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贤凡
[摘 要] 本文立足于陶行知《创造的教育》理论,发挥陶行知理论中“师徒”授艺的教学方法作用。将“师徒”授艺方式应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中。文章通过对“师徒”授艺方式的发掘,总结了“师徒”授艺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小学生内在品质的形成,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师徒”授艺方式可以促进小学生尊师重道品质的形成;第二、“师徒”授艺方式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责任感;第三、“师徒”授艺可以提高小学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字] 《创造的教育》 发挥 师徒授艺 体育教学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都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在他的文章《创造的教育》一文中,他倡导的“师徒”授艺的教学方法,对现在体育教学有着非常大的教学启示。
所谓“师徒”授艺方式属于陶行知先生的行动教育理论。他在文中举例道:传统的教育是一个教室容纳四五十人,试问教师的力量有多大,能够完全去推动全级学生?所以就发生了教育方法上的错误。现在的办法是教师教大徒弟,大徒弟再去教小徒弟,先生在上了几堂课以后,鉴别了几个较有天才、聪明的大徒弟。以后教师就专门去教大徒弟,所以他的精神容易去推动他们,学问也容易灌输到他们头脑中去。大徒弟再把所得到的,分别的去教那些小徒弟。学生们很活动的去找寻知识,解释困难,贡献他求得的知识,先生不过站在旁边的地位略加指点而已。陶行知称“师徒”授艺的方式即行动的教育。他说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
师徒相称一般是武术教学中特有的称呼方式。经过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师徒”授艺方式不仅在武术课中发挥着积极的正能量,平日的体育课中也可以发挥多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显性的、直接的,即提升教学效果;二是隐性的、间接的,即促进小学生优秀内在品质的形成。
一、利用“师徒”授艺,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傅是古代武艺传授的第一责任人。一项武艺的学习,如果没有师傅的教授、讲解、纠错、解惑,徒弟很难掌握该项动作技术。虽然在很多古代书籍或者故事中有偷学成材这一说法,但是经考证,真正完全靠自己偷学成材的人少之又少,就算可以掌握也要耗时耗力。如果可以得到师傅的传授就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现代体育教学中,一个班级50人左右,老师就算再尽心尽力,也很难“顾全大局”。为了使每位学生都尽可能多的接受老师的指导,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师傅”的人数。授给班级的体育骨干一个受人尊敬的名字“小师傅”,再给他们指定几个小徒弟,进行分散化教学。通过“小师傅”的积极教授和指导,不仅可以最快化的教会大部分学生,还可以巩固提升“小师傅”自己的技能,达到一石二鸟的教学效果。这一教学方法与陶行知学生的创造教育理念完全吻合。
二、利用“师徒”授艺,培养学生优秀品质
“未曾习武先习德”“未曾练武先修身”。从这些武术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优秀的品质是古代拜师学艺的先决条件,也是古代武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文明教育也同样注重学生优秀的内在品质的培养。通过平时的体育教学总结得出:传统的“师徒”关系可以促进小学生内在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师徒”授艺促进学生尊师重教品质的形成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传统的武术学习中,师傅的高度相当于父亲。虽然现代文明不倡导学生绝对的崇拜、服从老师,可是武德中优秀的“尊师”品质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现代小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武术中的“师徒”关系引进课堂,学习武德中尊师的品质。在平时的体育课堂中,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解古代尊师的一些小故事,以积极的正能量引导学生,以感人的故事情节去教育感化学生;其次,我们可以将“师徒”关系运用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尊师氛围,通过长期的影响和熏陶,久而久之尊师重教的优良品质就会在孩子心目中生根发芽;第三,通过确立师徒关系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无形间戴了一顶尊师的“帽子”,一旦这个“帽子”带的不正,就会引来同学们的道德谴责,受到老师的关注,学生自己当了小师傅,通过教授自己的徒弟,也更能体会到老师的辛苦和渴望尊重的心理,自己在内心也会有所反思,再经过老师的长期引导,学生自然就会形成尊师重教的优秀品质。
2.“师徒”授艺增强小学生的责任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傅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徒弟们进行技能传授和思想的教育。师徒关系一旦确立,就具有了双相约束作用,不仅要求徒弟需要尊敬师傅,也同时要求师傅必须要对徒弟进行技能和思想的教育,这是师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了增强小学生的责任感,在平时的班级或者兴趣小组教学中,都可以采用师徒关系进行教学。通过这种“师徒”关系的确定,明确每个小师傅的任务和目标,定时检查,这样教学,不仅大大的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同时增强了小师傅们的责任感。
3.“师徒”授艺培养了小学生积极动脑的习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两句谚语都说明方法的掌握是学习的关键,要掌握方法,除了老师的教授外,动脑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师徒”关系这一方式,培养学生的动脑习惯。小师傅在教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的徒弟能够尽快的、更容易的掌握动作,除了要尽职尽责的示范讲解之外,可能还会积极的开动脑筋,思考教学重点和难点,除了传授老师曾经教授的技巧之外,可能还会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教授过程,小师傅不仅学会了“学”还学会了“教”,小徒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积极的开动脑筋,思考学习方法。实践证明,在“师徒”关系的教授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学相长”的好现象。这种教授的过程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动脑习惯,培养了他们的思维。
4.“师徒”授艺提高了小学生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能力
在班级和兴趣小组中,师徒关系一旦确立,一个小小的社会团体就相应的成立了。社会群体增多了,社会关系就复杂了,原来成员间的同学关系逐步丰富成了“师傅与徒弟”的关系”、“师傅与师傅”的关系、“徒弟与徒弟”的关系。为了能够和睦相处,小师傅与自己的徒弟之间需要形成尊师、爱徒的良好师徒关系;小师傅之间需要形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小徒弟之间需要有相互尊重关系;小团体之间需要形成良性竞争关系。通过多种关系之间的协调、融合,有形无形中就增强了学生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能力。
“师徒”授艺是传统武术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方式,同时也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创造的教育》理论的一部分,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只要能够发挥它的正能量,我们都可以采取“拿来主义”政策,通过积极思考,发掘其中的积极作用,为我们的教学所用。
参考文献
[1]秦积翠,张海钟.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解读[J].教育探索.2012(05):51
[2]黄晓玲.试论陶行知教材思想及现实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5(05):80
[3]刘玲.陶行知教育名篇[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123
[4]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