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池
非高铁沿线城市的旅游发展
——以浙江省云和县为例
陈池
高铁对沿线城市的旅游发展会产生多重效应,这些效应会辐射并影响着周边其他非沿线地区。云和县是浙江省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县域之一,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旅游业逐渐成为云和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5年年底通车的金丽温高速铁路是沿线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但不在高铁沿线的云和县如何依靠高铁的经济辐射效应发展好旅游业是值得思考的课题。通过对国内旅游城市是否在高铁沿线而产生的不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为云和县的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
高铁;旅游发展;县域经济
高速铁路的开通大大方便了不同城市之间的联系,既促进了各城市间人员、技术和资金的频繁流动与融合,在旅游市场上也会出现以高铁线路为主干、以停靠站点为集散地、以沿途周边地区为辐射的客源流向新格局[1]。同时,高铁开通使游客的出游方式将从以团队游为主转变为以散客游、自助游、周末游等短线游市场为主[2]。高铁降低了出行成本,激发了人们的出游积极性,大大地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非高铁沿线城市①的旅游发展在客流的迅速增长与流动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结果,有的地区借“东风”把旅游景点从无做到有,由弱变成强,成为了旅游界的“后起之秀”;有的地区饱受接待超负荷之苦,口碑下滑。国内还有大量非高铁沿线城市,如何帮助这些城市发展旅游经济,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
笔者通过文献梳理,选取了8个高铁沿线的旅游城市为样本,对比分析这些城市在高铁通车前后,在游客流量、旅游产业收入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具体情况见表1),归纳总结了高铁对沿线城市旅游业发展的5大效应。
表1 高铁沿线旅游城市通车前后旅游发展状况对比
(一)集聚效应
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表中所列高铁沿线旅游城市样本在高铁开通后的3年内旅游业发展迅速。高铁的开通,使得同城效应显现,有力地带动了中短途游客到高铁沿线城市观光旅游的兴趣,增强了游客前往该旅游目的地的动力。例如,西安已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高速铁路网,已形成10分钟到咸阳,半小时到华山,1小时到宝鸡的“省内经济圈”和2小时到洛阳、郑州,5小时到武汉、北京,10小时内到广州、深圳的“一日经济圈”。2013年,西安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013亿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811.4亿元;2014年接待海内外游客又增至1.2亿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950亿元,较郑西客专开通前3年的3 419.35人次、259.32亿元的平均值有了巨大的提升。
(二)辐射效应
高铁的辐射效应指的是游客可以高铁沿线站点为中转站前往周边地区旅游,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旅游发展。洛阳高铁的开通,不仅主城内的龙门石窟景区旅游收入猛增,更带动了市辖区内各县市的旅游发展。栾川县是洛阳下辖县之一,目前县域内共有老君山、鸡冠洞两个5A级旅游景区和重渡沟等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因交通条件限制,旅游业发展一直不温不火。2011年栾川旅游实现总收入25.9亿元,到2014年增至50.7亿元,郑西客专带动该地区旅游发展的辐射效应显著。
(三)同城效应
同城效应是指高铁拉近了中心城市与周边其他城市的距离,从而使得这些城市居民的旅游体验从“朝发夕至”变成“早出晚归”。这能够为双方带来大量的游客,但从另一方面讲能够留住游客“过夜”成为这些城市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武汉为中心,1 h内可达黄石、孝感、咸宁等地,2 h内可达长沙、荆州、宜昌等地,从武汉出发至这些城市旅行或反向旅行,都可以实现早上出发、晚饭后返回,对旅游目标城市带来了门票和餐饮的收入。
