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改素 丁志伟
摘要:在高校教育工作中重视人文关怀,是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是适应多元化时代发展形势与实现中华复兴梦对大学生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重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人文关怀,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对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意义重大。通过梳理人文关怀的内涵,剖析大学生生理特征与时代特征所需的人文关怀,论述大学高校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的必要性与主要着力点,提出了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途径。
关键字:人文关怀 人文素质 大学生 培养 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为人类所特有的情感与行为——人文关怀,关注于人的生存状况与人性发展,是一种对人的身心发展关怀,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灵关怀。人文关怀的核心要求是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蕴含个人追求思想解放、自由平等、个性追求及多样化发展等方面的心灵关怀。普遍认为,人文关怀包含对人的生存与生命价值的双重关怀,既注重对人的社会存在价值关怀,也注重对人的尊严和心灵健康发展关怀。这不仅是一种生存态度与目标,更是一种精神文化与社会文明诉求,是人性健康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后,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习近平在实现中华复兴梦时更蕴含人文关怀,他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涉及“上学梦”、“就业梦”、“安居梦”、“致富梦”等领域,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来实现,必须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福祉。大学生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后继者和接班人,是实现祖国繁荣昌盛“中华梦”的筑梦人,更需要在现代化建设中融入人文关怀。因此,在高校教育中重视人文关怀并不断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事关大学生人性健康、心理健康,事关社会文明进步,事关强国大计。在新的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将人文关怀融入高校教育,既尊重了大学生的性格差异和个性展现,又满足了大学生精神与心理的需求,对于促进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也大有裨益。基于此,本文在梳理人文关怀内涵和论述大学生人文关怀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大学生人文关怀需求和个性特征出发,提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
1.人文关怀的渊源
“人文”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易经贲》中“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成天下”。该经典中“人文”的释义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集中表现,与现在提倡的人文关怀还有很多差异。我国最早深切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思想则是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其中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苛政猛于虎”、“有教无类”等蕴含着人文关怀的价值寓意。这些经典语句中从人的发展的角度上论证了人的社会价值,人的精神需要,人格的尊严,人的地位等,寓意着注重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辨。
从西方人文关怀的思想源头看,可追溯至西方的人本主义学派及其思想体系。一般认为,西方人文关怀的思想萌芽最早发源于十四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启蒙运动。其中人文主义者提倡人权、理性与个性解放,反对神权、迷信和思想桎梏,体现对人的地位及人的多样化追求的尊重。而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体是社会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唯物观”“哲学辨证法”等思想将“人文关怀”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人类对“人文关怀”认识上的超越。
二十世纪,美国的班杜拉(Kohlberg L)、科尔伯格(Bandura A)等人提出自由主义德育论,认为受教育者(学生)与教育者同为德育教育的主体,要注重“教”“受”双方的互等地位与人格尊重。该理论认为学生主体地位应受到尊重,学生应该在心理自由状态下接受德育。自由主义德育论是学生教育应融入人文关怀的最有力的依据之一。自此之后,人文关怀思想备受学术界与政府部门关注,在高校教育领域中人文关怀思想应用的探索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人认为,人文关怀是人类思想教育的独特所有,能触碰到人们的思想灵魂深处。
2.人文关怀的内涵
从狭义内涵看,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关心和爱护;从广义视域看,人文关怀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人的生存生活状况、尊重人的思想自由、关怀人性发展和肯定人的主体价值,是对人的自由平等及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等的关注,是对人性健康、心理健康、精神文明的关注。总之,其倡导的是要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及个体多样化,要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概括之,本文认为人文关怀的概念内涵包括以下层面:(1)承认人的主体地位,将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人的价值,肯定人在社会发展中、自身发展中所处于核心地位、支配地位。(2)关注人的身心发展状态,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状态,还包含人的思想、人的心理等精神状态,以及人的精神文化、心灵安抚等方面。(3)承认人的多样化,在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同时,也要尊重其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尊重个人的差异性、特殊性。尊重人在各方面素质达到一定水平条件下,又有区别的发展。(4)注重人的价值追求,不仅承人在社会化大发展中的群体价值,又承认人追求个性的个体价值,追求两者的有机统一。
二、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征与人文关怀的主要方面
1.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征
