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鲜亮丽却充满焦虑的白领群体

2016-08-08 08:05本刊编辑部
新传奇 2016年23期
关键词:中产阶级白领生活



光鲜亮丽却充满焦虑的白领群体

在经济繁荣时期,白领们都会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令人羡慕。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对白领们的考验才真正到来。

近日,电视剧《欢乐颂》的热播,把一个群体拉到了公众面前——城市中产阶级。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中产阶级逐步形成的三十年。由于迅速形成的不稳定性,这一阶级一直努力维护着他们与底层的边界。他们经济自由,政治冷漠,看起来光鲜亮丽,实则潜藏着危机与焦虑。

城市化催生出的“白领”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曾在1953年出版的《白领:美国中产阶级》书中表示,现代的中产阶级是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办公室的文职人员等,也被称之为“新中产阶级”。由于他们大多是高级雇员,从事的一般是脑力劳动,专业技术性强,因此新中产阶级又被称为“白领”,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坐办公室的”。“白领”在米尔斯的时代,还只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今天已经成为全世界最主流的一个阶层。经济进步的力量有时极为惊人,往往大多数人还没醒悟过来,整个环境就变了。50年代的美国,80年代的日本,或许还包括今日的中国,就处于这样的巨变之中。上一代人一定还记得报纸上把大学生称为“天之骄子”。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而去年大学的入学率已经接近40%。再过两年,中国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就会超过2亿,真正成为社会主流。

过去报纸有种说法叫“九亿农民”,意思是中国还不发达,是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贫困农民构成人口主流,他们是真正的“沉默大多数”。但去年一些研究机构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口中,满打满算现在也不过3.8亿农民,其中还有2.7亿是农民工正在城里打工,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只有1.1亿,他们早已不再是中国人口的主流了。

可以想见,接受过高等教育的2亿大学生几乎不可能从事2.7亿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两者之间有着一道清晰而明确的分界线。不出意外的话,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最终都会转化为广义上的“白领”,即生活光鲜、收入不菲的脑力劳动者。在中国大城市里,已有半数都是这样的白领,而中国的城市化率也已经超过50%了。

中产生活方式远比账面上的数字更关键

在社会学研究中,白领阶层与中产阶级几乎是同义语。其实,所谓中产阶级,既然被冠以“阶级”二字,就不单单是一个财富的概念,而更被赋予了一套价值观体系、社会理念和行为准则。

在英国现实主义的开端之作《鲁滨逊漂流记中》有一段对于中产阶级的描述:“中间阶层的社会地位才是最理想的,不用像下层人那样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而生活依旧衣食无忧,也不会因为上层人的骄奢淫逸、野心勃勃和相互倾轧而弄得心力交瘁。”

当时可能还没有诞生“中产阶级”这一划分,但对于处于类似社会地位的人来说,这段描述相当有代表性。也就是说,中产阶级应当是从事并不繁重的中高端技术或智力劳动,仍以劳动和经营性收入为主,财产收入为辅,总体上拥有满意的收入,居有定所,衣食无忧,但离奢侈还有相当距离的一个社会阶层。

回过头来,中国的中产阶级应该代表一种怎么样的生活方式呢?如果按照生活无忧的标准,一个三口之家拥有一套150平米的房子应该足够了,拥有一辆普通代步车,拥有比较宽裕的应急和养老资金,平时生活不奢侈但有品位,注重子女教育。能做到这些,应该就能够成为中产了。那么要实现上述这样的生活方式,大约需要多少钱呢?

在上海,一套150平米的房子大约需要450-600万,如果考虑贷款的话30年内总支出可能需要达到600-800万。代步车15万可使用10年,牌照9万无限期使用。子女教育支出月均3000,同时人均月支出再加3000。考虑到延迟退休的影响,退休后按20年计算每年再安排养老金10万,两人合计400万。上述这些需要在22-65岁之间准备完毕。也就是说,家庭月均纯收入需要达到35000-40000左右。

但是同样的生活模式,在二三线城市所需支出可能就打打降低了。例如在苏州购置150平米的房子可能只需要250-300万,即使考虑到贷款因素,30年内总支出也不过350-420万。子女教育支出和生活成本也要比上海更低,因此养老金储备也可以同步降低。这样算下来,如果是在苏州要过上和上海类似的有房有车、衣食无忧、教育优质的标准,家庭月均纯收入达到15000-20000差不多就够了,比上海要低一半。而如果是居住在四五线城市,这个要求可能更低。