(四)马太效应
高铁方便了人们出行的同时也让游客的眼光更加挑剔。高铁的开通并非一定会增强沿线城市的旅游资源吸引力,无特色、单一化的旅游城市的吸引力很容易在“马太效应”中被弱化。例如,苏州与无锡在城市文化、旅游资源、交通区位上都很相近,但因苏州的知名度高、城市形象更明显,高铁开通后,一些原本在无锡旅游吸引半径内的城市同时被苏州覆盖,这势必影响到该地区民众的出游选择。我国京沪高铁开通后,从旅游热度上看,在沿线形成了热地、温地、洼地三种类型的城市。以北京、上海等为代表的热地城市保持着旺盛的旅游吸引力;以泰安、曲阜等为代表的温地城市发展势头良好;而部分原本旅游发展起步较晚的地区则在竞争中成为过站的洼地。
(五)激励效应
高铁带来大量游客的同时,也对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接待能力带来巨大的挑战。从景区景点的游客接待能力到配套的宾馆住宿等餐饮服务的接待水平,从景区的环境可承载力到景点文物古迹的保护,都对当地旅游业的科学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正因如此,各沿线城市都在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投资、扶持发展等方面努力推进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完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以路程为选择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参考时,耗时短、距离近的景区更易成为游客出行的首选目的地。可是,非高铁沿线的旅游目的地因为集聚效应、同城效应弱化,游客在挑选出行目的地和考虑旅途时间、旅行成本时,会弱化到非沿线城市的意愿。若沿线城市能够找到同类可替代的景区,会更倾向于选择沿线城市。同时,因其辐射效应亦会给非沿线城市中知名度较高的景区带来大量的游客,对其旅游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何借助高铁的影响力推动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不同城市有其不同的方式,亦产生了不同的发展效益。非高铁沿线旅游城市通车前后旅游发展状况对比见表2。
表2 非高铁沿线旅游城市通车前后旅游发展状况对比(截止到2015年6月)
市县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关乎区域旅游业能否常态、长效发展。目前,多数非高铁沿线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层次、质量、力度差别较大:部分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开发滞缓,景区管理服务水平不高;部分地区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难以吸引游客眼球,甚至成为“失望游”。例如河南登封少林寺景区,一直以来在游览环境、旅游接待设施、旅游秩序、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问题。2010年郑西客专通车后,大量游客涌入,积累的问题迅速暴露,2011年年底,少林寺5A景区便陷入了“摘牌”危机[3]。与此相对应的,部分景区在高铁效应上做足准备,提高服务,提升品质,游客接待量及旅游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
作为旅游业收入的重要支撑,旅游目的地周边的餐饮、住宿、土特产纪念品等旅游市场的安全保障,景区景点间与景区城区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关乎游客的旅行满意度。一次性价比较低的旅游测评将极大地影响着游客再次到来的兴趣,甚至导致该城市在游客当中的口碑下滑。此外,同处一类资源区的部分县市,在与高铁沿线城市距离相近的情况下,旅游宣传差距带来两地旅游业发展的巨大差异。
云和县旅游资源丰厚,但旅游发展较晚。自2011年云和梯田、云和湖仙宫景区2个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以来,随着县域内旅游开发力度加大,交通、住宿等条件不断改善,云和旅游业发展迅速。全年接待游客数从2010年的109.36万人次发展至2014年的351.4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2010年的3.12亿元提升至15.38亿元,旅游业正逐渐成为云和县战略支柱性产业。2015年年底,丽水市迎来“高铁时代”,丽水到上海的路程从8小时缩短至2.5小时,丽水到杭州从6小时缩短至1.5小时,3小时旅游半径扩大至南京、福州等地区,进一步融入了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圈。云和至丽水仅50公里的高速公路路程亦使得云和县能够充分享受到高铁带来的福利。
