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的布朗黄蜂鼓舞

2016-08-06 02:47李有旺
中国西部 2016年7期
关键词:永德麂子布朗族

文·图李有旺

传承千年的布朗黄蜂鼓舞

文·图李有旺

鼓手击鼓起舞

滇西南边陲永德县境内的布朗族,史籍称濮人、濮蛮等,自称乌、阿乌。《永德县志》称其“传统文化保留相对完整,是县内最古老的世居民族”。永德布朗族聪慧灵巧、能歌善舞,“生下来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是其真实写照。在布朗族众多器乐中,黄蜂鼓是极具代表的一种器乐,黄蜂鼓舞是最具典型的一种舞蹈。

巧手制就黄蜂鼓

经采访得知,布朗族黄蜂鼓忌讳以不能结果实的树木作树材。其如此讲究,据说有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的寓意。通常情况下,多以地方盛长的紫椿、铁应蒿、鼻涕果木、芒果等大树作黄蜂鼓的树材。这些树材质坚硬,结构严密,都能结果,具备制作黄蜂鼓的树材要求。

送归村是永德县纯布朗族村,下辖的南木丘村民小组村民蒋正发,是永德布朗族中为数不多的黄蜂鼓制作人之一。蒋正发年近古稀,据说已经制作了不下十个黄蜂鼓。送归村如今各个村民小组中所保留的黄蜂鼓大多都出自他手。据蒋正发介绍,目前整个送归村会制作黄蜂鼓的人不超过十人,而且都是花甲以上的老人;在凤毛麟角的黄蜂鼓制作人中,很多由于年事已高和身体原因退出了制作黄蜂鼓的江湖,尚在坚守者也是基于民族习惯和民族文化。谈到黄蜂鼓制作后继乏人的问题,蒋正发显得无可奈何,不住地摇头兴叹说:“现在的年轻人对跳黄蜂鼓舞还很热心,对制作黄蜂鼓就不闻不问了。”

蒋正发对黄蜂鼓及其舞蹈都很喜爱,而立之年跟随黄蜂鼓制作者学做黄蜂鼓,两年后开始独立制作黄蜂鼓至今。家人为他身体着想,都劝过他放弃,但他仍在坚持黄蜂鼓制作。蒋正发到山上放牧、打柴、串山、劳作过程中,或闲时专程到山林里置备所需树木,充分利用劳作之余的时光,凭借一双灵巧的大手,发挥砍、削、劈、凿、刮、磨等手工技艺,用自己的耐心和毅力,最终交付出精心雕琢的黄蜂鼓。

黄蜂鼓制作需要耐心和细心,也需要毅力和苦力。把足可合抱的实木砍削到水桶粗细,按照一定比例制成鼓头、鼓身、鼓腰、鼓尾,还要把树心掏空,既耗时费力,又考验意志。难怪蒋正发一谈到黄蜂鼓制作,就说这是“磨性子的活”,是“慢工出细活”,是“不划算的苦力”。农村人大部分时间都要花在忙不完的农活上,制作黄蜂鼓只能利用早晚的时间。黄蜂鼓制作工具很多,有刨子、凿子、斧头、砍刀、尖刀、橛子、矬子等近十种。掏空鼓心的活计最折腾人,几天时间下来,就像蚂蚁搬家一般,没有太明显的进度。尤其是鼓头和鼓尾,边缘只能留有三厘米左右的厚度。腰的内空大小得适中,内、外壁要打磨滑溜。制作黄蜂鼓,从材料的准备,到开工制作和最终制成,最少也得一年半载的时间。难怪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涉足和实践,在年轻人看来,制作黄蜂鼓也只能是老年人的专属。

制成的黄蜂鼓每个价格基本在三千元左右。由于大多数布朗族村民小组历史上都有传留下来的黄蜂鼓,因此黄蜂鼓的销量不大,往往处于有价无市的状况。私人一般不会购买黄蜂鼓,偶尔需要购买,多是村民小组组织和发动村民自愿捐款或户均平摊购买。加之制作黄蜂鼓的材料坚实,只要注意保护,一个黄蜂鼓一般可供两三代人使用。

