师。
一些高职院校的主要负责人逐渐意识到了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工作会议中,学院的领导们就如何建设好“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出具有一定战略意义的观点。某些高职院校鼓励老师积极地参加寒暑假的实践活动,增强自身的教学水平。
同时,规模较大的高职院校往往采用邀请著名骨干专家来学校传授实践经验及组织教师参加专业考试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这些方面的内容,客观地反映了高职院校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影响着这些院校更好的发展。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影响着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的增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随着国家加大了对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高职院校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双师型”教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根据国家对不同性质高职院校师生比例的要求,可知很多的院校存在着专业教师人数不足的状况。目前这些院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招聘兼职教师,从而保证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这样的举措也客观地造成了教学质量无法得到充分保证、教育资源浪费等现象的频繁出现,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
(2)“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所谓的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主要是指它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都符合国家相关条例的要求。而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关系着这些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影响着学校各项工作部署的落实。但是,目前很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结构合理性较差,主要体现在学历结构方面的比例不合理。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高职院校的教师学历至少应为本科,且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应该占到一定的比例。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一些专业的教师资源配置方面,学历的结构合理性差,影响了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而高职院校最大的特色是为了有效地增加学生的专业技能,促使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这就客观地要求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的选择过程中必须配置一定数量的高级职称、中级职称等教师。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除此之外,相关的调查报告说明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老师的年龄结构缺乏合理性,一些年轻的教师经验有限,实际的教学效果比较差。
(3)“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差。很多高职院校无法留住一些教学水平较高的“双师型”教师,导致自身教学质量不断地下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性无法得到保证,未来的教师队伍建设也缺乏必要的推动力,各项工作的开展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某些院校未来的发展。造成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经济待遇一般,社会的权益也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教学领域内难以形成一定的职业威望。当这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无法得到物质和生活保障时,只能选择离开职业学校;专业资格证书获取所需的时间较长,加大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师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必要的监督制度,教学实践能力的锻炼趋于形式化。
四、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步伐的主要措施
要想高职院校长期稳定地发展,需要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解决,加快这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有:
(1)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为了增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水平,国家的教育部门应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对于相关院校的教师任职资格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
(2)“双师型”师资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岗前培训,扩大继续教育的应用范围,为教师专业能力的增强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高职院校应该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在教师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过程中加强对他们基本素质的培养,促使这些教师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3)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作用效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培养带来了可靠的保障。因此,为了增强实际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对他们的职称资格评选提出更为科学的要求,强化他们的社会实践意识,促使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双师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需要采取可靠的技术手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这些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制订出可靠的措施消除相关问题带来的影响,这对于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高职师资队伍基本素质及专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吴 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扬州:扬州大学,2010.
李 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张文钦.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周鲁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