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不死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2016-08-10 00:27陆阳
户外探险 2016年8期
关键词:旅行车车架

陆阳

骑了几万公里后就冒出自己做旅行车的念头,这是趣味还是偏执?玩着玩着玩出自己的产品在众多品牌故事里似乎也是一种套路。不过,三个年轻人(邵明、赵晓明、小A)看似反传统地开始了传统行业的创业之旅,制造旅行车这条路似乎比他们车轮下的几万公里还要坎坷漫长。当梦想照进现实,他们也经历了一次次的蜕变。

outdoor:你能为不死骑这三年来的发展总结出几个阶段吗?

邵明:三年看似很短,实际上却能总结成四个阶段,我从2012年底开始想做一台长途旅行车,长途骑行的人,想鼓捣出自己的车架很正常,没有品牌概念,纯粹觉得这件事很有趣,也因此结识了一大帮出谋划策的朋友,从形式上看,与现在的众筹有些类似。

从2013年6月开始,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让不死骑品牌化,我们发现在长途骑行这种细分市场里,无论是对车型概念的转变还是对旅行文化的传播都有大量的工作可做,这一阶段,不死骑正式推出了线上销售业务。

第三阶段是在2015年,是让我们备感混沌的时期,用户群规模逐步增大,各方声音也越来越多,有什么需求我们就做什么车架,甚至觉得无论是奇怪的还是更小众的车架我们都可以制作,却没想过对需求量或需求点做评估。我们甚至忘了自己在这个传统行业里初出茅庐,却像风中之叶飘摆不定,生产的车型放宽到了八款,你知道每款车架都要分尺码,同时要储备大量零件,这种压力就如同被人卡住脖子无法喘息。所以我们现在要收一收心,回归到自己擅长的旅行车领域中,Overlander、Shuttler、Wanderer,重点延续并打造这三款产品。

outdoor:你觉得不死骑在发展中有没有走过弯路?

邵明:太多了,比如刚才提到的在去年,我们什么车型都想做,这些车不能算滞销,但投入的精力和收到的回报不大匹配,就像一个拳头挥出去,没击出效果,力量被化解了一样。

小A :为了让长途骑行的旅行方式带动渠道拓展,我们在过去两年中开展了很多线下活动,花了大量的资金、时间和人力,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总结看来,是跨界的合作方式有共同的利益点而没有契合的对接点,平台机构和我们互不了解,说白了就是炒作氛围,但这种方式很肤浅,并没能带来很好的销售转化。让没有运动自行车骑行经验的人理解旅行车是很难的,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把控力和寻找好资源的能力,事倍功半的结果简直就是定论。

outdoor:另一位联合创始人赵晓明不止一次提到过不死骑面对巨大危机,具体是什么?

邵明:危机就是没钱啊(笑),原因很多,比如2014年开始销售趋势很好,但我们对进销存的认识很感性,想做双人车,就订来一堆牙盘,想做专业的旅行轮组,就订来一堆车圈,结果就呵呵了。另外,外界声音,比如大量车友呼吁不死骑应当出26寸车型,以应对更好的零件适配性,但当我们真正做出26寸车款时,市场反应又一般,这意味着关注不死骑的小伙伴们抛来一个问题,但并不意味着他是最终消费转化者,或者说并没有消费的决心,这恰恰产生了一种误导。有些概念性的产品,大家都觉得不错,但实际上只是很小一部分人在想这个事,市场接受度其实更低。今年,我们只重点打造三款车架,就连是否要配置碟刹这种小细节已经过多次讨论,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判断,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能左右摇摆自我怀疑。

outdoor:以前长途骑行是玩儿,现在做品牌,要运营、要管理,还要出优秀的产品,你觉得这种转变适应得够好吗?

邵明:不敢轻言好坏,总之是“不死”吧,但发展所带来的传动性要求我们必须往前走,虽然这步伐迈得不大也不快,气息也不那么匀,但我们能感到力量是在点滴积累。这种感觉还真不仅是我们自己,身边其他做原创品牌的朋友们也同样是这种感觉,尤其是小众品牌,可以说是一种共性吧。

不死骑有了销量,觉得被认可,有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不过负面的东西也会接踵而至,又开始低落。这种转变其实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过程。我也反思过自己,创业开始阶段,迅速获得大家信任、理解、支持,是自己的优势。发展中怎么运用这些优势呢?如同RPG游戏,人物设定后打怪升级后的点数要怎么加,加攻击加防御还是加魔法?一个角色不可能把所有点数都加满。赵晓明专攻产品技术和供应链上游工作,小A加入后弥补了一些细节把控、团队建设方面的不足,但大多数时候,想让自己提升但又找不到方法是最烦恼的。那种怀疑、蜕变、撕裂的感觉相当五味杂陈的。

一是对自己认识不清,一是对行业对市场认识不清,有时候想这事能做多大,能做多高的程度,各种点子冒出来能特兴奋地能想一晚上,但有朋友从专业的商业角度帮忙分析这些想法时,却被批驳得体无完肤,那感觉真是瞬间坠落冰封谷,这种落差很容易让情绪脱缰。

包括对待未来,也有过混乱纷杂的想法,我甚至想过不死骑是不是应该往媒体类方向发展,或者称媒介比较恰当吧,这是由于长途骑行背后满满的都是故事,对旅行车品牌来说有自身的独特性。可以把用户群结合得很好,我们也曾为此投入大量的精力,包括做攻略、路书、出行指南、故事集锦等等,但实际上这对一个做产品的品牌来说是本末倒置了,路线跑偏了,而且越来越偏。

对商业模式思考以及想弄明白自己到底在做什么交织在一起时,会让自己特痛苦。其实只要认清自己就好了,我们到底能做什么,什么是自己擅长的,怎么能发挥它,这就是为什么今年不死骑缩减产品线,并只做精品的原因。

outdoor:你从行业外的朋友那里获得过什么帮助吗 ?

