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卫华
《周易》“幽微而昭著,繁复而简明”,讲天道、地道与人道。其中,人道是最终落脚点和归宿,告诉人们怎样生活、怎样从客观世界争得自由,获得幸福。《系辞传》(以下简称《系辞》)是关于《周易》经部的通论,对经文哲理作了高度概括,具备完整的思想体系。《系辞》强调人的发展要“德”“业”日新,注重在自强不息的进德修业过程中厚植德行,以达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崇德广业,终臻盛德大业,这对当今育人仍有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
一、《系辞》中育人的价值取向
德与业是《系辞》中育人的基本价值取向。人的发展在《系辞》中体现为德业的不断完善,而德业的完善过程又集中体现在君子和圣人这两种递进的理想人物形象上。“德”主要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程度为“盛德”;“业”指外在实践及功业,达到极大程度为“大业”。《系辞》认为君子进德修业,是可望可即的人物形象;圣人仁智俱全,崇德而广业,并臻盛德大业,虽难以企及,但能给我们以方向指引。
君子古指地位高的人,后指人格高尚之人。《系辞》中君子是继善成性、进德修业之人。《周易》以天地为准则,阴阳组合而成卦图,涵天下之道,故阴阳之道即天地之道;“天地之大德曰生”,阴阳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生生不已、周而复始为继,流行畅通为善,从而成就万物之性。《乾》《坤》两卦的象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言君子继天地生生不已之善,忠信以进德、修辞立其诚以居业,成“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之性。
圣人旧指品格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系辞》中的圣人现实具体,仁智俱全,通阴阳变化,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崇德而广业。崇德与广业并重,日日增新不断完善,广泛获有万物以成宏大功业,致力于促成天地间的盛德大业。
总体上,《系辞》中要培养的人即是现实层面的君子和超越现实层面的圣人。由君子至圣人,自进德修业、崇德广业至盛德大业,德业日臻完备,体现了《系辞》育人思想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二、《系辞》中育人的价值目标
《系辞》中对人的自由发展要求“德业兼修”。德业微观层面可对应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事业,宏观层面可对应社会、国家的精神文明和大业,体现为个体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的统一。个人德业是根本,与社会、国家之德业有机统一,相互促进。
成器而动、自强不息是《系辞》中育人的德行导向。成器而动意为怀藏利器,待机行动会有所收获,即有备而为。对于个人而言,欲成大器需先修器于身,积蓄德行实力;修器主修言行,言有物,行有恒,谦受益。言忠信、行笃敬,积久则言有物行有恒;谦使人见善思迁,有过则改,德行日善。修器、修德行是一个自强不息、慎终如始的过程。自强不息含奋发有为、不断积极进取之意,于个体是一种道德修养,于群体是一种精神表征,成德为行、日见之行、拼搏进取等都是自强不息的表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贵持之以恒;居安思危,常怀忧患意识能促进德行向符合天道的方向发展。成器而动,慎终如始,自强不息,进德修业,最终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
仁义立人、厚德载物是《系辞》中育人的社会价值目标。仁义为立人之道。人的本质属性即社会性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系辞》立足于社会化的个体,以非个人主义为基础,主体适应客体以达主客统一,仁义以立人,和谐地融于社会。孟子说,仁为人心,人之安宅,义为人之正路。仁义代表两类社会关系:仁者爱人,仁之实为事亲,代表血亲关系,用于社会关系;义者宜也,义之实为从兄,用于经济、政治关系。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顺应自然法则和社会规律,履信思顺,内仁外义,厚植德行承载万物,以实现社会价值。
三、《系辞》中育人的理想追求
贵时适变、出入以度是《系辞》中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生境界,也是育人的理想追求。贵时承认世界是物质实体、变化是绝对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下随时,变通趋时,因时而变而通,变通与时偕行。贵时适变,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自然和社会制约中获得尽可能多的自由。
“知几得一”是贵时适变、出入以度的前提和途径。知几指研究事物“几微”,把握本质;得一即掌握事物共性、普遍性。“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殊途与百虑需把握本质,同归与一致需认清事物发展方向和规律。知几与得一,都可认为是从君子到圣人的突破。由知几得一到穷尽神妙道理、把握变化规律,渐致德盛仁熟,则凡事可出入以法;法为事理当然之则,入内出外,皆知有法不妄为,知惧必以度。贵时适变,出入以度,穷神知化,以致“随心所欲,不逾矩”;知幽深远近之理,通晓万物之变,走向至精、至变、适变有度的神妙境地。
“德”“业”是人类追求的可大、可久的价值取向,“盛德”“大业”依然是当代社会的价值追求。社会生活中的主体若以盛德大业为导向并践行,由个人至社会和国家,由进德修业至崇德广业再至盛德大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可渐趋贵时适变、出入以度的人生境界,达到《系辞》中育人的理想目标。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