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彩明
摘 要:教学《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一课时,围绕着“舌尖上的中国”这一主题,让学生收集素材,进行展示之后,选取了《舌尖上的中国》片段,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安排学生开展制作美食的体验活动,在回味、分享中获得认知,升华情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体验;课程内容
《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三的第二课。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农业文明在人类生活中发展起来的节日文化和饮食文化,感受“土地养育着我们”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精神。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笔者以学生为主体,借助有效媒介开放教材,让“舌尖上的中国”走进品德与社会课,让学生在趣味中感知,在回味中升华,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积累素材,激发趣味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当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过程就是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各种能力不断提高,知识积累不断增加,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的过程”。
所以,笔者在上课前,建议学生通过网络等手段收集与本课题内容相关的本地区的资料,并且启发学生发现和思考自己生活中已有的相关资料,比如,本地春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本地的居住、饮食习惯和特色等,做好了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在家长的协助下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这样,既开放了教材,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本章节的学习做好了知识和情绪等方面的良好储备,有利于学生兴致盎然地走进预期的课堂。
二、指导欣赏,初识鲜味
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教师成为道德认识环境的创设者,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努力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策划的大型系列节目,它火爆银屏,不仅仅是因为展示了中华大地上的饮食文化,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更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味觉,以及对美食的无限向往。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的饮食文化,笔者特意精选了《舌尖上的中国》片段,和学生共同欣赏、感受饮食文化的魅力。那是一个欢乐的课堂,孩子们先是惊奇地睁大眼睛,而后是赞不绝口,那激烈的交流宣扬着孩子们对传统饮食的浓厚兴趣,有效地推进了本节课的教学。
三、参与体验,仔细品味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反复提醒教师:“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体验学习正是通过学习者自身的活动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基于此,笔者在教学时,继“观赏美食”之后,设计了另一个环节——制作美食。根据教材的安排,笔者也选取了人见人爱的豆腐作为制作对象。首先,让大家畅谈对豆腐这一食品的认识,明白豆腐的原材料、营养价值等;其次,学习教材,把握制作豆腐的工序,然后,鼓励学生和家长一起尝试制作豆腐;最后,把各自制作的豆腐带回学校和大家分享。经过这样的体验,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的经验,更有合作的快乐和浓浓的亲情,效果远在教材本身之外。
四、有效拓展,用心回味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拓展必不可少。在教学中,有效拓展会打开学生的思路,使课本知识得以及时补充,所学知识得以有效巩固。在教学《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这个内容的最后,笔者将该学科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拓展中用心回味,感受“舌尖上的魅力”。具体做法是:(1)回味过程,分享收获。课堂上笔者鼓励学生针对“制作美食”环节进行回味,提炼本次体验式学习的深刻感受,小组内分享收获。由于活动时落实到位,学生体验真切,所以,教室里呈现出畅所欲言的勃勃生机。这个环节,既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又提高了他们小组合作的能力。(2)书写体验,情感升华。如果说“口语交际”打开了学生回味美食的话匣子,而书写体验就是让本次拓展水到渠成。趁着学生高涨的热情,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练笔对本章节学习内容进行总结,鼓励他们选取本课学习中感触最深的一个环节写下来。孩子们兴趣盎然,交上来的文章充满尝试的快乐与灵性的光彩,以及对祖国节日文化和饮食文化的热爱和赞美。其中阿×同学写的《我和家人做豆腐》不仅体现了做豆腐的制作工序,而且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被同学们推荐为本次拓展学习的佳作。
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回顾《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这一内容的教学,笔者很欣喜地感受到,舌尖上的品德与社会课不仅唤醒了孩子们的味蕾,更打动了他们的心灵。笔者自己在对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深刻体会的同时,还收获了色香味俱全的美妙体验,值得回味。
参考文献:
谭苗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体现[J].基础教育课程,2015(4).
编辑 张珍珍