从年龄特征看,大学生年龄跨度基本在18-22岁,处于心理学中的青年中期和青年晚期,正是体力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期,也是人生的最重要、最宝贵时期。处于青春期中期和晚期,大学生的身高、体重基本稳定,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基本完成。因此,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一种较为稳定且身体形态均衡发展的阶段。从运动素质而言,大学生处于运动能力较强时期,身体的平衡性、动作的协调性、反应的灵敏度均处于最佳时期。在大学阶段,既不同于高中面临考学的紧张、不成熟,也不容易身体疲劳、体力不支。就生理素质而言,大学生身体发育基本完成,生理方面已经达到成年标准。就脑细胞和神经系统发育而言,智力发育同样也达到了成人水平。由此,大学生在该阶段已为成人,具备了自我安排、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但缺乏成人在工作实践中的磨砺。
2.大学生人文关怀的需求
(1)性格特点与人文关怀
自我意识比较强。大学生与同龄非大学生相比,其家庭、事业仍处于零起步阶段,这样一种差距往往会让大学生有一种攀比和自我成长的使命感。虽然社会经验欠缺、经历不足,但大学生仍有自主自立的欲望和独立思考的趋向。很多时候,大学生渴望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得到关注,渴望自我的价值能被重视,强调个人的努力被承认,希望人格被社会尊重。
渴望得到异性关爱。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成长期,处于“少男钟情、少女怀春”的发育期,渴望得到同龄异性朋友的关爱。从现实状况看,大学时期是青年人谈情说爱的高发期,但多数大学校园不反对大学生恋爱,这在客观上也促使多数大学生在考虑选择一个志同道合的异性朋友以便在学习上相互帮助,生活上相互关照,工作上相互支持。由于缺乏有效的大学生情感管理机制,因而在这一时期大学生易受感情困扰,容易产生恋爱挫折。
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当代大学生大多是从幼儿园、小学一直读书到大学,几乎全是从“学校门”到“学校门”,在学校学习的时间长达十几年。在大学生活中,除了参与社团互动、休闲娱乐之外,大学生的记忆力里几乎被听课、作业、考试占满,所了解的大多是一些书本知识,很少有机会参加具有社会性质的实践工作,为人处世的经验非常缺乏。可以说,长期的校园读书生活、较少的社会实践经验,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就业时处处碰壁,被公司其他人员指为“花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严重不足。在事业初期不顺、感情受挫等不利因素的诱导下,大学生在毕业后很容易产生“悲观厌世、失去理想、内心空虚”等精神状态。
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的优越感和宠爱感非常强。而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则很难再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在大学生心里预期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心理往往产生自以为是、怕苦怕累、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等“娇病”现象,继而做事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积极向上的态度,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等,出现“要求的多付出的少,抱怨的多满意的少,遇到挫折容易心灰意冷”等问题。
理想的“美感”与现状的“骨感”。中学时代便对大学生活充满向往与期待,理想中的大学生活是多姿多彩,忙碌而又充实。因此,高中生出入大学校门,满怀着理想的“美感”,要干惊天的“伟业”。十年寒窗苦读终于换来出头之日,定要在大学中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因而理想依然很“美感”。但当自己一旦稳定下来,步入大学生活后,慢慢发现这种生活与梦想的差距很大,不免心怀冷意,“骨感”之情顿生。在面临的学习成绩竞争、奖励与荣誉竞争以及就业前景的压力,大学生的雄心壮志逐渐地受着摧残,现实的“骨感”令人生畏,理想的“美感”开始调零。
(2)时代挑战与人文关怀
就业竞争压力的挑战。伴随着高等学校的数量增多和招生人数的不断扩招,大学门槛稍有降低,更多学生进入大学或职业技术学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面临就业问题。当代大学生就像批次生产的产品,数量多就很难保证质量。更严重的问题是大学扩招并没有真正解决就业问题,而是将严峻的就业问题往后推了数年。而当今大学生,则面临着极其严重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多,对口岗位少、门槛级别高,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就业压力大并不是说社会就业岗位少,更多的时候是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紧缺。同时,一些底层岗位人才紧缺。当代大学生较多呈现好企业进不去,底层岗位不想去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现象。
与多元化发展的挑战。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全球化让更多的国家加强相互之间联系、合作,各国寻求自身的发展。多元化让更多的产品走向世界市场,更多企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多元化发展,促使市场机制更为复杂,使得企业之间竞争更加激烈,这对大学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可以说,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素质和就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大学生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相关经验等,同时需要大学生具备有长远、多角度审视问题的头脑。
来自多方的压力。伴随独生子女数量的剧增,当代大学生在享受众多宠爱于一身的同时,也承受着多方的压力。父母长辈等对其“学历、就业”的期望,及对其“恋爱、婚姻”的分歧等,都对大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社会压力较大,就业压力之外的房价、城市门槛高等也对大学生造成较大压力。虽然社会压力不仅针对大学生,但对于事业、家庭、财富一无所有的大学生而言,社会压力对他们更严重。现实的残酷、家长的期望、自身的追求等,在不同程度影响着大学生的抉择——学业的抉择、就业的抉择、恋爱的抉择甚至是将来定居场所的抉择。
三、大学生人文关怀的时代背景与主要着力点
1.大学生人文关怀的时代背景
当代大学生有其特殊的生长背景:多元化的时代大背景,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小背景国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扩招的影响、就业竞争激烈,独生子女的待遇与压力等,因而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时代背景。大学时期的特殊生理特征:特殊的家庭宠爱、较强的自尊、较强的自我意识及未摆脱的“娇病”等,在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成长之路艰难而又充满着挑战与机遇。如何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如何排忧解难大学生的身心压力,皆是大学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大学教学不仅要授予知识,更要育以健康心理、健全的人格,给予大学生充足的人文关怀。
