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女,教育管理本科毕业,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番禺区首届名教师培养对象,曾多次获得“广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番禺区优秀教师”“番禺区教学新秀”等光荣称号。座右铭为:做个用心的教育人。
【摘 要】探究学生“学业不良”的形成动因对教育教学的研究意义重大。“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感情绪、个性品质等非认知因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共同造就了学生“学业不良”的内在心理系统,而“家庭、学校、社会”则是影响学生“学业不良”的外在系统因素。
【关键词】“学业不良”;动因
一、学生“学业不良”的界定
“学业不良”是当前中小学教育中比较普遍的问题。那么,何谓“学业不良”?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把未达到基本的教育标准称作“学业不良”;二是把低学力,即学生实际学力测查结果低于根据智力测查结果所推定的学力测查的得分,这种情况称之为“学业不良”;三是把未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潜能,即把因身心障碍而导致的学业迟滞称为“学业不良”。显然,要对“学业不良”作出一个比较精确的定义十分不易,我们在吸收上述不同观点和参照国内外主要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学生“学业不良”主要是指学生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他们需要比其他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掌握知识和技能。这些学生通常表现为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动机不足,常常有厌学、怕学等不良情绪,在学习过程中思考不积极,不肯或不善于动脑筋。
二、学生“学业不良”的形成动因
学生“学业不良”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迄今为止,大多数的研究者都认为造成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主要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这三方面。但笔者认为,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三方面因素在学生“学业不良”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是同一层面的,而是分为两个层面来作用的(如下图所示)。第一层次是直接导致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即学生内在的两种心理系统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一种系统是心理动力系统,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绪情感、性格特征等非认知因素;第二种系统是认识系统,它包括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与策略等方面。第二层次是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它们通过影响学生的认识因素与非认知因素,间接地影响学生学业。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感情绪、个性品质等非认知因素
非认知心理因素是学生“学业不良”形成的重要原因。根据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对上海中小学校学生“学业不良”形成原因的调查分析,发现80%以上“学业不良”学生的形成都与其非认知心理品质有关。下面笔者具体分析一下这些因素对学生学业的影响。
1.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高尔基曾说过,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行为动机更重要,更珍奇了。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方向和过程,也影响学习效果。例如,动机水平高的学生能专心致志、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动机水平低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十分脆弱,学习效果差。因此,我们常常发现“学业不良”学生经常因为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语言等智能水平上都会略低于同班学生,学习上常处于落后地位,虽曾努力,但却无法赶上其他同学,从而产生一系列厌学、惧学的病态心理,奋发向上的动力渐失,有的甚至完全丧失了学习的动机。产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态度、教学要求与方法等因素。
2. 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它是学生对于学习客观事物所持有的特殊态度和认识倾向,它是学习者力求认识某个客观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一种具有感情色彩的心理状态。学习兴趣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与对学习对象的热爱分不开,它能激发学生动态,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它有发动和强化学习内在动力的作用,易引出学生愉快的情绪,作出意志努力,“乐而不疲”地达到学习目标;并且还能对外来的干扰和来自本身的障碍作自动的排除,集中注意力于学习对象上,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提出好学、乐学的思想。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因此,在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身上,你会看到他学习时情绪高涨、精神振奋、思维敏锐、言语铿锵有力、有问有答、有争论、有笑声……而同时,在“学业不良”的学生身上,我们则常看到,他们学习时毫无生气、呆滞萎靡、无精打采,对学习兴趣索然。实际上,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就会成为他们的负担,他们可能对学习产生抵触或对抗情绪,从而引起学业成绩下降,造成更深度的“学业不良”。
3. 学习情绪与性格
学习情绪,是指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与个体的学习过程密切相联。正如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总会出现种种不同的情绪,如:高兴、满意、愉快、惊讶、迷惑、焦虑、厌恶、沮丧等。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结合自己的学习需要也会产生相应的内心体验和外部表现,不同层次的肯定或否定态度就产生不同的情绪。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情感在人对真理追求中的作用。学生一旦有了对学习热烈的情感,就能够主动探索新知和主动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学业不良”学生往往缺乏这些积极的情感,甚至会产生逃避学习的心理、过度焦虑。而这些情绪、情感问题一旦产生,一方面会直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同时还会对性格的形成产生影响,而性格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待学习的态度方面,有的学生在学习中能积极向上,刻苦奋进,能正确而客观地评价自己,既能看到成绩,又能发现不足,同时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式;而“学业不良”学生经常是消极的,经常是悲观地看待自己的学习,或思想懒惰,不思进取。
(二)学生的学习因素
1.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习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基本技能是否熟练,将直接影响到以后知识的接受。知识“欠帐”不能及时弥补,容易造成前后知识间的断层,往往是“学业不良”形成的起点。确实,在“学业不良”的学生中,有一些学生虽很努力地去学习、去拼搏,但由于之前的基础太过薄弱,最终还是成了“学业不良”学生中的一份子。基础不好导致学业成绩不佳,学业成绩不佳导致学习动机减退,动机缺乏又导致“学业不良”,形成恶性循环。
2.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学习经验与技巧的总和。在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虽然学习方法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否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产生事倍功半或事半功倍的影响。经过有关调查发现,通常学业良好的学生都会有一套适合自己的特殊的学习方法,而“学业不良”的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当中常常出现学习无计划,不能抓住学习重点,学习效率低下等特征。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习惯对学业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既可以帮助学生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又可以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差错,有利于养成勤于思考、敢于攻克难关的习惯。而不良的学习习惯则容易使学生学习的效率降低。“学业不良”学生常常伴有上课随便说话、搞小动作,写作业边写边玩等不良的学习习惯。
(三)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通过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特征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业。而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家长因素和教师因素对学生的学业影响更为突出,下面笔者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谈谈环境因素在学生“学业不良”过程中的影响。
1. 家庭期望、父母德育方式
家长对子女期望不恰当会造成子女的学习问题。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子女几经努力仍未达到,会造成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主要体现在容易使子女产生不良情绪及形成不良性格特征上,紧张焦虑、自卑、自我效能感低;父母对子女期望过低则会挫伤子女学习的上进心。只有当期望目标使子女感到通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时,才会有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有些家长对子女的管教简单、粗暴,缺乏耐心,或对子女一味满足,无原则迁就或对子女教育缺乏责任感,很少关心子女学习或很少与子女在一起,难以直接教育关心他们,这些都是不良的教养方式。这些不良教养方式一旦在家庭中出现,不仅不能使学生的“学业不良”状况得到改善,反而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怕学的不良情绪,进而丧失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2. 教师的因素
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优秀的教师可以把学生自身和外在的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而教学不得法、教学方法运用不当的教师只能成为促使学生“学业不良”状况进一步恶化的消极因素。从教学方法看,教师急于提高分数,往往只看到“学业不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不自觉,很少去分析、思考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是简单地采取加班加点教学、“管头管脚教育”等诸如此类的做法,在教学中强制执行统一的但对“学业不良”学生来说往往是过高的要求,这样更易使“学业不良”学生成绩不断下落,这时教师往往容易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情感,并且把责任归于学生学习不积极等因素。而正是这些不当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当然,学生“学业不良”的形成除了家庭和学校环境两方面的原因以外,社会环境也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不正的社会风气常常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结语
“学业不良”学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当然,学生“学业不良”的转化工作是艰巨的,以上分析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不懈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