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面对任务或困难的时候,总会对这些任务和自己的能力作一些判断:“我是否胜任这些工作?”“以我的能力,能应付眼前的困难吗?”心理学家把人们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或某种情景的自我判断称为“自我效能感”。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
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学生的任务选择、努力程度和坚持性。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了信心,常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并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遇到困难时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想出各种办法解决困难,有很强的耐性。相反,自我效能感弱的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选择任务时为了能够成功,常选择低于自己能力水平的,遇到困难时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自暴自弃。在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尤其是对那些上课听不进、作业从不做、成绩不及格的厌学者,我们更要想方设法地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消除他们的厌学情绪,让他们想学、会学、乐学。下面我从三方面谈谈怎样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一、为学生创建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成功,渴望被赏识,表现欲强的学生更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称赞,但学习上的成功往往属于优生,后进生几乎没有什么机会。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捕捉他们的优点,创造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要做到这一点,老师要有耐心,要不厌其烦。如曾X同学,七年级上期从来不交作业,考试不写作文,能有30分的成绩就算高了,我非常恼火。有一次,利用自习课时间叫他到我办公室写一篇以“这就是我”为题目的作文,其实这篇作文我已经先一天在班上讲评过了。我稍作指导和要求后就让他独自去写了,我改我的作业。一节课过后,拿他的作文一看,两句话:我叫曾X,今年13岁。无论你怎么训斥他,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就一句话回答“我写不出”。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无药可救”,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到了八年级,我发现这学生有个特点,诗歌默写要么一句不会,要么一字不错全默得出来,他背出一首诗要花别人三倍的时间,但只要背完了就写得出,别人是背得出写不出。于是我在课堂上特意安排了他和另外两个成绩较好的学生到黑板上去默写同一首诗歌,结果那两个好学生都有错别字,他没有,我趁机大肆表扬他,学生也异口同声说“曾X厉害”,他默不作声,但我看得出他脸上的得意与自豪。课后我找他好好谈了谈,谈话的感觉比以往好得多。从此以后,他的基础训练和双格作业还是会交了,但作文仍不会。我又得绞尽脑汁,先让他每次抄一篇交上来,然后再用他自己的事替换别人的事,他叙说,我帮他写,写一段后让他自己写一段。有一篇以“母爱”为题目的作文,他不会写,但母亲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说得出,他说:“我父母离婚好几年了,我母亲既当爹又当妈,每天下班回到家里都要帮我做饭洗衣,还要督促我读书,早上她会给我煮好面条、鸡蛋,然后急匆匆地去上班。去出差时,她就会叫阿姨来照顾,但每天都会打电话……”讲了很多,我帮他写了一半,剩下的要他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写。还不错,虽然语言欠通顺,但流露了真情,后来我把这篇作文修改后在班上作为范文朗读,又一次让他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或许是这篇作文让他认识到了自我的能力,对语文产生了学习兴趣,这个学期他开始写作文了,内容不是很具体,但思路较清晰,中心思想明确,期中、期末考试的作文都有30分,语文成绩能及格了,我非常欣慰。
二、激励学生树立榜样意识,分享合作的喜悦
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发现,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在自己身上会产生间接的强化作用,并对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当然,榜样的示范并不一定非是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树立与学生实际能力相近但又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学生作为榜样。当学生看到与自己能力相近的同学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相同的任务。如张三和李四,总成绩差不多,张三数学100分,语文70分,李四数学70分,语文95分。这两个人就可结队子“一帮一”,互相成为对方的榜样,因为二者的能力差不多,完全有理由相信自己落后的科目通过努力也能赶上对方。互相追赶、互相学习,就会共同进步。
如果以能力比另一个人强很多的学生做榜样,就一定要从心理上多疏导,否则容易产生自卑感而放弃学习目标,甚至会怨恨自己太愚笨,丧失自我效能感,失去学习动力。根据这一原理,我给学生的合作分组是按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成ABCDEF六个层次,后面那个层次基本上是不及格的,每组一个组长,组长的标准是上课最认真、作业做得干净整齐、准确率高、每周的学习任务落实得最好,我每两个星期检测一次,这两个星期综合表现最佳的就是下一次的组长,组长享有一定的权利,如本组成员背书必须到小组长那儿过关,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小组长可随时抽查完成情况,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小组长可按老师的要求罚他们多做两个题目,负责的小组长还可获得一张“优秀合作学习主导者”的喜报带回家。这样一来,学生都争做榜样、争当组长,组长也经常变动。因为每组层次差不多,好学生无形之中就给了自己压力,都想取人之长而又超人之上。差学生也有了表现的平台和学习动力,成为本组的榜样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目标。到下一次考试,会惊喜地发现,不及格的那组学生都会冒出几个70分以上的。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自信心
在我国,由于“师道尊严”的长期影响,许多学校还较普遍地存在着教师至高无上的权力,学生对教师只有唯命是从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师生情感的隔阂,也不可避免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学生讨厌某个老师会直接导致他讨厌这个教师所教的课程。因此,师生必须形成民主平等、爱生尊师、心理相容的新型关系。这就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学生的人格,决不可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课堂上,教师应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不管学生意见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认真倾听,言行中时时刻刻表露出对学生成功的期待,以此拉近师生间距离。教师还应努力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多激励、少指责。要认识到由于先天素质不同,受家庭、学校、社会影响的不同,学生之间难免存在各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基础好、接受力强,可适当地提高要求,相反则应适当放低要求,这样既能让优等生更突出,也能让后进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学。只要肯学,脚步快的脚步慢的都会前进。只要都在学,我们的教学就会走出“难教”的困境。
(作者单位:肖瑾瑜 湖南省资兴市第三中学;黎洪 湖南省资兴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