2.大学生人文关怀的主要着力点
(1)关注大学生的生存状态
关注大学生的生存状态,不仅是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还包含大学生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大学生的生存状态,着力解决学生身心成长中的各种问题,是高校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学生等蕴含人文关怀教育思想的强烈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必然要求。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时常会遇到家庭、社会、情感等各种矛盾与冲突,有些甚至超越大学生个人能力范围。在各种矛盾、冲突多重影响下,很可能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时发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是杜绝学校暴力事件、自杀事件等的必要措施,是帮助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2)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通过平等的地位和互换的思维方式能更好的融入人文关怀。大学生虽被视为成人,但大多骨子里仍保留着孩子般的义气和叛逆。尊重和理解大学生的人格,会使其愉悦心情,心灵之门也会为之敞开,也会增强大学生对学校及教学者好感。他的这种情感和观念会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受教过程,进而影响到他对一系列相关过程的态度。如果教学工作者总是摆出居高临下的态度,忽视大学生人格尊严,学生内心往往会将其“拒之门外”,对其“视而不见”,更有甚者产生叛逆心理。当今的教育方式已不再只靠一把戒尺和一副严肃面孔所能驾驭的教育,更注重教者与学者双向交流、相互尊重。当代大学生表现的更多的是对德才兼备者的尊敬,对尊敬学生人格者的爱戴,对平等、双向交流教育方式的渴求。
(3)肯定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是“人与人精神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灵肉的交流活动”。对大学生的教育不应该再是“灌输”式的教育,无论是文化教育还是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主角不应当是教师一个人。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所以教育过程中应该关注教育主体的感受。关注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教育方式的适应情况以及他们的观点。此外,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应具有“需要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么学”的知情权,具有“想学什么、能学什么、为什么”的诉说权,并被指导怎么实现。从而培养大学生的自觉、积极主动的行为习惯,培养大学生敢于担当、独立性强的素质。由此,注重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就应该肯定他们的主体地位,肯定他们是教育过程的主体、社会实践的主体。
(4)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个性是一个人的独特特征,不仅包括外形、气质以及性格,还包含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禀赋等。在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大学校园也应与时俱进,营建一个多元化的校园。作为一个相对开放的校园,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也应当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着力培养个性中的亲和性、社会性、包容性、责任心、道德心和荣誉心等,促使其形成遵守社会道德秩序的理性。大学教育支持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仅是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大学生意愿,更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事实证明大学生个性发展往往是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基础,墨守成规的教育只会抹杀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因此,对到学生个性发展的承认与支持,是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必然,是适应就业形势关怀人性的必然。
(5)重视大学生的社会需求
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的物质方面的需求,更应该重视其社会存在即追求方面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物质生活等基本问题得到满足后,大学生会更注重实现个性发展、主体地位及自我人生。在大学生人文培养过程成,不仅仅是给予助学金、困难生补助等形式物质需要,还应该引导到学生勤工俭学、课外兼职等活动,锻炼其社会实践能力。如此一来,不仅关注了大学生的物质需求,还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与信心。在大学生党团活动中,教育工作者要经常与大学生谈心,关注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心理健康,帮助大学生树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大学生文化品位。在班级集体会议上,组织大学生开展情感、理想、信念等为话题的讨论,正确引导大学生精神生活上的追求。此外,应该满足大学生对未来发展、就业方向等信息的需求,不能因为就业压力大而避谈此话题,而是积极同大学生一起探讨、寻找出路和方向。
四、人文关怀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1.时代意义
在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当下,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五化”同步发展现代化进程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是参与国际竞争、实现中华富强梦的主导因素。科技的核心载体则是科技人才,优秀的科技人才、创造性的科技人才无疑是经济科技领域竞争的制高点。科技创新性人才、科技优秀人才的培养,大学教育无疑是重点培养环节之一,大学生无疑是重要的培养对象之一。大学教育是否合理、大学生成长是否健康,对国家能否实现强国之梦具有较大影响。