(一)注重新媒体,革新宣传模式
高铁的发展伴随着新媒体的成长,高铁时代与新媒体时代相互交融、并进。新媒体是把双刃剑,亦像是一把放大镜,它能把一个旅游目的地的优缺点都放大,在短时间内会带来大量的游客或令游客骤减。
对云和县而言,新媒体对旅游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014年,一部以发生在云和梯田景区爱情故事为蓝本拍摄的微电影 《云上的5天》在网络上爆红,几天内就被点击了5万多次。2015年4月,一条微信朋友圈“五一那里玩?云和石浦的花海已经美呆了!”的消息被大量转发,几乎零成本的一条软文,使得仅50亩的石浦大田畈花海在“五一”3天假期内接待了4万多次游客。2015年6月,山东高考语文题出现作家张抗抗在云和梯田进行创作的散文,该消息在几小时内便被广泛传播,并被多家媒体转载,云和梯田景区随即推出山东考生免费游梯田的活动,宣传效果显著。这些宣传方式大多成本低、效益好,为云和旅游品牌的传播贡献颇大,挖掘了大量的潜在游客。
目前主流的旅游宣传有电视广告投放、宣传单或画册的发放、旅游推荐会等多种形式,虽有一定成效,但成本过高。新媒体时代人们更习惯使用手机终端来接收和传播信息。例如,人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通常会上网查询相关攻略,在有多种选择余地的时候往往会舍弃攻略不详尽的景点;或在闲暇时间犹豫是否要出游时,一条介绍景点的推送或是朋友转发的软文、攻略,都会影响到出行的决定。新媒体在旅游宣传上具有内容多、传播广、速度快、成本低等优点。同时,新媒体主要传播对象是中青年,出行愿望强,消费能力高,在这一群体中可以挖掘更多潜在的游客。对云和县等一些非高铁沿线的旅游城市而言,一方面通过对游客奖励的机制,鼓励更多游客在携程攻略、蚂蜂窝、百度自助游等平台上发布自己的旅游攻略;另一方面通过官方渠道,在特定的节气、假日等出行高峰期,推出相关的“软文”以方便新媒体用户转载,亦可以与其他景区或旅游门户网站合作,联合推出“最佳”、“最美”、“最宜”等“最系列”的旅游出行参考。
同时,可以寻找更多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旅游推广。例如,可以在新媒体的帮助下用最精简的版面加上微信、微博的二维码,即可通过手机扫一扫来实现宣传内容的充实。此外,旅游推介会在高铁时代更应注重宣传沿线城市。对云和县而言,金丽温高铁沿线及其他无需转乘即可到达丽水的城市是旅游推介重点宣传的目标地。
(二)开辟“站-景”公交专线,提供一站式服务
高铁拉近了城市与城市间的距离,但无法拉近旅游景区与高铁站点之间的距离,这个 “第二段距离”将会成为景区留给游客的第一印象。目前国内各大景区接待的游客以团队游和自驾游为主,很多城市在景区与景区之间,或是景区内的各个分景点之间并没有建设起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例如,梯田景区和仙宫湖景区之间相距37 km,云和梯田景区农家乐密集的下垟村和景点坑根石寨之间亦有将近4 km的路程,目前两个景区之间仅靠城乡交通经云和客运中心转乘来连接,并未开通旅游专线。此外,云和梯田景区坑根石寨、九曲云环和七星墩3个景点之间距离较远,且并未开通公共交通,非自驾游或团队的游客基本只能依靠步行。
虽然很多景区都在增设停车场、拓宽进景区道路等工作上做好游客接待能力的提升,这对于自驾游的游客或团队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高铁带来的游客多数为散客,往往在出行前只预付或未支付目标景区的旅费,在选择消费或服务方面有较高的自主权。由于没有合同的约定,散客在高铁站出站后发现前往目标景区较为“曲折”。
因此,做好旅游景区与高铁站点之间的“第二段距离”服务,是景区依托高铁提升游客数量效果最为直接的途径。如何做好“第二段距离”服务以更好地吸引游客,需重点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转乘是否方便。即高铁站与景区专线公交乘车点之间的距离不得太远,以步行10 min以内为最佳。若周边没有大型停车场可供公交车长时间停靠,亦可设立旅游公交站点,依照高铁到站时间按时来接。丽水高铁站将在丽水站的基础上翻新修建,按目前丽水市公交线路的安排,在丽水站出站口即设有大型公交枢纽,目前有5条公交线路以此为始发站,非常适合用于景区公交的停靠。
