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婷婷
摘 要:审美教育是让学生用审美眼光看待风景并让学生具有美好心灵的教育。而当前我国的美育发展存在着种种问题,狭隘化的概念让美育成为单一的“艺术教育”,教育过程的形式化忽视了情感教学,教育主题单一化没有强调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学校美育需要关注到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改善学校的环境,学校的标语要具有鲜明的美的性质,学校的图书馆要得到充分的利用,让阅读好书成为净化心灵的良方,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美育素养,教师不仅要在语言方面具有艺术性,同时还要具有发掘所教课程美的能力。
关键词:美育;学校;教师;审美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0-0009-03
一、学校美育存在的问题
1.美育概念的狭隘化
纵观当今我国美育的发展,都是将“艺术教育”作为发展美育的主要方面,美育的涵义狭隘化,用具体的学科来体现美育。所谓“艺术教育”在学校里是指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开设,把“艺术教育”看做是审美教育,虽然抓住了美育的主要环节,但却是不全面的。开设了艺术课程学校的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具有了很高的艺术造诣且多才多艺,但并不见得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有所提高。达·芬奇曾警告:“如果所爱好的对象是卑鄙的,它的爱好者也就变成卑鄙的。”人的情感对于他的社会行为和态度有着重要影响,而让学生如何爱好正能量的事物将是学校美育实施的挑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现状,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在此项举措中也是将美育的内容具体到了课堂之中,用上课的形式来达到美育的效果。
2.教育过程的形式化
美的教育是注重感性形式的吸引力的。在美的内容方面来说美育追求情感上的感染力。美的感性形式体现在色彩、声音等方面。美育要在学生面前呈现出美好的事物,让学生慢慢地具有美好的感情和美好的心灵。
别林斯基说过:“只有当理智和感情完全融洽一致的时候,判断才可能正确。”这充分说明了在认识的过程中情感的重要作用。在美育的过程中,美的情感是出自对美好事物的愉悦和陶醉。
当学生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有了美的情感体验,并且在主观感受是美好的状态下,对于美会有更深的体验,从内而外是接受的,那么这种审美教育在精神上也是胜利的,对于事物的美感体验也将是有益的。情感的陶养一方面要防止卑鄙丑恶的东西腐蚀人的美好感情,另一方面要用美的事物对人们进行情感教育[1]。
3.教育主体单一化
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美的人,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贯穿美的概念,用自己的双手和精神力量去博得美的体验。而现在学校的审美教育窄化了美育途径,实则受教育者在自己的面前也同样是教育的主体,自我教育也在美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及:“自我教育是学生在认识周围世界——大自然、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在认识自己,用某种理想标准或尺度来比较和衡量自己的见解和品行,并集中精神力量强制自己以使自己变得更美好、更完善[2]。”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自己的内心倾向于朝着更美好、更完善的方向发展,而在学校教育就需要灵活地将美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在学生面前体现美,教会学生去追求美,在思想中用美的事物和行为来填补。
美育在我们心中是触及情感深处的教育,爱护花草树木、关注小动物成长这些具有爱心的美好品质会在学生身上潜移默化,所以说美育是自我教育发展最好的沃土[3]。
二、学校美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育目的的功利性
学校的美育发展步履维艰客观上是促进智育发展的一项举措。由于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很多家长最揪心的问题,因而他们希望孩子可以在智力发展上更胜一筹。这种倾向归于学校就是牺牲其他而专心致志地发展智力,全国各地类似于“衡水中学”的高分制造厂遍地开花。
就业率被划入到高校的评价体系之中,高校顶着巨大的压力将教育朝向功利化的方向发展,他们不再顾及相关国家教育条例的要求,只为就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甚至有些文史类、社科专业成为冷门。这样的就业压力开始逐步地下移到中学,甚至是小学。部分教育机构发展目的走向功利,家长和学校则把“智育”发展作为根本目的,纵使有家长让孩子发展特长,也是为了将其作为孩子未来竞争的筹码,甚者很多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直接冠以“副课”的称呼。
2.评价体系的单一性
随着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苛刻,“智力”再一次成为标榜人才的标志。每一次升学考试都以成绩作为最终划分的依据,分数对于学生、家长和学校都是唯一的追求。而“人才”的含义并非是简单的分数,我们需要培养有道德、有素质的新一代接班人,分数指挥棒却仅仅肯定了分数。
我们需要全方面、合理的评价体系,我们不需要工厂打造相同“螺丝钉”的人才。有特长、有才能、有德行的学生都应该成为人才的后备军。一刀切的评价方式不应该存在于这个需要具备各种素质人才的社会。
虽然我国对于学生的评价研究在目前为止是很丰富的,但是都免不了一张试卷定终身的传统,因此改变单一评价体系的局面仍然需要研究领域的坚持研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提出很好的解决方案。
3.社会意识的滞后性
我国传统意识中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在父母眼中只有工资够高、职位够好的孩子才是成功的。学生的负面情绪很多都来自社会,社会的情绪让家长对教育错误定位,转而让学校按照家长和社会的意识开展教学活动。那么社会意识的滞后性也是影响学校美育开展的问题之一。
首先父母衡量孩子成功的定位就具有滞后性,虽然社会在发展,但是接受现代教育的孩子仍然被老旧的体系评价衡量,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依旧是将家长的夙愿从高校下移到中小学,家长对于智力发展过分追求,促成“五育”发展严重不均衡的局面。家长只认可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却忽视了孩子心中善恶美丑不分,“助涨”许多恶性事件的发生。至此都将矛头指向了学校,却很少有人从自身的教育方式以及社会意识出发去考虑这些问题。
家长是社会教育意识的助推力,庞大群体意识的滞后,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动向与教育发展质量。
三、学校美育实施的新思路分析
美育对于塑造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是美育发挥作用最明显的场合。美育将如何实施主要涉及学校环境与教师应具有的美育素质两方面。
(一) 学校环境方面
学校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美好的自然环境提供给学生以舒适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学校本身应当是一个快意的场所,校内外看上去都应当富有吸引力[4]。
1.学校标语
