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藏 李彬彬
摘要:文章通过对2004—2013年的旅游产业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星级酒店营业收入区位熵、旅行社营业收入区位熵、旅游景区营业收入区位熵和旅游业营业总收入区位熵等四个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三大旅游产业之间的变化以及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酒店行业、旅游景区营业收入、旅游业营业收入等,均是下游城市集聚现象明显,上游城市集聚能力较低,旅行社业则是上游地区的明显较高,下游地区相对居中,中游地区普遍较低。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结构;产业集聚水平;区位熵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8-000-02
一、引言
2014年4月,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1]。分析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的集聚水平,有利于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发展规模和国民经济发展相匹配,分析长江经济带的旅游经济结构变化的空间差异,努力构建一体化发展战略,从而实现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关于产业结构的研究主要围绕旅游产业结构概念与内涵等基础性研究[2,3,4]、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研究[5,6]、旅游产业结构的方法与测度研究[7]、旅游产业的关联性研究[8]等方面,对区域性的旅游产业结构研究相对较少。长江经济带的旅游业在全国旅游业占有重要地位,对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也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引入地理学的相关理论,以星级饭店业、旅行社业和旅游景区业为研究对象,对其多年的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利用区位熵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的旅游经济结构变化的空间差异,找到优势产业,找到发展机遇,努力实现旅游一体化发展,从而带动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水平的增长,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文章利用区位熵指数法对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算,通过星级酒店营业收入区位熵、旅行社营业收入区位熵、旅游景区营业收入区位熵和旅游业营业收入区位熵等四个模型对长江经济带三大旅游产业之间的变化以及空间差异进行分析。
哈盖将区位熵称作专门化率。在经济学中,来表示在一定的区域中,某一行业的专业化的程度。公式为:
其中,eij表示在j地区,i的产值。Ej代表j地区的生产总值;Ei指旅游产业i在整个区域的产值;E代表整个区域的生产总值。
(二)数据来源
按照上述分析,本文将采用2004-201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生产总值、国内旅游收入、11省市的旅游收入,以及三大旅游产业的相关数据,即旅行社、星级酒店、旅游景区三大核心产业的营业收入、旅游产业总收入等作为指标。按照经济地理联系,将长江经济带划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大区块,上游地区包括:云南、四川、重庆、贵州;中游地区包括:湖南、湖北、安徽、江西;下游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相关数据均来源于2005-2014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中国统计年鉴》等。
三、结果及分析
(一)星级酒店营业收入区位熵
采用《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5-2014)和《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4)的相关指标数据,计算得到2004-2013年中国长江经济带11省市酒店行业营业收入区位熵指数,结果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11省市星级酒店营业收入区位熵得分较高的几个地区分别是上海市、浙江省、云南省,其区位熵值大部分大于1,三个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较高,旅游产业已成为其优势产业。尤其是上海市的酒店行业营业收入区位熵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区位熵最高达到2.4,最低1.63,仍然比其他省市最高值高。区位熵值较低的省市分别是江西、湖南、湖北、贵州等地,均低于1,其酒店行业的集聚效果不明显。从区位熵的变化来看,2004年区位熵值均比较低,可能由于非典的影响,导致出游人数下降,酒店入住率较低,2008年星级酒店区位熵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主要是受到北京奥运会的影响,客流向北京等地转移,导致案例地的酒店集中度出现一定下降。从地理区位来看,区位熵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城市,如: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区位熵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城市,如湖南、湖北等地。
(二)旅行社营业收入区位熵
通过计算得出2004-2013年中国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行社行业营业收入区位商指数,可以看出11个省市的旅行社营业收入区位熵的集聚效果不显著,大部分省市区位熵指数低于1。其中,上海市和云南省的旅行社营业收入区位熵远远高于其他省市,重庆市和浙江省的区位熵指数大致保持在1左右。上海市的旅行社营业收入区位熵处于逐渐上升的态势,但在2008年,有个大幅下降的过程。云南省的旅行社营业收入区位熵处于平缓下降的态势,但是仍然保持着较为显著的旅行社营业收入集聚态势。得分较高的城市分别为:上海、浙江、云南和重庆。得分较低的城市分别为:安徽、湖北、四川和贵州。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旅行社区位熵指数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上游地区的明显较高,下游地区相对居中,中游位置普遍较低。这与酒店行业区位熵指数空间规律相似。
(三)旅游景区区位熵
通过2004-2013年中国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景区营业收入区位商指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景区营业收入区位商指数曲线变化幅度较大,规律不明显。但从整体上来看,上海、江苏、浙江、云南的区位熵指数较小,基本都在1以下,只有2010年、2011年,浙江省的区位熵值有一定的上升趋势,2011年达到3.18,但很快区位熵又下降到1以下,整体来看,集聚水平不高。另外,安徽、江西、四川的区位熵值较于其他省市偏高,且区位熵值基本保持在1以下,具有较为稳定的集聚优势。从地理区位来看,长江经济带下游省市旅游景区营业收入区位熵值较低,集聚优势不明显,中游城市区位熵值较大,集聚优势大,上游城市区位熵值有高有低,四川的最高,云南的最低,贵州的波动性较大。
(四)旅游产业营业收入区位熵
通过计算得出2004-2013年中国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产业营业收入区位熵指数。从整体上来看,旅游产业营业收入的区位熵整体波动幅度不大,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除了浙江省以外,所有省市区位熵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且区位熵值均低于1,而浙江省2007年的区位熵值达到10年的最高值3.92,与其他城市差异明显。上海、浙江、云南、贵州的旅游产业营业收入的区位熵较高,基本都在1以上,有着较为显著的产业集聚优势,江西、湖南、湖北的区位熵值普遍较低,且波动范围较小,区位熵值均在1以下,集聚优势不明显。整体表现为长江经济带上游和下游城市区位熵值较高,具有一定的产业集聚优势,中游城市区位熵值地,没有集聚优势。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结构还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长江下游城市经济实力强,旅游业发展程度高,集聚水平也相对较高;长江上游地区资源禀赋高,旅游产业具有自身特色,集聚度高,但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长江中游城市资源禀赋相对一般,经济水平一般,旅游产业有趋同发展态势,产业集聚度一般。各省市旅游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也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不利于长江经济带旅游业一体化的发展。应该努力完善市场调控机制,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加强政府主导,构建社会调控机制,改善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集聚,同时,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各政府之间应加强合作,加强横向联合,开发跨区域的旅游产品,通过改善旅游产业内部结构逐步形成区域旅游集聚规模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郭家轩,姚永梅.长江经济带升至国家战略[N].南方日报,2014-4-30.
[2]罗明义.旅游经济分析:理论、方法、案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37-38.
[3]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21.
[4]罗明义.旅游经济分析:理论·方法·案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205.
[5]黎美洋.四川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1-3.
[6]刘黎黎,毕燕.旅游产业结构的综合定量及优化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1-78.
[7]张佑印,顾静,黄河清.中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变化的空间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2,32(4):155-160
[8]甘永萍.基于偏离一份额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广西入境旅游产业结构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1):79-82.
作者简介:钱 藏(1990-),女,安徽亳州人,安徽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旅游地理学与旅游地发展研究。
李彬彬(1992-),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旅游地理学与旅游地发展研究。
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