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中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异同,本文从目的、目标、要素、应用领域四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并针对中国未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路径,提出了制定并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型人才培养战略,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生产服务产业与信息化之间融合两点建议。
关键词:中印;两化融合;比较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8-000-01
一、中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概念解析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定义为: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并催生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新产业。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 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中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比较分析
虽然中印两国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主导战略相似,但是在具体细节上有诸多的不同,对于这些异同,笔者将从目的、目标、要素、应用领域四个维度进行阐述。
1.中印信息化与工业化目的的比较分析
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印度则是提高生产力,增加人口就业率,二者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生产力,不同的是二者在生产力提高之后,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中国是增加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印度强调增加人口的就业率。之所以二者有所不同,主要是由于中印两国在选择国家发展路径的不同,印度发展高科技技术产业带来的问题就是人口就业,高科技产业容纳劳动人口的能力相较于制造业是远远不如的;而中国主要是依托廉价的劳动力,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很好解决了中国庞大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但是能源消耗量是远远大于发达国家,所以中国在两化融合的阶段在目的上更强调节约能源。
2.中印信息化与工业化目标的比较分析
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目标是大力发展互联网, 将互联网运用到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领域,加快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推动产业升级, 提高我国服务水平及竞争力;印度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目标是将高新软件产业和发达的现代服务体系应用到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客服的各个环节,促进传统制造的发展,改造传统行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最终达到二者的协调发展,完成第三次工业革命。同时将其与基础设施领域相结合,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中印两国都强调信息产业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由信息产业反哺基础制造,基础制造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过程。但二者在实施过程中,信息产业与基础制造的作用有所差异,具体表现为:印度在在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软件行业有着雄厚实力,而基础设施不完善及居民生活质量较差,在目标上更强调以信息产业为依托,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反向拉动工业化,同时强调信息产业将服务于居民生活,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中国信息产业及工业化都较为落后,则应强调信息产业的加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3.中印信息化与工业化要素的比较分析
中印两国在要素上都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只是印度经过几十年信息产业的发展,在高新信息产业领域已储备了大量人才,中国信息产业起步较晚,对于相关领域的人才储备较少。因此,印度更强调高级人才,而中国则是更强调专业和融合型人才。
4.中印信息化与工业化应用领域的比较分析
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主要涉及的领域为:机械、 运载、 能源、 冶金、 化工、 信息电子、 轻工纺织、 仪器和制造、 服务业。印度信息化与工业化设计的领域与中国有诸多的相似,不仅包括IT 业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而且还涉及到印度钢铁、汽车零配件生产、制药、服装加工等传统工业。中印两国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领域大致相同,使得二者在横向上有了可比较的基础。但两国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向上有所区别,印度主要是通过高科技产业进行对工业的反哺,工业相对信息产业是比较落后的;中国情况恰好与其相反,是工业产业强于信息产业,有关研究表明中国的工业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预计到2021年实现工业化。因此中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道路上应采取工业化和信息化“双轮驱动”战略,以较发达的工业来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从而达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中印两国在制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战略时,都十分注重发挥本国已形成的技术优势,通过优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加大对落后产业的扶持,以优势产业带动落后产业发展的模式,使得产业结构均衡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制定并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型人才培养战略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重视专业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结合中国发展国情,培养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掌握具体行业相关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推动产学研相结合战略,即加大对高水平高等院校的投入,使其成为输送人才的基地;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结合,建立一批技术研究中心、科研流动站等,将处于理论阶段的成果付诸实践,形成企业生产、学校培养人才、研究机构转换连接产学的运行机制。其次,开展“信息化人才工程”计划,以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并重的教育模式,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级人才,以适应中国对高科技人才的发展需求。
2.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生产服务产业与信息化之间融合
有关分析表明,中国服务业还处于劳动密集型服务阶段,而金融、保险软件等现代服务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出现,制约着中国产业链的延伸和两化的深度融合。因此,中国应按照国际分工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产业,将生产性服务业与信息化融合,从而加快制造业升级,使中国尽快摆脱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高度依赖。同时,可以提高生产型服务水平,提高企业利润,促进现代服务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华碧云.艰难跋涉的印度工业化之路[J].全球瞭望,2005(9).
[2]詹浩勇,冯金丽,李德伟.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印度新型工业化案例的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2007(11).
[3]胡晶.工业互联网、工业4.0和“两化”深度融合的比较研究[J].学术交流,2015(1).
作者简介:谭维维,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本科生。
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