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小云
[摘 要]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经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对应掌握知识的获得程度和自身的进步。本文学侧重于对于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研究与阐述。
[关键词] 立足 课堂 提高 数学 学习 有效性
新《课标》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说明,学生在学习上的收获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可能收获颇多,而有的人可能只收获了一点皮毛,但不管怎么说,是要每个人都能从数学课堂中得到新的发展。
一、从认识入手,加大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渴望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所面对的大多是一些生活水平低下、精神层次要求不高的家庭中的学生;或者是从外地来打工,每日只为忙活几个得以糊口的费用的家庭。而这些家庭所表现出来的对下一代的教育观点中,最明显的就是:上学只不过是让小孩多识几个字,混完小学毕业就行。往往他们的这种认识还会变成孩子的认识,所以孩子们便表现出厌学、不想学等情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今连“主人”自己都不合作了,又如何能引导他们来主动地学习数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呢。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同时从家长与学生入手,加大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渴望。在学生面前尽可能地表现出对他们学习成果的“期望”,同时经常联系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对于学生的进步,家长多给予关注。这样一来,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学习有人欣赏了,有目标了,自然而然他们的学习就会变成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选择好内容,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课标》还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每次选择教学内容时,我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以便挑选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内容。
1.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正确地了解并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水平,以便更好、更适当地教授学生新的知识。新课程所安排的学习内容是一个循序渐进地过程,学生在不同地年级所要掌握的程度各有不同,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现阶段的学习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首先要读透教材,了解每一个知识点前后的衔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这样才会在教学时把握好“度”,不会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重复或讲授学生还没有达到认识条件的知识。
2.了解学生的生活、文化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不难让我们看出: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在教学前总要先了解一下班里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等。对教材的解读尽量选择符合班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比如:城里的孩子也许从幼儿园毕业就会20以内的加减法,熟练地进行大小、高低、长短的比较了。而乡下的小孩子受条件的限制,可能上一年级了,1至100还数不全,大小、高低、长短更是陌生的字眼。这时作为教授者,我们不能把孩子的起点定得太高,而是要从最简单的认、读到比、算,才能帮学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更牢固。
三、多关注练习,加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应用
“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依葫芦画瓢,“画”出来的只能是形似不会神似。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还是要靠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猜测、探索得出对新知识的理解。
1.不要流于形式
新课改要求学生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课堂学生一会儿分小组、一会儿动手剪一剪、摸一摸,十分“热闹”。教师只是垂手站立于旁边等待着这“热闹”慢慢接近尾声。这种形式上的“热闹”便会如断了线的风筝一去而收不回来,课堂教学也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要多关注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各自的表现,慢慢培养不同的学生在实践、合作中的能力,让学生可以从数学活动中使各方面能力都有一定的提升。
2.多问几个“为什么”
每次学生在汇报练习的答案时,我都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帮助学生主动去探索答案的思考过程。题目与答案好比一条河的两岸,而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的思考过程就是搭在河上的一座桥。学生往往会仿照老师的样子搭一座桥从河这边走向对岸,但往往就是搭桥不成功,有的也许能搭起一座桥,可学生脑海中所架的这座桥却是座独木桥,在走向对岸的时候随时都有可能掉入河中,而得不到应对的答案。我便会在这时帮助学生在回答“为什么”的过程中在学生的脑海中将这座桥铺结实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要想做到教师快快乐乐地教,学生高高兴兴地学,就要求我们在课前课后充分地钻研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一节课都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有限地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数学课堂才更有实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