学校标语是一种学校文化的象征、学校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一般的标语是用易懂的文字灌输来约束学生行为。例如“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一类标语具有强制性的意味,言简意赅却毫无美感可言,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逆反心理,如此不能让学生很好地从情感上来接受,也无法触及其内心深处,更谈不上潜移默化到他们的行为。
如果将这些标语中融入产生美的因素,告诉学生怎么做是美的,告诉他们你也是产生美的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于学生来说更易接受,也更具有主动性。例如,将草场边的标语换成“因为你的爱护,我长得更高了”,让学生产生怜爱之心。美的行为是美的心灵的第一步,美的心灵是美育的重要任务。
校园里充满名言警句,让每一寸土地都传情,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5],把“五讲四美”巧妙地融合到标语中,避免枯燥、生硬死板的强行遵守。让学校处处都是美的点滴,让学生得到文化的熏陶与道德的内化,让校园成为美育的隐性课堂。
2.图书馆的有效利用
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让世间的真善美、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自然科学的神奇占据学生的美好的心灵,最快捷的做法就是让书本充满孩子的心灵。书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需要青少年们在书本中翱翔探索。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不再仅限于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更多的是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如何让学生在充满图书的世界生活,是现今教育界所面临的大问题。越来越多知识获得的渠道,越来越多分散注意力的事物,让孩子们无所适从,因而能让孩子们安心读书的图书馆需要发挥巨大的作用。
增加图书馆的藏书量,延长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开展各类关于图书阅读的活动,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去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以读书作为乐趣,在读书的过程中体味美好。
3.丰富课程生活
这里提及的课程生活并非课外或课余生活,是要将所有的课程放在同等的地位,来论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部门年年都把“减负”口号喊得大声响亮,一年又一年的“减负”尝试,逐渐地变成了一般家庭生活的负担,扰乱了一般家庭的正常生活秩序。在北京市的“减负”更是让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下午三点放学,上班族是没有时间按时接送孩子的,不仅增加了学生往返学校的危险,还增加了父母的各种负担。“减负”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减少写作业、待在学校的时间,也不意味着把学生赶到辅导机构就达到了目的。“减负”是因为各种现实压力的增加而导致学生智力“被增长”而需要得到控制的一种状态,那么对于学生不情愿接受的教育来说,再怎么减也无济于事。因此可以尝试在挤压出来的时间里用美育来填补。美育是学生愿意主动接受的教育方式,怎么样将其他的教育与美育相结合,促成更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研究的。
丰富学校的课程生活要充分地开展各种兴趣班特色班,不管是音乐、美术还是科学等,都可以让学生在自己愿意接受的状态下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较之于德育与智育,美育的优势在于接受它是主动和易潜移默化的。
(二) 教师应具有的美育素质
教师的权利就在于为幼小的儿童打开通往美的世界的大门。 现在学校的美育教学的现状是各科目的教师不认为自己也可以是美育的传授者,在其思维定势中,只有艺术教育或者是文科科目中才会涉及美育教学的成分,而理科教师不知道怎样在科目中体现美,也不知怎样开展有情感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具有的美育素质是我们主要探讨的问题。
1.教师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传递信息最快、最准确的方式。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知识时所使用的语言,教师一方面要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克服教师的“忌语”,使自身的言谈举止符合“美”的定义。另一方面,教师在给学生传递大量有效信息时,需要讲究语言的艺术,而语言的艺术性就是教学艺术贴切的体现。在教师发展自身的艺术细胞时,美育将会渐渐地渗透到自己的行为之中。
有学生扰乱上课纪律时,如果教师是大声地呵斥学生,可能会让学生听话,但也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这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但是如果换一种方式跟学生说话可能情况就会好很多。在大家吵闹的时候告诉学生,如果你在适当的情况下保持安静,可能老师会更喜欢你。把斥责变为对学生的希冀,换一种角度跟学生进行沟通,这就是语言带给教学的魅力。教师在无时无刻地提醒着学生什么样的行为是美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丑的,再加之教师自身恪守规则,其行为也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范式。
2.各科教师要具有发掘美育的能力
美育是美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因而在每一科目中结合美育元素是对教师的又一新要求。如语文课上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济公”的形象,虽然衣衫不整,但是他却是善的代表,学生看到他心灵美的时候告知学生要内外兼修,因为在现代社会中着装整洁、得体也是对他人的基本尊重。
科学美的出现为学科教学尤其是数理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天地。数学中公式的对称美、勾股定理的神奇以及黄金分割点的比例美;在化学实验中,各种结晶的纯洁美,各种色彩反应留下类似于艺术画作的色彩美;生物课程中,蝴蝶破蛹而出的震撼美……无论什么样的课程都处处充满着美的影子,而教师就需要具有发掘美的能力。
教师要开发在自己所教授的科目中充分发掘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过程中树立道德、艺术、自然美,在数理化的教学中展示科学美,在艺术课程中展示艺术美等,所有的科目中都充满了各种美的表现,需要教师做的便是发掘出它们并且将其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欣赏与理解美,久而久之能体现美与创造美。
参考文献:
赵博鑫.正确认识和实施学校美育.职业技术,2011,(6):115.
(苏)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赵 玮,王义高,蔡兴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4—16.
杨广让.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概述.教育理论与实践,1986,(1):22—25.
杜 卫.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浙江社会科学,2004,(2):221—224.
张东海,汪 平,张 斌,等.论学校美育多元化.中国教育学刊,2003,(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