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 710061) 薛胜祥 王茂德
血管内介入栓塞疗法对脑血管畸形的治疗效果评价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 710061)薛胜祥王茂德△
摘要目的:探讨并评价血管内介入栓塞疗法对脑血管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心脑血管科收治的150例脑血管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疗法,对照组采用切除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及ADL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2.0%)显著高于对照组(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ADL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疗法治疗脑血管畸形的效果确切,显著优于传统手术治疗方法。
主题词脑疾病@血管内介入栓塞对比研究
脑血管畸形也叫做血管瘤,但并非真肿瘤,是指先天性脑血管的异常发育,临床上分为动静脉瘤、先天性颅内囊性动脉瘤、静脉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等,其中以动静脉畸形最常见,其发病率高达90%以上[1]。临床症状主要为畸形血管破裂出血,“盗血”现象的发生可致局限性脑缺血,从而引起脑萎缩,患者智力会发生减退或出现精神失常[2]。若发生严重出血,出现脑疝,极有可能致死[3]。目前,临床上对于脑血管畸形一般主要有手术切除、血管内栓塞疗法、γ-刀治疗及放射治疗。作为传统治疗方法,外科手术切除不仅手术风险较高,并且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的几率较大[4-5]。近年来,血管内栓塞疗法因其疗效确切、微创、并发症少的优点,已成为治疗脑血管畸形的首先方法。为了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疗法对脑血管畸形的治疗效果,对我院心脑血管科收治的150例脑血管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取得满意结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8月至2014年7月我院心脑血管科收治的150例脑血管畸形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CT、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确诊。其中男108例,女42例,年龄33岁~56岁,平均45.6±8.1岁,病程2~8年,平均5.2±1.1年,入院的临床症状有颅内出血76例,癫痫34例,头晕28例,头痛12例,依据Spetzler-Martin补充分级系统[6],有I级50例,II级38例,III级54例,IV级8例。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按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且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疗法。具体方法为:对患者施行全身麻醉,并予以心电监护,采用Seldinger法行右股动脉穿刺,并将6F导管置入其中。在推入造影剂后,对双侧椎动脉及颈内动脉行动脉造影,以详细了解脑动脉畸形团的循环时间及其供血动脉,同时也需要对脑表面的动静脉畸形行颈外动脉造影,以详细了解其参与供血的情况。在全身肝素化基础上,将6F导管的顶端放置在C2、C3水平的靶血管内,并对DSA机头进行调整,使其达到最佳角度,然后将微导管导入,并通过微导丝的指引作用,微导管超选择性进入畸形血管团。在进行造影确定病变部位的同时,使用DSA图像即可形成路图功能。以每分钟0.1 ml的速度向微导管内缓慢注入0.3 ml二甲基亚砜,然后使用Onyx材料进行栓塞。一旦栓塞材料进入至主引流静脉或反流至导管顶端标记处,则应该马上停止栓塞,待栓塞材料分散开后,即可再次进行栓塞操作,反复如此操作,使栓塞材料尽可能在血管内分散,使其完全栓塞。相比较初始造影图像,栓塞完全或分散充分后,即可缓慢拉直微导管,并迅速将其拔出。对于多支动脉供血畸形血管团而言,可行多次造影,并反复进行上述操作。术后6 h后,可拔除股动脉鞘管,在术后24 h后,对患者行头颅CT扫描检查,而对于麻醉苏醒后出现烦躁不安且血压波动较大患者而言,应立即行头颅CT扫描检查。
对照组采用切除手术治疗,其术式的选择根据病灶不同位置以及血肿程度大小而进行选择,其中4例患者接受二期显微镜下动静脉畸形血管切除术进行治疗,7例患者接受去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12例患者接受单纯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52例患者接受显微镜下颅内血肿清除和畸形血管切除术进行治疗。
3疗效评价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9个月,对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以及采用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评估法(ADL )对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评价[7]。其疗效标准分三个等级,显效即栓塞或切除效果完全,畸形血管全部消失;有效即栓塞或切除较好,畸形血管消失超过60%;无效即栓塞或切除效果很差,畸形血管消失小于60%。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结果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
1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完全栓塞24例,大部分栓塞45例,小部分栓塞6例,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完全切除19例,大部分切除37例,小部分切除19例,总有效率为74.6%。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比较(n)
注:两组比较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
2两组患者ADL分级情况的比较观察组患者ADL I、II共有43例,占总例数的57.3%;对照组患者ADL I、II共有26例,占总例数的34.7%。观察组患者ADL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n)
注:两组各项比较P均<0.05
讨论
脑血管畸形是指先天性脑发育异常,并且引起局部脑血管的数量和结构异常,同时对脑的正常血流会产生影响[8]。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搏动性头痛、出血、癫痫以及有精神异常、偏瘫、失语等。其中以出血最为常见,一般也为首发症状,其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血肿[9]。脑血管畸形的发病原因是在胚胎期时,某些诱导因素导致脑部的血管网未正常发育,进而导致毛细血管发育不全,使动静脉直接相通,并造成短路,最终衍变成为畸形血管团[10]。