邵明:自行车可以说是一个很传统的行业,无论受益于材料科学的进步或设计的改良,还是产品线越来越细分,但都不会跳出总的框架。决定不死骑生存的客观原因是资金,要么重视线下门店,要么在电商上猛砸钱,这些套路都不适合我们,不死骑是和旅行相关的,这就决定了和竞技类产品有不同的受众群。与业外的创业朋友交流帮我们跳出圈子再去看待自行车,有助于开阔思路,越是交流越能理清自身的商业逻辑。以前很多想法的确异想天开,什么O2O啊,智能硬件啊,现在看来,这些东西谁都能做,只是看你有什么资本,有多大能力去做,能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商业观点。

:你曾表示仅仅靠长途骑行的圈子还是太小众了,如果要影响更多的人,你打算怎么做?

邵明: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即使是长途骑行文化有着深厚底蕴的欧洲,但从人口比例来看也还是属于小众类的。我们只做旅行车,是想在可控范围内做精,再过一两百年,受众群也永远是在路上的那批人,三周年不死给了我们能够做好的信心,小而美里学问大。长远来看,怎么拓展不死的精神,用什么诠释不死的精神,则不限于通过自行车来实现,从这种文化角度出发,我们也可以用更有价值的附属类产品表达“不死”的价值观。

outdoor: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大谈资本、战略、热点、生态圈、大平台、大社群、垂直领域,外面这么热闹你却在传统行业里慢慢走,内心会有种不平衡感吗?

邵明:资本自有利弊,只是看我们是不是需要,需要多少,什么时候需要。看着自己慢慢积累,对比之下就会有不平衡感,但那仅限于还没摸清自己在做什么的阶段,逐步与其他创业者、投资人交流,慢慢才产生自己的商业逻辑,走上适合自己的道路。这时发现,融资对不死骑来说并没有必然的关联,说白了靠别人的钱活着心里总有点没底,现在看来我们拒绝融资还挺幸运的,因为可以有改正错误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生存在造血的环境下,有稳定的现金流支撑自己,去年所谓资本寒冬带来的信号是,没有烧不完的钱,死在变现模式上的比比皆是,尽管不死骑规模有限,但还有一点人性。始终还算处在良性的发展态势上。

另外,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决定了消费层级和认知水平,也决定了创业型小品牌可以有生存之地,让大家做出一些出彩的、有更高格调的产品,即使是像旅行车这样的细分类产品,也可以作出特色与风格,能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一个品牌上,对我们这代人来说非常幸运。中国确实需要拿出自己的品牌,这就是为什么工匠精神这类词语出现在了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无论在大众市场还是细分领域的,品牌必须有溢价能力,促进市场良性发展,绝不能再落入价格战的黑色漩涡中去。

outdoor:你现在似乎很少骑行了,但自行车品牌的老板不骑车,总感觉哪里不对?

邵明:我觉得骑行也分两种,一种是为了骑而骑,这种喜爱程度体现在只要能骑车,什么方式、地点都无所谓。一种是喜欢用骑行的方式去看世界,在意路上遇到的人和事,而在平时的城市生活中骑得并不多,我恰恰属于后者。实际情况是,我们目前能力不足,导致本该更具效率的事情总有迟滞,接着就加班忙碌的死循环。现阶段必须要学习、成长,做好不死骑才能更好地骑车啊。只有提高效率优化流程,才能有时间出去爽骑。

小A:回到初心,来不死骑工作的每个人的原因可能都不一样,我们可能一整年没出去长途骑行过,但有时自己的心情跟骑车是一样的。比如,暑假开始,来购买旅行车的准旅行者们和我们交流,投缘的,我甚至可以和他一起研究旅行计划,给出行程建议、指导打包等等,他有他的期盼,我们也真正想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也是我们的初心。不死骑的车友在各大洲的路上,那种兴奋感和实现的价值与自己出去骑行无异。

outdoor:下一步你们具体要做哪些事?

邵明:肯定是关注升级后的Overlander和下半年新版shuttler的销售情况,系统地把旅行车概念和长途骑行文化结合到推广渠道中去。我自己,好想出去骑骑新车。

猜你喜欢
旅行车车架
浅析轻型载货汽车车架开发及优化设计
非承载式车身结构轿车车架设计要点
销量总和不及SUV热门车型旅行车价格与销量成反比
一个关于旅行车的故事
“无所不能”的旅行车实则是百无一用
15t地下运矿车车架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旅行的意义试上汽驾斯柯达明锐旅行车
天生旅行家
梅赛德斯—奔驰 全新C级旅行车正式上市
对某叉车车架变形过大的分析及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