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芳, 周国明
CT引导下椎旁注射不同药物治疗早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疗效比较
张海芳, 周国明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 河北 承德 067000)
【摘 要】目的:比较椎旁注射不同药物治疗早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早期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56例,分为A、B两组。CT引导下行椎旁注射,A组注射药物为阿霉素+复方倍他米松,B组注射药物为神经妥乐平+甲钴胺+复方倍他米松。分别于术前(T0)、术后1周(T1)、1个月(T2)、3个月(T3)、6个月(T4)对患者进行VAS评分及SIS评分,并记录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术前A、B两组VAS评分、SI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A、B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及SIS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SIS评分低于A组;两组治疗中及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CT引导下阿霉素+复方倍他米松椎旁注射及神经妥乐平+甲钴胺+复方倍他米松治联合椎旁注射治疗早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均安全有效,可明显缓解患者疱疹区疼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椎旁注射; 阿霉素
【文章编号】1006-6233(2016)07-1155-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07.039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严重的并发症。本研究旨在探讨对早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程小于3个月)采用微创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椎旁注射不同药物治疗早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疼痛科病程小于3个月的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56例。所有患者经规范口服药物治疗后,疼痛控制不满意,告知相关风险后,自愿行微创介入辅助治疗并签属手术同意书。所有患者心、肺、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在治疗前1个月内未使用糖皮质激素。
1.2 方法:患者取健侧卧位,取带状疱疹所累及最痛部位的三支脊神经为目标神经。常规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常规消毒铺治疗巾。取棘突间隙中线旁开约5~6cm,1%利多卡因局麻成功后,以长10cm、22G穿刺针与身体平面呈30~45度方向向棘突中线穿刺,CT引导下,首先触及胸椎板后外侧骨质,然后退针到皮下重新向外侧进针,针尖紧贴椎板外侧缘滑过横突根部下方后到达目标脊神经根出口,回抽无血及脑脊液,每个节段分别给予试验量1%利多卡因1mL,15min后,未发生肌力减退、胸闷、憋气和意识消失等不良反应。A组给予0.33%阿霉素3mL每节段1mL+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2mL稀释至3mL每节段1mL,B组给予神经妥乐平3.6IU2支6mL+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2支2mL+甲钴胺2支2mL+0.9%生理盐水2mL共12mL,每节段给予4mL,术毕拔针,针眼贴创可贴,保持健卧位6h。
1.3 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患者疼痛疼痛程度:长10cm的游动标尺,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为“0”分端和“10”分端,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采用睡眠影响指数(sleep interference scale,SIS)评估患者睡眠质量:用0~10这11个数字评价疼痛对睡眠的影响程度,0代表疼痛对睡眠没有影响,10代表由于疼痛无法入睡。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组内各时间点多重比较采用Boroferroni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组患者一般情况:男性10例(35.71%),女性18例(64.29%);病程0.5个月~2.5个月,平均1.4个月,年龄42~89岁,平均年龄69岁,疱疹皮区支配节段2 ~5,平均3个节段。B组患者一般情况:男性12例(39.30%),女性16例(60.70%);病程0.5个月~2.7个月,平均1.5个月,年龄45~87岁,平均年龄70岁,疱疹皮区支配节段2~5,平均3个节段。A、B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P>0.05),两组年龄、病程、术前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A、B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表2 A、B患者不同时点VAS评分及SAS评分比较(n=56,¯x±s)
2.1 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的变化:术前,A组的VAS评分为7.77±1.57,B组的VAS评分为7.24±1.21;两组无统计学差异。A、B两组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VAS评分较术前均降低(P<0.01,见表2)。A、B两组各个时间点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2 治疗前后患者睡眠情况的变化:术前,A组的SIS评分为6.08±1.50,B组的SIS评分为5.69±1.34;两组无统计学差异。A、B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SIS评分较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B组SIS评分较A组低。(P<0.01,见表2)随访过程中5例患者术后出现穿刺局部肿胀,2~3d后消肿;4例患者于手术当晚出现失眠,1~2d后恢复,3名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经对症治疗后1d内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气胸、感染、运动障碍、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未完全阐明,急性带状疱疹后的神经损伤、神经源性炎症和神经根黏连、周围和中枢神经敏化以及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等可能是产生疼痛和患区后遗症状的主要因素[1]。
阿霉素作为蒽类抗生素类广谱抗肿瘤药物,具有逆行性轴突运输及对感觉神经元高度选择性作用[2]。在周围神经干内注射小剂量阿霉素,药物可逆行性运输到达相应的感觉神经节细胞中,导致神经节细胞不可逆变性、坏死,从而起到“阿霉素逆行性感觉神经节切除”作用[3]。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A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及SIS评分均降低。术后1个月时VAS评分及SIS评分降低近50%。阿霉素椎旁注射治疗早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可靠。
神经妥乐平作为作为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的药物,目前广泛应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辅助治疗。武百山,倪家骧等通过硬膜外腔持续输注神经妥乐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明显缓解疱疹区疼痛的同时,有效改善麻木、痛觉过敏超敏、睡眠障碍、焦虑等症状[4]。王建才等通过4周的连续肌肉注射也报道了肯定的临床疗效[5]。本研究采用椎旁注射,可直接作用于神经周围,其临床疗效可靠。与术前相比,B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及SIS评分均降低。神经妥乐平除具有促进损伤神经修复及营养神经作用,还在中枢通过调节5-羟色胺能系统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的功能,激活疼痛下行性抑制系统。其镇痛机制考虑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急性带状疱疹后的神经损伤机制及周围、中枢敏化机制两方面有关。
上述两种治疗方法在缓解疱疹区疼痛未见差异。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后者优于前者,考虑后者可明显改善麻木、痛觉过敏超敏等皮肤异感有关。
影像学定位下阿霉素椎旁注射及神经妥乐平+甲钴胺+复方倍他米松治联合椎旁注射疗早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疗效安全可靠。对于早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优先考虑神经妥乐平+甲钴胺+复方倍他米松治联合椎旁注射疗。而对于病程大于3个月的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的比较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家双,陈军.老年人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规范化临床诊疗[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8):845~848.
[2] Kato S,Otsuki T,Yamamoto T,et al.Retrograde adriamycin sensory ganglionectomy:novel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of intractable pain[J].Stereotact Funct Neurosurg,1990,(54~55):86~89.
[3] 刘靖芷,郑宝森,史可梅,等.椎旁注射阿霉素对家兔背根神经节的影响[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4,10(3):147 ~150.
[4] 王建才.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昔洛韦、神经妥乐平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8):1069~1072.
[5] 武百山,倪家骧.硬膜外腔持续输注神经妥乐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8,14(3):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