人文关怀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以人性为本,是对人的生存境况和人类命运的真切关怀、对生命的真切关爱,是一种终极关怀。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是重视人文关怀中大学生思想品质的锤炼,有助于他们心智的成熟、心理的健康成长。重视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助于他们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及审美观,更好地适应市场化背景下的多元社会。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文明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有利于提高其处理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能促进其全面发展、自我完善,激发其潜在的创造能力。因此,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重视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建立多种途径的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渠道,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创新性挖掘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新常态下中国的转型发展、实现强国之梦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2.培养途径
(1)打造人文素质培养的优秀队伍
大学生优秀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仅需要言传身教的任课教师,还需要高素质的辅导员、正规培训且有耐心的管理人员及其他优秀的职工队伍。教师作为大学生的引导者,不仅要加强其专业知识的提升,而且要注重提文化涵养的提升。知识文化的传承与思想道德的提升融合后的德才兼备型老师方能为大学生所敬仰,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管理人员等不应当是远离学生、高高在上上下级关系,而应该是与学生相互尊敬朋友,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善于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与心理问题。由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组成的人文素质培养队伍,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业、生活导师,更应该是心理、精神导师,定期关注学生的生活诉求与精神状态,帮助学生解决教学外的各类困惑与难题。
(2)重视正常教学过程的人文关怀
上课过程中,真正将大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一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特征、爱好合理分配授课时间,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兴趣与激情,营造相互协作的良好氛围。通过关心、鼓励、支持、帮助和认同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另一方面将大学生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问题适当多花精力传授,授课方式多样化,充分调查大学生的建议和授课效果,选择最合适大学生接受的授课方式。同时,积极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多传授对大学生有利、有用的社会知识。
(3)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人文气息
建立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品牌活动,进一步完善学校名家论坛、专家报告、学术沙龙等活动对大学生有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并予以奖励。举办书画展、书法展、摄影展以及音乐文艺演出等活动,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极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和文化景观建设,创建和谐校园的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人文气息,从软环境方面熏陶大学生的精神品格。多渠道组织社会实践技能类比赛活动,注重对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审查,完善实践操作技能的分数评定,确保社团活动能达到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技能水平的作用。
(4)重视大学生就业的关怀需求
适时推进大学生培养模式的观念更新与制度创新,与时俱进,因势利导,满足社会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为科研型、就业型大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提供相应的资源,以促进学生专项技能的发展,确保不同培养类型的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都能符合未来职业定位的社会需求。学校应积极寻找渠道,为大学生提供假期专业实习的机会,或介绍大学生到相关企业、学校、部门锻炼,丰富大学生工作经验。同时,组织大学生建立团体,鼓励其自行寻找实习岗位。积极开展与企业的联合培养,定期邀请知名企业管理团队或专业技术人员来校讲座,传授所需人才和应聘要求等信息。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0-15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3] 习近平.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讲话侧记[N].光明日报,2013-03-18
[4] 邱国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 Marx K.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and the communist manifesto[M].Prometheus Books Press,1988
[6] Marx K, Engels F.The German Ideology, ed. CJ Arthur[M].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70
[7] Kohlberg L. Development of Moral Character and Moral Ideology[M].New York: Russel Sage Foundation,1964
[8] Kurtines W M, Gewirtz J, Lamb J L. Handbook of Moral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Volume 2: Research[M]. Psychology Press,1991
[9] 黄正全,王健.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现代大学教育,2007(3):57-60
[10] 韩金生.对当代大学生时代特征与教育的探讨[J].河北大学学报,1988(3):194-202
[11] 周晓芳.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2] 雷永珍.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时代精神培养[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3] 宫志来.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D]锦州: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4] Jaspers K.Was ist Erziehung? [M]. Munich: Piper Press,1999
[15] 韩子寅,张放.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24(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