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经管学院 李竹梅 和红伟
基于建构主义的《国际结算》教学改革与实践
太原理工大学经管学院 李竹梅 和红伟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意义的构建,完成自主学习。《国际结算》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都很强的课程。本文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在会计专业学生中进行《国际结算》教学改革,重点从创设课题情境、重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重视思维和理解能力的发展出发,取得良好效果。
构建主义 《国际结算》 教学改革
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拥有者将知识传递给知识渴求者的过程,是传递者与接受者之间反思、持续的互动过程,是启迪接受者自由天性的过程。《国际结算》作为一门研究国际债权债务清偿或资金转移行为的课程,是高等院校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使学生一方面掌握国际结算的基本原理和具体业务流程,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掌握国际结算中大量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使学生具备今后独立从事国际贸易票据结算业务以及银行中介国际业务的能力,具有较强实务性、操作性,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本校《国际结算》课程主要在会计学和国际贸易两个专业开设,由于会计学专业就业的广泛性以及操作的技术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学生的兴趣而达不到预期效果。此外,现代大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功利性,如会计专业学生大多数认为会计是主要课程,90%的精力放在会计核算上,10%的精力放在应付其他课程考试上,不明白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导致学生学了课程不会应用,变成企业眼中的“书呆子”。基于此,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会计学专业学习《国际结算》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构建”。个体思维的发展过程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和社会经验,使思维不断协调、建构的过程,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以及其他人的影响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该过程中,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主体、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传授者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其相互关系见下图。
建构主义理论意义构建过程图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总结为:创设课题情境,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识。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内容,侧重来自现实世界的知识。学习者要想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应是自己主动发现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创建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真实世界情境,这种情境应具有多种视角的特征,使学习者在相关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引导者,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意识。
充分重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传统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灌输的容器,认为教师的教学只是把知识原封不动地灌入学生大脑中,实践证明这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个体知识的获得是个体新旧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学是把学生已有经验作为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鼓励学习者之间的互动,由教师适当指导,完成学生意义的构建。
重视思维和理解能力的发展。建构主义强调个体活动是人心理与意识发展的重要基础,意义的建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锻炼过程。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创新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但由于学习惰性,某些学习者不愿意与他人深度交流,不愿意积极思考问题,创新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在学习评价设计中应把学习者的创新能力纳入学习效果评价。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性,而国际结算课程又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笔者在此理论指导下积极在会计学专业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
1.实践任务前,教师引入任务和界定主题,以实务中存在的案例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潜在的问题或陷阱,目的是使学习者假设自己是案例中的主角,参与活动,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联想执行任务过程中需要的词汇、短语及复杂的社会关系。
例如,“国际结算中票据”一章,笔者首先给出有关票据的使用和流通案例,在案例中设计一些问题,票据结算的结果是不能付款或票据权利丧失,这个结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急于找到问题根源。信用证的结算是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学生从企业或银行的角度经历信用证结算过程涉及的当事人以及在结算过程中本利益主体利益的维护和风险防范,这些知识都以实际案例的形式出现,案例结果通常以问题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挖掘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创设情境问题时,学生进入下一个任务阶段。
2.任务环阶段。教师讲授与案例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讲授过程中一步步启发学生,自发总结理论知识在实践应用过程的规范性和程序性。例如,“汇票的票据行为”,笔者先讲如何完成票据行为,紧接着就会产生票据关系人以及票据关系人的权责,其实权责是在相关关系人的交流中体现出来的,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其中一个关系人(最好由不同的同学担任不同的关系人角色),为维护自身利益应该做哪些工作,不应该做哪些工作。这一逻辑体系可以使学生顺理成章地接受相关知识。在信用证结算程序讲授中,笔者仍然会把结算程序和当事人的权责结合起来,结算方式可以让学生进行充角色(企业和银行)互换,而这两个角色也是会计专业学生将来主要的就业方向。学生在角色互换过程中可以培养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沉着应对技能。学生经过自我意识的构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笔者给出提示或直接给出答案。
3.任务后,学生通过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在于巩固前两个阶段所学的东西,帮助扩大学生兴趣范围。在上一阶段的启发与协作学习下,系统总结学生的知识收获,然后回到提议阶段的问题上来,学生总结在结算实务中如何顺利、快捷、安全地完成结算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进行“零存整取”式学习。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只停留在看课件、看视频等表面阶段,“只看不记录、只记录不思考”,学习效果欠佳。 “零存整取”式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动笔、勤动脑、引发思考,进行知识创新。
首先,学生上课积极性有所提高。课程开始的最初几周,学生潜意识不重视会计专业课,采取的是应付态度,上课要么不拿教材,要么拿教材看的却是其他教材。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改革,上课学生主动往教室前排坐,对教学内容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解决不了或理解不了的内容会主动找教师探讨,把国际结算的内容主动延伸到国内相关结算。
其次,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以前学习国际结算课程时,学生认为结算中涉及的国际部分太遥远、太高、太大。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发现国际结算与国内结算有相似性,不是遥不可及,难点在于专业英语的实运用。笔者在课程讲授中有意识地多次重复国际结算中常用的专业术语和习惯表达,学生遇到外文文件时能找到关键信息点,克服语言障碍,主动应用到国内结算。
例如,保理业务的开展,学生会从解决应收账款坏账和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的角度思考国内开展保理业务的可行性以及存在的困难,有意识地提高相关知识积累。
最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经过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教学改革,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准确无误地完成各种结算方式的操作,语言关也基本克服,有意识地思考国内结算引入国际结算先进的科学方式以及融资方式,基本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杨维东,赵 娟.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以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堂教学为例[J].外语教学,2011
[2]李桂贞.基于建构主义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
[3王学惠,张丽琼.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国际结算》教学改革初探[J].高教论坛,2008
[4]曹冬艳.《国际结算》教学改革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4
(本文系太原理工大学教学改革课题“基于建构主义的多位互动《国际结算》教学改革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竹梅(1972—),女,山西代县人,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面:国际结算教学与科研
ISSN2095-6711/Z01-2016-07-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