黄蜂鼓全长一至一点三米,上下粗圆,中间细小,上部比例约占全长的三分之一,中、下部约占全长的三分之二,中间部分长约十厘米,乍眼看形如地方偶见的细黄蜂,故有黄蜂鼓之称。黄蜂鼓中空,稍短的上部蒙以麂子或黄牛皮,下部口开如喇叭,鼓身以黄牛皮或布绳作带,以便斜挎肩上。布朗人擂黄蜂鼓时以白布或毛巾缠手,击打蒙皮鼓面,黄蜂鼓便发出空旷、悠扬、震撼的妙音。

民间传说话起源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见证,黄蜂鼓及其舞蹈起源的传说有两种,在永德布朗族中广为流传。

其一:古时候,布朗头人走不出丧妻之痛,常常在妻子曾经喜欢烤太阳的墙根下徘徊。一天,布朗头人靠墙黯然神伤的时候看到一只细黄腰蜂钻出墙洞,在洞口边一动不动地享受阳光的抚摩。思念妻子的布朗头人呆呆地盯着细黄腰蜂看,认定细黄腰蜂是爱妻的化身。从见到细黄腰蜂那天开始,布朗头人感觉心里充实了很多,悲伤和思念之情有所减少,心态也变得积极起来。然而,一个多月后的一天,细黄腰蜂没有再飞回来。布朗头人等啊盼啊,细黄腰蜂却一去不复返。布朗头人有些失望,但没有消沉,觉得应该像爱妻和细黄腰蜂一样,喜欢有阳光的日子,让心情阳光灿烂起来。布朗头人决定用木头制成细黄腰蜂的模样,以纪念与细黄腰蜂这一段情缘。最终布朗头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花去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制成了黄蜂鼓,创造了黄蜂鼓舞。此后黄蜂鼓及其舞蹈,就成为了布朗人重大节庆不可或缺的乐器和舞蹈沿袭至今……

其二:很久以前,毫无准备的布朗族山寨遭受外来民族武装的突然侵犯。头人把老人、妇女和孩子转移到安全之处后,带领布朗青壮年男丁与来犯之敌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由于仓促上阵,加之寡不敌众,布朗头人带着所剩无几的青壮年男丁跑进了一片深林里。敌人穷追不舍,包围并把住了整个深林的各个出口,布朗头人和青壮年男丁处在危急关头。后半夜才合眼休息的头人在睡梦中见到了须发皆白的山神。根据山神的指引,头人制成了黄蜂鼓。天亮时分,当头人用手擂响黄蜂鼓,带领大家冲出深林的时候,深林中的麂子、黄牛听到鼓声,着疯一样窜出深林,敌人听到异响,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蹿出来的麂子、黄牛撞倒在地,没被撞倒、撞伤的也丢下武器,急于逃命。敌人死伤无数,再也不敢打布朗山寨的主意。在布朗人的心中,黄蜂鼓是山神所赐的神鼓和救命鼓,打败敌人后的当天,所有布朗人民在寨中擂起鼓跳起舞,庆祝胜利。此后,黄蜂鼓及其舞蹈就流传了下来。麂子和黄牛也因此成为了布朗人的图腾崇拜物。用麂子或黄牛皮作鼓面,也就成为墨守成规的遵循。

布朗爱跳蜂鼓舞

黄蜂鼓舞通常是在布朗族的堆沙节、开门节、关门节、过大年等重大节日,以及斋供、乔迁等喜庆日子进行。领头为鼓者,芒手紧跟,镲手随后,男女舞者尾随。器乐响起,翩然起舞。通常情况下,鼓手不能少于两人,芒手、镲手一至两名。黄蜂鼓舞重在乐器相应,乐器声由轻到重,互相和应,相得益彰。黄蜂鼓声“嘣咚、嘣咚、嘣嘣咚”,节奏明快震撼;芒声“嘭嚓、嘭嚓、嘭嘭嚓”,节奏相随悠扬;镲声“铿锵、铿锵、铿铿锵”,节奏呼应清脆。鼓、芒、镲三种器乐高、中、低三音交融,形成乐的海洋;男女舞者手舞足蹈,或相向,或背对,成为舞的世界。

黄蜂鼓舞有十来种套路,所有的套路都围圆相跳。黄蜂鼓舞以麂子搓脚、黄蜂晒翅等为主要套路,有时候甚至仅跳这两个套路的舞蹈。跳麂子搓脚舞时,左脚向左边迈步,右脚跟上,左脚再向左迈步,右脚又跟上,脚和人体总体形成360°转圈;而跳黄蜂晒翅舞时,相近的两名舞者保持背靠背的姿势,前面的舞者先迈左脚,紧接着右脚跟上,随后的舞者先迈右脚,紧接着左脚跟随。