当然,我们不能说苏州和上海享受到的物质和精神服务能够完全一致,但虽然生活的质量有别,但生活的模式基本上是相同的,区别只在于安卓与苹果、丰田与宝马、郊区与市区,以及普通211和北大清华罢了。

那么到底要多少钱才能在中国成为一名中产呢?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不同的城市要求是不同的。一线城市可能要家庭月收入4万以上,二三线城市可能2万左右也够了,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或者说,一个全国平均的数字对你我来说并没有普遍的参考意义。

所以要成为中产阶级的机缘,生活方式可能远比账面上的数字更关键。

首先你必须有一技之长,有相当的智商和情商,必须能够比较从容地应对职场的挑战和社会的进步。其次你应当有一个完整的人生规划,家庭可投资财富稳步增长,读书工作结婚生子退休养老乃至生后事,都按部就班地从容安排好,不会因为其中某些环节而狼狈不堪。

中国大多数“白领”的真实生活

有学者嘲讽说,中国的财富大多聚集在极少数利益集团手中,那些自以为中产的白领,生活状况都很糟糕,与社会底层恐怕并没有多大差别。

根据招聘网站的统计,上海白领的平均收入全国最高,月薪达到7214元,北京是6947元,深圳是6819元。假使我们承认这个数据,会发现这与我们想象中的白领生活有着显著差距。这些收入预算也许可以支持白领在大城市正常租房和吃饭,距离出国旅游和奢侈品就更遥远了。

白领工作也意味着与“传统”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调查显示,大多数白领经常会加班。由于大城市房价不断上涨,大多数人只能搬至城郊,上下班的交通时间被不断拉长。大量白领把极有限的娱乐时间转移到地铁上,对着手机听歌、看剧、刷微信、看小说,在有限空间里追求一点点欢乐。这样紧凑而又无奈的生活方式,自然也会对家庭生活造成影响。一份上海的调查表明,单身白领的比例已经占到了31%,而且还在不断上升。

同时,大城市的白领中,有超过7成都是外来人。他们是外地或者农村精英,是中国城市化的贡献者,可是也必须面对城市化的压力。一方面是经济压力——买房安家和子女教学,大城市在这些方面对外来人员普遍存在歧视。另一方面是非经济压力——社交需要和心理支持的匮乏。有研究表明,现在白领的朋友数量比之前的平均水平少了许多,每个人的微信上都加了数百甚至数千好友,可真正想找人坐下来聊天,却往往发现根本找不到人,或者你愿意聊天的人还在城市另一端的写字楼里加班。

“去政治化”的功利主义幸福

正如前文所述,白领阶层的社会稳定性并不在于他们的实际收入和工作状态,而在于他们的心理预期和自我评价。即使生活中面临如此多的不如意与挫折,只要心理状态保持稳定,白领的生活仍然充满理想。而白领所表现出的政治冷漠和“去政治化”习惯,也只是为了保持这种稳定心理。

改变日常生活和行动很难,改变心理认知往往更难。生活总能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变化,而心理认知受到多年来文化、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根深蒂固。这也是白领阶层稳定而壮大的根本原因。但吊诡的是,心理认知有时也是最容易变动的,只要一天,认识的整个世界就彻底变了。例如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的道琼斯指数开始暴跌,黑色星期四揭开了长达数年、波及全球的大萧条的序幕。就在这一天,美国令人兴奋的“咆哮时代”戛然而止。

选择成为白领,绝不仅仅是选择一份工作,也是选择了一整套的生活方式,一切都会随之改变,代价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不管是米尔斯时代的美国,还是当下的中国,白领都是一个为了体面生活不得不放弃其他追求的阶层。按照功利主义哲学的看法,追求幸福应该是每个个体的终极目标。而白领们就把自身的幸福,与整个社会发展模式牢牢绑在一起。在经济繁荣时期,白领们都会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令人羡慕。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对白领们的考验才真正到来。

(《新京报》2016.5.21、腾讯网2016.5.31等)

猜你喜欢
中产阶级白领生活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一线城市白领青年怎么住
生活感悟
小白领的搞笑生活
无厘头生活
实用白领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