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红艳, 张 晔
微创介入法联合中药治疗多房性巨大卵巢囊肿临床疗效观察
白红艳, 张 晔
(河北省兴隆县人民医院, 河北 兴隆 067300)
【摘 要】目的:观察微创介入法联合中药活血化瘀、祛湿化痰治疗多房巨大卵巢囊肿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在消除卵巢囊肿或缩小其体积、改善临床相关症状等方面的有效性。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非手术治疗卵巢囊肿提供基础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方法观察治疗60例卵巢囊肿患者,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微创介入术后,应用祛湿化痰、活血化瘀法中药口服,联合腹部微波热疗,30d 为1疗程,共2疗程。经期停用。对照组微创介入术后给予桂枝茯苓丸口服,每次2袋,3次/d,30d为1疗程,共2疗程,经期停服。结果:用药两疗程后收集患者资料,包括患者临床主、次要症状,B超下卵巢囊肿吸收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副作用小,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结论:治疗组的治愈率76.6%,有效率100%,对照组的治愈率26.6%有效率76%,经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应用综合疗法治疗多房性巨大卵巢囊肿疗效显著,是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多房性巨大卵巢囊肿; 微 创; 中 药; 微波热疗
卵巢囊肿是妇科常见病,各种年龄均可患病,但以20~50岁的女性最为多见。卵巢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见肿瘤,有各种不同的性质和形态,其中以囊性多见。卵巢囊肿在早期并无明显的临床表现,患者往往因其他疾病就医在行妇科检查时才被发现,以后随着肿瘤的生长,患者有所感觉,其症状与体征因肿瘤的性质,大小,发展,有无继发变性或并发症而不同。2014年开始,我院采用介入术后,联合中药及微波治疗卵巢囊肿,其中治疗巨大卵巢囊肿30例,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诊断为巨大卵巢囊肿30例患者,所有病例均来源于妇科门诊,根据患者的意愿,编为实验组,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为(53.8±0.5)岁,病程为0.1~1年,平均(0.8± 0.2年),双侧卵巢囊肿20例,单侧的卵巢囊肿10例,囊肿的最大直径为21×22×15cm为多房分隔性,最小的囊肿为12×9×8cm。对照组30例,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4±0.4)岁,病程为0.3~1.5年,平均(1.±0. 5年);最大囊肿6.7×4.9×3.8cm,均为单房性、单侧卵巢囊肿。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差异,基数相近,治疗组囊肿的各径线要大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根据何英夔《临床妇科学》为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入选标准。临床症状腹胀不适,月经紊乱、压迫膀胱尿频症状,偶有腹壁及双侧下肢水肿;B超检测:B超检测可见盆腔附件区域内囊性包块,大部分为分隔多房性,囊肿形态大多为圆形,囊壁包裹边缘光滑整。所有患者血液肿瘤标记物CA125均增高。AFP、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等检查无明显异常。
1.3 排除标准:①排除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②排除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③排除有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④排除生殖器官恶性肿瘤及出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1.4 治疗方法:治疗前准备工作:①治疗组30例患者,治疗方法:有月经患者于月经的3~4d,无月经者B超显示子宫内膜在0.7cm以内,取平卧位,在 B超(PHILIPS HDII悦影)指引下定位,常规皮肤消毒后,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取9号带芯穿刺针沿定位器刺入卵巢囊肿,拔出针芯,接20mL注射器,回抽无血见液体反流继续抽吸至抽不出为止,(如多个分隔,可分别抽吸,最多不超3次),抽出液留样常规检验,排除癌变,将无水酒精按抽出液1/3注入,术毕拔出穿刺针,针眼无菌纱布固定,留观24h,无不适可院外疗养,常规抗生素3d预防感染,②中药药物基本方剂:千金拔15、金樱根15、穿心莲15、当归15、党参15、鸡血藤15、败酱草15,公英15,地丁15,乳香15、没药15,三棱20,莪术20、龙胆草15。因人而议,随症加减。水煎1 剂/d,早晚分服各150mL,15d 1个疗程,③术后3d开始,患者取平卧位,中药渣约500g装袋加热约40℃左右放在患者腹部,微波腹部辐射器(长春赛诺迈德医疗有限公司生产的妇科微波多功能治疗仪)的探头与腹壁的药袋距离2~3cm进行微波热疗,微波输出功率30W,持续30min,1次/d,30次1个疗程。对照组30例患者治疗方案,进行介入治疗后,口服桂枝茯苓丸30d为1个疗程,两组在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禁食辛辣食物。进行两个疗程观察疗效并进行对比。
1.5 疗效标准:根据何英夔《临床妇科学》[1]拟定的标准:痊愈:患者无临床症状,B超示囊肿消失。显效:患者全身症状消失.囊肿缩小2/3;有效:患者全身症状减轻,囊肿缩小1/3;无效:患者症状与B超检查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数据采用表示,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
