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分层教学,合作学习

2016-08-11 09:15杨善珍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6年25期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

杨善珍

摘 要:提高学生课堂有效参与度是新课改“以人为本”理念的最基本体现,提高学生课堂有效参与是对学习主体的最大尊重。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面对具有不同特点的全体学生?又怎样使他们有效参与课堂,从而获得全面发展?本文从“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有效参与”“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有效参与”等方面,阐述了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参与的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参与

提高学生课堂有效参与是新课改“以人为本”理念的最基本的体现,是对学习主体的最大尊重。只有提高学生参与度才能真正赋予课堂以生命,让课堂45分钟有限的教学时间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成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本文就如何提高科学课堂中学生的有效参与谈一些自己的体会与想法。

一、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度

学生的参与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要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关键是授课之始要开启学生的心智。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积极的思维常常取决于问题的刺激程度,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线索,激发学习兴趣,制造认知冲突,提高参与热情,促进学生自主而有意义的学习。

1.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现象引人注目,可以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教师在进行科学概念或规律教学时,常常利用演示实验来揭示科学现象中的矛盾,把学生引进变化纷繁的科学世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时获得大量的感性信息,同时也会经过思考提出一系列问题,从而带着问题去积极探索,接受新的知识。

[案例]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课题:“物体浮沉条件”。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

[小组讨论,疑惑]教师此时乘势导入《物体浮沉条件》新课题。

提出问题: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有什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

[演示实验]在盛有一定浓度盐水的烧杯中,放进一个木块,木块便浮于水面;放进一块石子,石子便沉入水里。放进一个鸡蛋,鸡蛋则悬浮在盐水中。再将此蛋放进清水里,则蛋下沉;放进浓度更大的盐水里,则见蛋浮在水面上。

这些奇怪的现象,吸引了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他们心里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同一种液体里放进不同的物体,木块会漂浮,石子会下沉,而鸡蛋却会悬浮?为什么同一个物体放进不同的液体里,浮沉的情况也会不一样的呢?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新课。正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中提高了探究能力,从而使科学的实验教学得到了升华。

科学课程的开发和许多演示实验设置都是创设实验情境要素,科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科学实验活动,都能形成良好的实验情境气氛,营造科学思维和科学创新的良好氛围。

2.创设操作情境,确保参与广度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

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摩擦力》一课有关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教师给出实验材料和思考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认真阅读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后,学生完全有能力设计出一个实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做启发和点拨。在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地操作、记录和分析。在这个实验中,各小组通过分析自己的数据都得出了结论。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参与,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自己的思维更加严谨,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以及学习科学的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有效参与深度

学生的参与光有广度是不够的,必须要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有价值的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没有问题就没有科学,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奥秘的钥匙。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案例]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课题:“试举生活中增大与减小摩擦的实例。”

[放映]各种各样的自行车照片。

[问题]探讨一下自行车有哪些地方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地方?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1)脚蹬、把套、车轮外胎、刹车皮等采用表面压制花纹的办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增大有益摩擦。(2)刹车时通过握紧刹车把手,增大刹车皮与车轮钢圈之间的正压力,增大摩擦。(3)螺丝旋紧,亦可增大压力,增大摩擦。(4)需要转动的地方,在轴与轴套之间装上滚珠轴承,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减小有害摩擦。(5)在轴承和机件连接的地方加润滑油,并使机件的接触面尽可能光滑,减小摩擦,延长机件使用寿命。

这是有关“试举生活中增大与减小摩擦的实例”教学情境设置的一个片断,教师采用生动有趣的课件和精心选择的照片,创设了问题情境,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趣。学生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探究、讨论、合作,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二、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度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主动参与和互助互动的机会,也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实践证明,开展合作学习,能提高课堂学生的有效参与度。笔者曾经通过“在讨论中合作,在分工中合作,在实验中合作”的教学实践,做过一些尝试。

1.在讨论中合作,让学生有展示才能的空间

笔者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探究》实验教学时,出示一个两灯泡串联的电路,当开关闭合时,发现两灯均不亮,安培表示数为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判断出电路为断路,那么故障在哪儿?怎样排除故障呢?笔者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析和处理信息。经过讨论,小组提出了不同的假设,请同学演示解决问题的实验。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在分析灯泡不亮的原因时,学生们不再局限于用常规的方法,他们不仅提出用电源直接来检测灯的好坏,甚至提出用电流表、电压表等好几种方法来检测。笔者对学生的每一种假设都给予鼓励,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信心。这样一节课下来,让学生有的放矢,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不断完善,使整堂课处于热烈的讨论之中。

学生只有参与讨论,参与探究,才会有自己的见解。在一题多解的问题中利用此方法能让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只有学生的思考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展开讨论,才有可能收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而且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采用由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来解决周围生活中的事例,使课堂知识在生活中得以应用,同时又体现了集体的力量。如果单由教师来讲,未必能想出这么多的例子。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分工中合作,让学生都享有主动参与的权利

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每名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尽管他们在智力、知识、能力水平上存在着差异,但是大家毕竟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集体,因此,每一位同学都应该享有主动参与活动的权利。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解决好小组成员的分工问题,如:小组长、发言人、记录员、监督员等。使学生带着职责去参与小组学习,在完成个人任务的同时实现小组目标的达成。

在小组学习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总是处于“垄断”地位。这些人往往是班干部,是优秀学生。而在具体、细化的分工面前,全组成员则要轮流担任不同的职责,这无疑满足了弱势群体的活动要求,无疑为他们充分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例如,七年级(11)班有这样一位女生,性格很内向,上课从来不主动发言。在《动物的生命周期》一节课中,笔者提出:“你学了这节内容后,对生命意义有何感想?”在小组讨论活动中,她有幸成为一个组的发言人。当轮到他们小组向大家作汇报时,大多同学表现出懒懒的样子,对她的不信任也明显地写在了本组其他成员的脸上,可恰恰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她的声音虽然不大,却十分坚定,她用十分流利而简洁的语言作了一次漂亮的汇报。大家起初是惊讶,继而赞叹。我们在小组活动中决不能丢弃那些自认为“智力、知识、能力”有偏差的同学,我们要充分信任他们,赋予他们一份责任,使其全身心地参与小组活动。相信长此以往,他们一定会非常自豪地说:“小组活动也有我一份!”

3.在实验中合作,让学生享有互助互动的机会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材中经常会碰到一些操作性强、需要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的实验活动内容。在实验的过程中,既要实验操作,又要观察现象,还要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自然而然地学生就要寻求合作伙伴,还要进行明确的分工,责任到人。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各小组成员就得分工具体,责任到人:装水、加热、测量温度、观察现象、记录、交流发言等要明确。这样不仅能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感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又能很好地感悟到集体协作的力量,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在科学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既可使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也可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能产生1+1>2的效果。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支持交流,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引导学生虚心倾听同伴的发言;当个别学生胆小或自卑,羞于启齿时,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当个别学生过分好胜,以至于还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就抢先发表意见时,教师则要教育他们学会考虑和尊重他人,并且只有自己做好准备,才能有高质量的发言。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达到提高学生有效参与度的目的。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参与度是对学习主体的最大尊重,只有提高学生参与度才能真正赋予课堂以生命。只要坚持“创设教学情境,实行分层施教,开展合作学习”的做法,一定能全面提高学生有效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

2.邵陈标.新课程背景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单位:浙江省龙泉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
自拍微视频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不微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