其次,票价是否合理。景区公交票价可以单独售卖,票价可参考两城之间的汽车票价,这样既方便游客往来,亦方便了景区周边居民的出行。从长远来看,增加景区周边居民的对外交流可以提高该景区的旅游服务质量。景区公交票价也可以融入到门票之中,即持门票或网上购买凭证便可免费搭乘。这样搭乘的大多是游客,可方便在行程中增加一些其他服务,但可能会出现座位资源不能有效利用的情况。
再者,配套服务是否齐全。景区公交是游客了解景区的一大窗口,在景区宣传上,可安排一个讲解员跟车,用简短的时间向游客推荐景区游览路线、美食等等。同时,讲解员可兼售门票、预定餐饮和农家乐客房等等,让游客上车之后便可安心前往。另外,景区内部的各个分景点亦要增设代步工具。
最后,景区公交还需提高舒适度以缓解游客的疲劳,同时车窗设计还要兼顾一些喜欢欣赏沿途风光的游客,车辆外形设计要突出景区特点。
(三)提高竞争意识,增强内生发展
高铁可以为一个城市输送大量的游客,但一般市域内的景区,因地理条件相近,这些景区往往风格相近、文化相通,一些特点不突出的景区非常容易被替代。在对于域内同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品牌打造的过程中,也应采取谨慎态度,尤其是对同质化资源程度较高的旅游产品,相邻县市可以合作开发、协同建设,最大限度地利用旅游资源。以河南省济源市、新安县为例,由于资源同质化较高,两县市在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时,采取联合申报的方式,最终成功申报“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目前,两景区品牌效应较高,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除云和梯田外,丽水市内有梯田景观的景区还有遂昌南尖岩、青田(沿线城市)小舟山等等,而且丽水地处江南丘陵地带,待开发的梯田景区不可估量。如何维系云和梯田“中国最美梯田”的美誉,提高云和梯田与周边其他梯田的竞争优势,光靠等待高铁来输送游客和寄希望于合作共赢是远远不够的,增强景区的内生发展才是云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宾馆住宿、酒店餐饮是旅游业综合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宾馆、酒店、农家乐等在为外来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服务的同时,也是展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重要窗口。高铁方便游客“来”的同时也方便着“去”。对于非沿线旅游城市而言,留住游客“过夜”是亟待提升的能力。这一方面需要该城市可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吸引游客长时间逗留,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住宿。例如,云和县等域内有足够的旅游资源为游客排出两天以上的行程;随着自驾游的不断发展和行俭住优理念的逐渐兴起,游客对于住宿的要求日益提升,甚至出现为了体验某一精品住宿而选择该旅游目的地的情况。因此,非沿线旅游城市既要发展快捷型的酒店以应对高铁带来的大量客流,亦要鼓励民间培育精品路线的农家乐、民宿等。相对于沿线城市,非沿线城市更符合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宁静、朴实、纯真等要求。
注释:
①本文中的非高铁沿线城市指的是县、市、区境内未设立高铁站的城市。
[1]BLUM U,HAYNES K E,KARLSSON C K.The Regional and Urban Effects of High Speed Trains[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1997(1).
[2]梁雪松.基于双重区位空间的湖南旅游业发展机遇探讨:“武广高铁”开通视阈[J].经济地理,2010(5).
[3]祝春雨.河南少林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3(11).
(编辑:唐龙)
F592.7
A
1673-1999(2016)07-0033-04
陈池(1988-),男,硕士,丽水学院(浙江丽水 323000)学生处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2016-06-02
2015年度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课题“非高铁沿线城市的旅游发展——以云和县为例”(2015ZC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