两组患者在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改善及疗效对比见表1。治疗组的治愈率76.6%,有效率100%,对照组的治愈率26.6%有效率66.6%,无效率33.3%,经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表2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对比
卵巢囊肿是指卵巢出现囊样的肿块,可以是单侧或者是双侧,卵巢囊肿一般超过5cm很难吸收消除。并发症较多,如蒂扭转、破裂出血、不孕、感染,胎儿头大的卵巢瘤,可被挤入子宫直肠窝,偶亦可被挤入子宫膀胱处,造成排尿障碍。目前对卵巢囊肿治疗主要手术为主,辅助药物治疗等,手术并发症很多,巨大的囊肿术中破裂,因具有种植性,后果严重,另外,卵巢是分泌女性激素的主要器官,大部分术式是患侧的卵巢一并切除,手术后使患者体内女性激素相应减少,出现对应的全身症状,给患者造成精神上很大的压力,极大的影响生活质量。口服药物治疗的时间很长,往往需要6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疗效并不确定。中医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为“症瘕”、“崩漏”“不孕”等疾病范畴。根据文献记载,古代医家对“卵巢囊肿”的病因、规律及转归均有了一定认识。《圣济总录》云:“女子无子,由于冲任不足,肾气虚弱故也”,为肾亏不孕之说。《女科切要》载:“肥白妇人,经闭而不通者,必是痰湿与脂膜奎塞之故”,为痰湿导致闭经之说。又如《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中指出:“女子不孕之故,由其伤冲任也......或因体盛痰多,脂膜奎塞胞中而不孕”。另如《普济方》中所述:“肾气亏虚不能生肝,肝气亏乏不能生血,经候多少迟速不节,不能怀孕,孕后堕胎”。从而致使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轴功能紊乱。肾气不足、肾精亏虚是卵巢囊肿月经异常的根本原因,肝郁脾虚是卵巢囊肿月经异常的重要病机,由此引起的血瘀、痰凝是不可忽视的病理产物[2]。肾阴虚,精亏血少,血海不能按时满溢;肾气虚,气化不及,血海不能按时施泻。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则肝血亏虚,痰湿内生,均可导致月经异常。而无论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都将发生因虚致瘀的病理改变,致冲任气血瘀滞,阻碍卵子排出。根据中医的理论,我们于2014年开始,采用微创介入后联合中药和微波治疗卵巢囊肿,疗效满意,微创介入方法,患者不用开刀,住院时间短,术后观察48h,无不良反应即可出院,我们完整统计,采用此方法治疗了300例患者,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需要其他方法治疗的。术后予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的中药组方[3]:千金拔、金樱根、穿心莲、当归、党参、鸡血藤、败酱草,公英,地丁,乳香、没药,三棱,莪术、龙胆草等药物组成,用药宗旨清热活血化瘀、解毒消炎、补血益气,祛痰化湿软坚散结。鸡血藤、败酱草,公英,地丁,能有效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并促进抗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这种调节作用促进炎症细胞因子和抗炎症细胞因子的平衡关系,抑制炎症发展,缩短炎症过程,使得炎症向着消退的方向发展,加快疾病治愈,同时有研究表明[4]当归、党参-补血益气,对免疫球蛋白具有调节作用,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对子宫、卵巢、输卵管等盆腔组织起到保护作用,金樱根、穿心莲、龙胆草-清热祛湿,乳香、没药、三棱、莪术-活血化瘀止痛散结,诸药合用,对卵巢囊肿的病因病机起到共奏疗效积极的作用。微波热疗法作为一种理疗技术,在临床各个治疗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临床各种疾病治疗效果,微波治疗的主要特点[5]是采用高频率局部辐射,生物体在微波场的作用下产生热效应,其热效应的效率高,穿透力强,可穿透衣服等体表覆盖物,直达人体病变部位,使盆腔局部组织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加快组织代谢,改善组织营养,促进药物渗透,提高药物吸收及疗效,从而加快炎性渗出液消散和囊肿吸收。同时,微波治疗还能够减少致痛物质的产生、释放,能够达到祛除痉挛、缓解疼痛的功效。此外,微波治疗方法还能够有效的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淋巴细胞的吞噬作用,所以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微波热疗法治疗卵巢囊肿,能够产生协同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通过观察,我院应用介入联合中药及微波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疗效满意,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药物治疗或者手术疗法,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尤其不能胜任手术的特殊患者,是首选的治疗卵巢囊肿的有效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何英夔.临床妇科学[M].天津人民卫生出版社,379~380.
[2]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新世纪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28~130.
[3] 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4.770.
[4] 程泽莉.消瘕汤治疗卵巢囊肿126例[J].实用中医药症状,2001,17(8):10.
[5] 钱少魁.微波治疗工作原理及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1,3(13):28.
【文章编号】1006-6233(2016)07-1172-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0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