在早期脑血管畸形治疗过程中,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方法常被作为一种辅助性治疗手段在临床上较为广泛的使用,这主要是因为该治疗方法不仅能封闭关键动脉的血液供应,同时也能减少巢的体积,有利于立体定向放射或手术治疗。n-丁基氰基丙烯酸酯(NBCA)和聚乙烯乙醇(PVA)是较为传统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栓塞材料,目前后者在基本上很少使用。由于n-丁基氰基丙烯酸酯将畸形血管团永久封闭,因此,该栓塞材料仍然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然而,该材料自身也存在粘性强等多方面缺点,致使很难对大畸形血管团进行较长时间注射,使n-丁基氰基丙烯酸酯仅能用于注射较小面积的血管团,这也限制了血管内介入栓塞疗法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近几年来,随着Onyx栓塞材料的出现,使得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作为一种乙烯-乙烯醇共聚物,Onyx栓塞材料是一种非粘附性新型的液体栓塞剂,在治疗动静脉畸形以及动静脉瘘的过程中,该材料能将栓塞剂的注射时间延长,从而增加栓塞面积,这也是目前血管内栓塞疗法在临床上得到较大推广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完全栓塞与大部分栓塞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观察组患者ADL分级情况(主要是ADL I、II)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相比于传统的手术切除法,血管内介入栓塞疗法对于脑血管畸形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血管内介入栓塞疗法治疗脑血管畸形的效果确切,显著优于传统手术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孙久君,何朝晖.脑血管畸形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22):4129-4132.
[2]谢志敏.脑血管畸形急性出血外科治疗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5):10-11.
[3]郭烈美,周洪语,徐纪文,等.已破裂颅内动脉瘤住院期间再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0,7(:7)337-343.
[4]何福亮,张鸿祺,李萌,等.影响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因素的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0,7(8):411-415.
[5]卢晓欣,彭慧平,汤永建.104例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患者氧治疗方案探讨[J].中国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2,19(l):40-43.
[6]张长山.血管内介入栓塞疗法对脑血管畸形疗效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12):1599-1601.
[7]阔思伟.血管内介入栓塞疗法对脑血管畸形病治疗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8):78-79.
[8]王忠,孙超,李彬,等.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 16(10):13-15.
[9]刘福荣.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因素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2):239-240.
[10]冯美静,杜继臣,王培福.远程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4):401-402.
(收稿:2016-01-15)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77.2016.08.058
The effect evaluation of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therapy for cerebr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 Tong University(Xi'an 710061)
Xue ShengxiangWang Maode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evaluat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therapy for cerebr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Methods: From August 2010 to July 2014, 15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vascular malformation in our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l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7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by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therapy,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Resection operati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the ADL grad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markab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ADL grad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cerebr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surgical treatment. It is worth to be populariz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Brain diseases@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Contrastive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