永德布朗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黄蜂鼓舞除乔迁场所在新居前进行外,通常都在佛寺前进行。其跳法一般分为迎接、交汇、散场三种。迎接的跳法是在为主的村寨听到另一村寨用黄蜂鼓传递到来的讯号后,为主的村寨打起器乐,舞者相随出外迎接,并两相汇集共舞,以表欢迎和喜悦;交汇的跳法是为主的村寨领头,被迎接的村寨跟后,来到佛寺前集中共舞,以见团结和亲热;散场的跳法是代表活动即将结束,彼此共舞,以示留恋和期待。云南省民族学会学术委员、云南省布朗族研究会副会长、永德县布朗族文化传习所名誉所长金常学总结黄蜂鼓舞的特点,认为其传承了麂子的灵性,注重头、眼、手、脚四个部位的动作,头正、眼尖、手快、脚稳,在整个舞蹈形态中,每招每式都体现武术的防守动作。金常学还提炼出黄蜂鼓舞的顺口溜:身正脚稳手要快,左摆右迈向外踹;全身上下兼防顾,腋窝裆部最要害……

布朗族跳黄蜂鼓舞时,器乐手精神抖擞,尾随的舞者面带笑容。跟随着鼓点,男女老少齐上阵,放松心情,手舞之,足蹈之。布朗群众对黄蜂鼓舞的喜爱,正如黄蜂鼓舞的主要领舞蒋金贵所说:“黄蜂鼓一响,脚底板就痒。”沉浸在黄蜂鼓舞中,让人忘却烦恼和忧伤,忘却所有不快和不如意。有人说喜欢跳黄蜂鼓舞的人与抑郁症无缘,黄蜂鼓舞能治疗抑郁症,黄蜂鼓舞是快乐之舞。跳舞时,所有舞者没有隔阂,没有歧视,男女老少,孤寡残弱,相识的不相识的,前后紧随,舞成一条长龙,舞成一个同心圆。因此,黄蜂鼓舞是和谐之舞,也是团结之舞。

背起黄蜂鼓,共跳蜂鼓舞。永德布朗人元康末年南移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布朗文化专家金常学介绍,黄蜂鼓及其舞蹈的诞生年代,据佛寺里珍藏的经书记载,与县内可考最早建造的贡母塔时间不相上下。照此推算,黄蜂鼓及其舞蹈与永德布朗人相伴相随至少有一千一百多年时间。真心希望黄蜂鼓及其舞蹈越走越远,墙内开花墙外香,以让外界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责任编辑/吕文锦 设计/毛豆)

题目:幻境塔云山

简介:塔云山是秦岭在陕西商洛境内的一座道教仙山。道教的建筑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总是巧妙地依山势地形而建,极富创意又不失绿色环保。塔云山的金顶小庙就是这样一个杰作,秋天,整个仙山绚丽异常,耸立在峭壁上的小庙在烟雾缭绕中若隐若现,如梦如幻。

相机型号:尼康D600

光圈:F13

曝光:1/125

ISO:100

作者姓名:九岳

题目:情系草链岭

简介:草链岭是秦岭在陕西省以东的最高峰,也是华山山脉的主峰,位于洛南县与华县的交界,海拔2645米。岭上众峰相连,布满高山草甸,山峰与草甸交织缠绕,犹如青草编成的链带。草链岭是登山爱好者的向往之地,站在岭上一览众山,云蒸雾绕,层峦叠嶂,令人心旷神怡。

相机型号:尼康D600

光圈:F11

曝光:1/160

ISO:100

作者姓名:九岳

户外活动爱好者,摄影爱好者,居陕西西安市。擅长各类户外活动和风光摄影,倾心于自然纯朴原始的美,常以“九岳视界”之名在当地及全国户外及旅游网站发表游记。游记文字清新,朴实无华;摄影作品构图精美,视角独特,大气壮观,网络上有“陕西户外摄影第一人”之称。摄影作品曾被多家报纸杂志选用。

猜你喜欢
永德麂子布朗族
麂子村散记
借猫记
打猎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作品研讨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成功举行
肖永德
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永德实验小学:为少先队员的幸福童年添彩
日夕空驰永德心
“文明上山”之后——《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读后感
一只麂子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